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五岳为什么如此著名 五岳大帝简介
五岳大帝简介 五岳大帝是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和中岳嵩山大帝的总称,又称五岳五帝。道教认为五行之炁在地上凝聚成五岳,其神即五岳大帝,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称:
五岳大帝简介
五岳大帝是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和中岳嵩山大帝的总称,又称五岳五帝。道教认为五行之炁在地上凝聚成五岳,其神即五岳大帝,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称:「五老上帝者,五炁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见于天文者,则为五星,或为五帝座。天地既分,则凝质具体,遂为五岳。既成山岳,必有神司,是为五岳之帝。」五岳大帝各统领万千仙官、玉女、兵马,俨然是天下名山洞府众神之首,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即称:「十大洞天、五岳皆高真上仙主统,以福天下,以统众神也。」

历史上五岳长期与四渎、五镇、四海并列于国家祀典,总称「岳渎海镇」或「岳镇海渎」。早在先秦时代,王朝已经开始祭祀五岳。《周礼‧春官‧大宗伯》谓:「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又《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均在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举行过隆重的「封禅」大典,无形使五岳的地位更为崇高。汉宣帝时,朝廷正式确立了岁时祭祀五岳的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唐代加封五岳为「王」,宋元两代再晋封为「帝」,及至明太祖则撤去帝王称号而仅称「某岳某山之神」。道教仪式一般把朝廷封号用作五岳大帝的圣号。
历代五岳封号一览
年份 东岳 南岳 西岳 北岳 中岳 资料来源 唐先天二年(713年) - - 金天王 - - 《旧唐书‧礼志》[1]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 天齐王 - - - - 《旧唐书‧玄宗本纪》[2] 唐天宝五年(746年) - 司天王 - 安天王 中天王 《旧唐书‧礼志》[3]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仁圣天齐王 - - - - 《宋史‧礼志》[4]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 - 顺圣金天王 - - 《宋史‧礼志》[5]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天齐仁圣帝 司天昭圣帝 金天顺圣帝 安天元圣帝 中天崇圣帝 《宋史‧礼志》[6]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天齐大生仁圣帝 司天大化昭圣帝 金天大利顺圣帝 安天大贞玄圣帝 中天大宁崇圣帝 《元史‧祭祀志》[7] 明洪武三年(1370年) 东岳泰山之神 南岳衡山之神 西岳华山之神 北岳恒山之神 中岳嵩山之神 《明史‧礼志》[8]相关条目
↑《旧唐书‧礼仪志》:「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华岳神为金天王。」↑《旧唐书‧玄宗本纪》:「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其樵采。」↑《旧唐书‧礼仪志》:「(天宝)五载春正月……封中岳为中天王,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宋史‧礼志》:「真宗封禅毕,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遣职方郎中沈维宗致告。」↑《宋史‧礼志》:「庚午,亲谒华阴西岳庙,羣臣陪位,庙垣内外列黄麾仗,遣官分奠庙内诸神,加号岳神为顺圣金天王。」↑《宋史‧礼志》:「五月乙未,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中岳曰中天崇圣帝。」↑《元史‧祭祀志》:「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明史‧礼志》:「(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很赞哦!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