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施琅的儿子 清朝十二位世袭靖海侯,清朝世袭十二次是什么意思?

火烧 2022-04-17 13:47:59 1066
清朝十二位世袭靖海侯,清朝世袭十二次是什么意思? 清朝世袭十二次是什么意思?你的问题没问清楚。世袭十二次。第一种就是下面说的清朝有12个皇帝,世袭了12次。第二种就是世袭爵位。比如亲王可以世袭,但每传

清朝十二位世袭靖海侯,清朝世袭十二次是什么意思?  

清朝世袭十二次是什么意思?

你的问题没问清楚。世袭十二次。第一种就是下面说的清朝有12个皇帝,世袭了12次。

第二种就是世袭爵位。比如亲王可以世袭,但每传一代,就要往下降一级,最低降12级,也就是说可以世袭12次,就变成普通人没爵位了。你常才电视里听到说什么世袭罔替。这个就是说打破了世袭一次要降一次爵位的规则,亲王世袭到下一代不降级,还是亲王。而清朝世袭罔替的亲王也刚好是12个.

清朝公侯有多少人

清朝有二十九位汉人被封爵位看这些王侯,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一、平西王,吴三桂(年月日—年月日),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清朝封为平西王。

二、平南王,尚可喜(公元年─公元年),康熙年间,封为平南王。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广州病逝,享年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三、定南王,孔有德(年—年),崇祯九年(年),受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顺治六年(年)封定南王,出征广西。

四、靖南王,耿仲明(?—年),天聪七年(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后金。崇德元年(年)被清朝封为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顺治六年(年)改封靖南王,不久因为私藏逃犯,畏罪自缢于江西吉安。儿子耿继茂袭靖南王。

五、义王,孙可望(?—年),年投降清军,引清兵入四川、贵州,后封义王,隶属汉军正白旗。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

六、一等海澄公,黄梧,顺治十三年降清,为“迁海令”的提出者。封为海澄公,顺治十八年晋升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又晋升为一等公,世袭十二次。康熙十三年,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岁,死后谥号“忠恪”。

七、一等公,年羹尧(年—年),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封太保、一等公。

八、一等谋勇公,孙士毅(年—年),乾隆五十二年(年)设防潮州,阻防林爽文起义军入广东。

九三等威信公,岳钟琪(年—年),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名将,累官拜陕甘总督,封三等威信公,乾隆十九年(年),岳钟琪抱重病出征镇压陈琨,病卒于四川资州,时年六十八岁,乾隆帝赐谥“襄勤”。

十、续顺公,沈志祥(?年),毛文龙所部沈世奎从子,清初封续顺公。顺治五年征湖南,湖南定,当年卒,无子。志祥兄之子沈永忠袭爵。

十一、海澄公,郑克塽(年月日—年月日),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康熙二十二年(年)降清,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海澄公。

十二、承恩公,白文选(年-年),永历十五年(年),降清。后任太子少师,康熙元年(年),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康熙十三年(年),白文选病卒。

十三、三等阿思哈尼哈番,陈福(?),顺治十四年(年)进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这是满文,顺治四年(年)定名。乾隆元年(年),定汉字为男,即译为男爵。

十四、一等顺勤侯,马得功(?—年),因屡次击败郑成功部队,赐封世袭一等精奇尼哈番爵位(后定名为子爵)。

十五、一等靖逆侯,张勇(年-年),张勇原为明朝副将,后投降清朝,又随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升任云南提。

扩展资料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

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清朝施琅的儿子 清朝十二位世袭靖海侯,清朝世袭十二次是什么意思?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清代镇海侯是什么官职有多大

