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申不害和商鞅 申不害术商鞅法,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申不害术商鞅法,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申不害和商鞅哪个厉害 从效果和根本上看 商鞅更厉害 申不害 公元前385-前337[1] ,另有资料认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
申不害术商鞅法,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申不害和商鞅哪个厉害
从效果和根本上看 商鞅更厉害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1] ,另有资料认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1-3]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4-5] 。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申不害和商鞅哪个厉害
都是法家的前期人物,时代也差不多。
从个人来说,商鞅被车裂,申不害没有那么惨。 从变法效果来看,商鞅自然最强。 从法家来看,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应该还是商鞅强一些。 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不变法,申不害明显更稳健,商鞅激进一点。与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观点有哪些不
在政治上,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在哲学上,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参验”的方法,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正确与否.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
法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还有一个叫李悝的吗?他重什么?结果各是怎么死的?
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至于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有赏有罚,唯才是用,这是战国时甚为流行的法家主张,当时不少国家都因贯彻这些主张走向富强。 在经济策略方面,尽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张。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又认为粮贵则对士民工商不利,谷贱则伤农,善冶国者必须兼顾士民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他针对此情况作平籴法,即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使饥岁的粮价不致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补不足”,“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他的命运好于秦国的商鞅和楚国的吴起.他的仕途很顺利,终身的受到了魏王尊敬和重用.他是寿终正寝的. 商鞅:商鞅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申不害:申不害(?~前337年),河南荥阳人。「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写他是「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记有「著书两篇,号曰申子」的话,汉书有「申子六篇」的话,但全都亡轶了。 慎到: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 关于申不害和慎到死,正史尚未见记载。商鞅是法家什么学派的
法家分三派,商鞅是法派的,申不害是术派的,慎到是势派的,韩非是把三派合三为一的人,法家三派都是以尊重国法为总前提但是个有侧重,商鞅的法派是以律法为基础治理国家的,强化了国法的权力和地位,因为一国律法不太容易有大的改变所以比较稳定,所以治理的效果比较持久,而后两派都是侧重国君的力量,术派主张国君用权术治国,势派主张借助国君的权力,也就是国君的势力去治国,这两种方法只能收一时之效不能持久,因为国君总是要换的,再一个很容易造成臣下揣摩圣意得状况,再一个术派侧重用权术勘察吏治,这会造成法律的朝令夕改,破坏法律的稳定性。不是学艺不精实在是各派思想局限。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汗!!!这解释的什么东西
迷信占卜,害怕权贵////??? 你知不知道韩非子的集大成,主要集的都是这些人的法的思想. 法是指法制,势是指权势,术是指推行一些法令的策略和手段.申不害,商鞅.慎到.到底谁失死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资料 ://baike.baidu/view/77856.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 资料 ://baike.baidu/view/2999.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baike.baidu/view/229337. 因为慎到与屈原约略同时,所以慎到肯定是最晚死的。商鞅前338年战死,死后车裂。申不害相韩15年到前337去世,所以最先死的应该还是商鞅。 申不害(12)简要(2) 很赞哦!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