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制 详解唐朝留学制度,不仅要有文采,还有项条件让人难以接受
详解唐朝留学制度,不仅要有文采,还有项条件让人难以接受
近期有个话题非常火热,那就是武汉大学,清退了100多名外国留学生。这些国外留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因为学分没有达到标准,所以武汉大学果断采取了清退措施。其实我国在唐朝时期,大约有近万名国外留学生来到长安、洛阳两地进行静心求学。诸如阿倍仲麻吕,就是留学生当中的杰出代表。可是,想要在大唐做一名称职的留学生,不仅文化课要过关,同时手中还必须要有足够的盘缠。
据《儒学传序》记载:高丽、百济、高超、吐蕃等诸国酋长子弟,入于国学之类。整个贞观期间,总共大约有1万名留学生,来到长安洛阳两地。这些留学生来到长安洛阳之后,被分配在国子监进行学习,他们和正常的太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培训。我国封建时期的文化知识,大多还都是学习《论语》《尚书》,以及通俗点来说,就是四书五经。这些科目放到今天,我们地道的中国人或许都难以学习,因为其中的道理实在太过生涩。可是这些留学生,先要搞定语言和文字上面的障碍,更是难上加难。
同时于国子监内求学,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院内考核。考核的目标无非就是《论语》《尚书》《春秋》,以及让这些留学生和本地学生,进行写作比拼,最终采取优胜劣汰。且国外留学生想要进入国子监,还得要经过2~3次入学考试。只有在入学考试中达到一定的分数,才可以进行国子监求学。这点,有些类似于我们如今的某些名校进行的入学测验,如果这些国外留学生连第1关都没有过,那么只能原地返回,毕竟唐朝是不允许国外友人逗留太长时间。
再加之古代水陆路并不通畅,来回往返时间较为漫长,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还有不少的留学生在入学考试这一关,就被拒之门外,因此嚎啕大哭,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儒学传序》中记载,有两位日本学生和一名韩国学生,于贞观16年,因为入学考试没有通过,而被立马遣返回家,所以古时的求学之路比如今更要艰难。不过这些留学生即使通过了入学测验,而且也克服了语言和汉文字的难题,此后生活也并非那么顺畅。这些留学生要保持一定的优异成绩之外,还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费而发愁。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贞观到开元期间,这些国外留学生,其家中背景都并非常人。其中,有一份简单的数据,可以带大家较为直观的了解,每年需要花费多少积蓄学习贞观13年,有一位新罗留学生,正式学满回家。这位留学生在晚年时期写了一本自传,这本自传中详细记录下,他刚到大唐身上带了300两白银作为盘缠和学费。这300两白银,已经是全家积攒多年的积蓄,300两银子按照同等比例的货币换算,放到今天,最起码也最起码得有90~100万人民币左右。而这位留学生在长安呆了大约8年左右的时间,期间这位学生每天刻苦读书,很少有课外活动,所以在吃穿用带方面已经是较为节约质朴。可即使这样,学成之后也已经是“弹尽粮绝”,期间还修书让家人接济。
这位新罗学生,每年在大唐学习要接近花费数10万人民币,这放在今天也是一笔巨款。如今,我们普通的大学生,每个3000元的生活费已经过得绰绰有余。加上住宿书本费,一年至多不超过6万元,这已经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所以来到大唐留学不仅文采要高,家底还得丰厚,不然真架不住这么多年的巨额花费。不过这些留学生,真的从国子监毕业后,回到各个国家都是栋梁之材,也算是付出就有收获。可是也有不少留学生,沉迷于大唐的盛世焕彩,不愿回到故土。
但是这些“留守”留学生如果在未有于本国娶妻,想要求得一位大唐女子,还必须要入赘。根据《唐律》规定,这些外邦有人想娶大唐的女子,必须要入赘,而且一辈子就得留在中国,想要回家,只能算作省亲。但是这些条条框框,依旧未能阻碍国外学子来到大唐求学的想法。所以想要在唐朝,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不仅要才思敏捷,且必须要有一定的家底,这点不管是留学生还是本地学生,都是一样。
参考文献:儒学传序、新旧唐书
大唐(53)国子监(3)留学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