清朝时施琅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被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像傅恒是乾隆帝皇后的弟弟,镶黄旗出身,征战一生,才封了一等忠勇公。清朝表面上是满汉同朝议政,不分尊卑,实际上汉人升迁还是很难的,施琅将军能封为侯爵已经很不容易了。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四人,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间。 清朝爵位从系统上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分为12等,每等若干级。12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镇国公、辅国公、“外省”镇国公、“外省”辅国公) 品级:将军(镇国将军1品、辅国将军2品、奉国将军3品、奉恩将军4品)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你说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等,分别为: 超品:公爵、侯爵、伯爵 一品:子爵 二品:男爵 三品:轻车都尉(坐马车的) 四品:骑都尉(骑马的) 五品:云骑尉(坐轿子的?) 七品:恩骑尉(走路的?) 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爵”,比较常见,它是指贵州官僚的等级。在所有表示官员地位高下的称号中,爵的起源最早。周朝即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清朝保留了汉族的五等爵位制,又保留了满族的爵位分封制度。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郁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 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级,由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9级。例如,清军南下时,大将阿济格、多铎、豪格等都是努尔哈赤之子,故直接封为英亲王、豫亲王和萧亲王。博格是努尔哈赤之孙,故先封贝勒,再加封端重郡王,再进为端重亲王。另一大将图赖不是皇族,就只能封一等公。张勇是汉族,被封为一等侯。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曾封一等公,在四川镇城市白莲教起义的额勒登保和德楞泰都曾封三等公,名将常遇春曾封二等男。清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部曾封一等侯(清代的汉族文官无封公者,封侯者也以曾国藩为第一人),左宗棠曾一等伯,进二等侯,李鸿章也曾封一等伯。按清朝的官职制度。汉族是不能封王的,唯有清初时例外,就是原为明朝大将,后又降清,成为清朝大将的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清廷为了招诱更多的明将降清,特地破例封汉族将领为王,吴三桂为平西王、孔有德为恭顺王(后改定南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后改定平南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后改靖南王),故而时人以藩王视之。 例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四人,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间,分别是: 一等诚嘉毅勇公 姓富察氏 名明瑞 字筠亭 满洲镶黄旗 属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一等诚谋英勇公 姓章佳氏 名阿桂 字广庭 满洲正蓝旗人 后改隶正白旗 其父大学士阿克敦 阿桂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 与和珅关系不睦 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一等嘉勇忠锐公 姓富察氏 名福康安 字瑶林 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的儿子 傅恒是乾隆帝皇后的弟弟 封一等忠勇公 保和殿大学士(此为三殿三阁大学士最高等级 傅恒死后 无人再得此大学士级别 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 傅恒有四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福隆安是乾隆女儿和嘉公主的丈夫,傅恒死后,他承袭一等忠勇公。福长安在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他监督和珅自尽,但并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福康安最得乾隆帝宠幸,屡立战功,金川平,论功,封福康安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台湾林爽文为乱,命福康安为将军平叛,进一等嘉勇公 平廓尔喀,加赐福康安一等轻车都尉,安南国内乱,命福康安去广西,途中病,命御医往视,加封嘉勇忠锐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 一等武毅谋勇公 姓吴雅氏 名兆惠 字和甫 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孙。

靖海侯施琅为何要投靠清朝平定台湾,其后代结局如何?

因为反清队伍早已经产生了矛盾,团队分崩离析其实非常明显,加上施琅和郑成功的关系恶化,投靠清廷对于施琅未尝不是个好选择,他的后代也得以重用。

施琅是作为海盗郑芝龙招募的一支军队中一员,在郑芝龙招募的这些兵马之中,施琅很快崭露头角,当上千夫长。由于后来他清除了浙江、江西等300多处的匪患成为了游击将军,在他投奔郑军的时候,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他就跟着郑郑芝龙投奔了清朝。

后来在郑芝龙等人的拥戴下,南明产生了第二个政权隆武朝廷。而他也就跟着一起加入了这个政权,并得到了升迁,相继被提拔为佥都督、左冲锋。而后来由于这个政权遭到了清兵的打击,他也没有像郑成功那样的正义果敢和军队资本不得不守清军驱使,降了清朝。

而到之后他又受人劝说,加入了郑成功的队伍,想要反清复明,而后来郑成功知道施琅陷入困境,特意前来救援,此时他就当机立断又归附了郑军。他并没有什么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政治理想,更多的是随波逐流,为了自我的利益。

而后来又因为军费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与郑成功两人又起了许多矛盾,两人闹得很不开心。之后他又与部下发生冲突影响了内部团结,郑成功逐渐开始打压施琅。后来面对居功自傲的施琅一再挑衅并突破底线,郑成功终于忍无可忍设计捉拿了施琅并扣押了他的家人。而施琅最后死里逃生,一气之下又投靠了清朝。

清朝第一个给赏赐花翎的汉族人是谁?

康熙时期,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兵成功收复了台湾。为了奖励施琅,康熙帝诏封他为三等靖海侯,子孙世袭。然而,施琅却上疏请求辞去三等靖海侯,恳请皇帝赐予花翎。在施琅眼里,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

花翎,是清朝官员的一种服饰。这是一种孔雀翎冠饰,缀于冠后。在清朝,花翎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因此,有着严格的佩戴规定。一方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另一方面,又不能随意不戴。违反佩戴规定者,一律予以严处。 花翎分为三等,即一眼花翎、两眼花翎、三眼花翎。一眼花翎最低,三眼花翎最高。那么,哪些人有资格佩戴花翎呢? 按照规定,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有资格佩戴一眼花翎;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有资格享戴两眼花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 值得指出的是,在康熙时期,外放官员没有被赏赐花翎的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属于外放官员,照说也不应该赏赐花翎。许多大臣因此指责施琅,说他“胆大妄为”。康熙帝经过考虑,称“施琅之功甚大”,决定满足施琅的请求,赐予他戴花翎。毫无疑问,这是是一种破例的特许。所以,施琅感到特别高兴。

清朝康熙年间人物列表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康熙儿子们的福晋: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 嫡夫人伊尔根觉罗氏,尚书科尔坤之女; 继夫人张佳氏,总兵官张浩尚之女; 妾吴雅氏,郎中巴奇纳之女妾关氏,麻色之女; 妾钱氏; 妾阮氏,雅图之女; 妾郭氏,郭永之女; 妾晋氏,达色之女; 妾范氏,二格之女; 妾王氏,王忠之女; 妾高氏,高登科之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 嫡福晋瓜尔佳氏,都统、伯石文炳之女。 侧福晋李佳氏,轻车都尉舒尔德库之女。 侧福晋李佳氏,不详。 侧福晋程佳氏,程世福之女。 侧福晋王佳氏,不详。 侧福晋林佳氏,不详。 庶福晋刘佳氏,不详。 庶福晋范佳氏,不详。 庶福晋唐佳氏,不详。 妾刘氏,不详。 妾钱氏,不详。 妾邱氏,不详。 妾祁氏,不详。 妾朱氏,不详。 妾裴氏,不详。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 嫡福晋董鄂氏,都统、勇勤公鹏春之女; 侧福晋田氏,笔贴式敦达理之女; 妾王氏,桑格之女; 妾富察氏,外富阿之女; 妾伊尔根觉罗氏,噶尔汉之女; 妾完颜氏,牧长二格之女; 妾李氏,李先隆之女; 妾奇德里氏,员外郎、参领萨哈廉之女; 妾朱氏,朱鼐程之女; 妾吴氏,吴美之女; 妾陈氏,陈富荣之女。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 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雍正九年九月,崩。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帝。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 敦肃皇贵妃,年氏,巡抚年遐龄的女儿,雍正三年十一月,崩。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纯悫皇贵妃,耿氏,管领耿德金女。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乾隆时,尊为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崩。一子,弘昼。 齐妃,李氏,知府李文烨女。三子,弘盼、弘昀,弘时,只有弘时活了下来,其他两个皆殇;一女,下嫁星德。 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上台后,封其为谦嫔,乾隆时尊为皇考谦妃,生一子,果毅亲王弘瞻。 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女。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为宁妃。 懋嫔,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殇。 李贵人(?—1760年),雍正七年封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卒。 郭贵人(?—1786年),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安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海贵人(?—1762年)雍正三年为常在,十三年进为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贵人(?—1732年)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晋封张贵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贵人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马常在(?—1768年),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雍正八年一月进位马常在。卒于乾隆三十三年夏,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常常在(?—1732年)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雍正十年八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顾常在(?—1729年)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苏答应,雍正四年七月进宫,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 吉常在,原称吉官(吉官女子?),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英答应,原称兰英,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汪答应,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德答应,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苏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疑为苏答应。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伊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云惠,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 嫡福晋:他塔喇氏(员外郎张保之女) 侧福晋:刘佳氏(刘文焕之女);瓜尔佳氏(硕色之女) 庶福晋:马佳氏(马三合之女);白佳氏(白玉之女);钱佳氏(管领土完整钱加官之女);张佳氏(张唤文之女)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 嫡福晋纳喇氏,副都统法喀之女; 侧福晋纳喇氏,六品牧长韩楚翰之女; 侧福晋巴尔达氏,管领噶尔赛之女; 庶福晋李佳氏,李联科之女; 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包衣、参领伯霸之女; 庶福晋富察氏,西特库之女; 庶福晋陈氏,管领萨哈塔之女。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 嫡妻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 妾张氏,张之碧之女; 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嫡妻栋鄂氏,七十之女; 妾刘氏,刘大之女; 妾兆氏,玛纳哈之女; 妾郎氏,郎图之女; 妾周氏,周大之女; 妾完颜氏,王达之女; 妾朱氏,朱大之女; 妾佟氏,佟大之; 妾陈氏,陈大之女。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 不清楚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 胤祹嫡福晋:富察氏2(太保、大学士、伯爵马齐之女) 侧福晋:方佳氏5(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管佳氏1(管有仓之女) 庶福晋:王佳氏1(王德政之女);李佳氏1(轻车都尉车尔特之女);迈氏(员外郎九格之女);陈氏(陈大麻之女) 妾:李氏1(李大之女);姚氏1(管领玛色之女)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 胤祥一辈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亲王以后,封诰命的有嫡福晋一个,侧福晋三个,庶福晋两个。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侧福晋富察氏,佐领僧格之女;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庶福晋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 可是从他和嫡福晋生儿育女的数量来看,他和嫡福晋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经到了专宠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不论有没有成人,从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当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 。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 嫡福晋完颜氏 侍郎罗察之女 侧福晋舒舒觉罗氏 员外郎明德之女 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 典卫西泰之女 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 二等护卫石保之女 妾吴氏 常有之女。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 嫡福晋:瓜尔佳氏(都统石文炳之女) 侧福晋:瓜尔佳氏(员外郎博色之女) 庶福晋:杜氏(护军校五尔之女)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 嫡福晋郭络罗氏,三品官品级能特之女;侧福晋李氏,杨达色之女;侧福晋朱氏,朱兆书之女;侧福晋纳喇氏,三等护卫六十八之女;侧福晋张氏,张存仁之女;侧福晋胡氏,胡宗显之女;侧福晋薛氏,佛保之女;庶福晋富察氏,郭礼之女;庶福晋王氏,在尔汉之女;庶福晋廖氏,廖洪柱之女。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 嫡福晋钮祜禄氏,果毅公阿灵阿之女;侧福晋孟氏,达色之女。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 嫡福晋鄂勒特氏,噶尔卡思多罗郡王阿保之女; 侧福晋崔氏,崔士桂之女; 侧福晋周氏,蒙色之女; 庶福晋王氏,和索礼之女。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 嫡福晋祖氏,佐领祖建吉之女; 侧福晋周氏,头等侍卫六格之女; 侧福晋吴氏,吴勋臣之女; 侧福晋关氏,员外郎博色之女。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 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侍郎双喜之女; 继福晋乌雅氏,内大臣兼尚书海芳之女; 妾程氏,六品典卫程启英之女; 妾杨氏,常住之女; 妾李氏,德住之女。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 不清楚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 不清楚

施琅是清朝那个年代的大臣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1]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2]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3]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4]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郑克塽率臣民降清。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百度百科,谢谢.

清朝的官服上的图案是怎么区分等级的

花翎

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 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 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 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咸丰九年(1859年)又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 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 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 清朝(42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