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一尘不染歌曲 一尘不染

火烧 2022-05-11 09:21:32 1056
一尘不染 【成语名字】一尘不染 gt 【汉语拼音】yī ché ù rǎ gt 【成语解释】 gt 本指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玷污。语出《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后用

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歌曲 一尘不染
【成语名字】一尘不染>【汉语拼音】yī chén bù rǎn>【成语解释】> 本指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玷污。语出《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后用“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也用于形容非常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成语典故】> ◎1《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 师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于秀偈之侧写一偈云:“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成语注解】> 1、能:慧能(公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祖籍范阳。初从弘忍学法,后在曹溪宝林寺传授禅法,为禅宗六祖。所开启之顿悟法门,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 2、秀: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俗姓李,汴州尉氏人。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死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声名远播。后为武后召到京师,朝野景仰。因在北方传法,故其法系称为北宗。因南宗认为他所传的禅法是渐悟法门,故称其禅法为“北渐”或“渐门”。> 3、偈:梵语,义译为颂。为佛教文学中的诗歌,无韵,每偈由四句构成。> ◎2《景德传灯录.卷三.僧那禅师》> 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成语出处】>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 2、《醒世恒言.卷一二.佛印师四调琴娘》:“方丈中铺设御座,一切规模,务要十分齐整。把个大相国寺,打扫得一尘不染,妆点得万锦攒花。”> 3、《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今你囊中正得二千数百两,纔有一半,听说他老人家又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皆空的。世情如纸,只有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那一半又向那里弄去?”> 4、《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5、清.汤斌〈与李襄水书〉:“莅任以来,一尘不染,兴利革弊,造福百姓。”>【成语用法】> 一、> 语义说明    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玷污。> 使用类别    用在“戒欲修身”的表述上。>【一尘不染造句】    > 1、他是出家人,一尘不染,怎会管你这些闲事?> 2、静闲师太果然是一尘不染的得道高人,言行蕴涵禅机。> 3、她已是一尘不染的人了,何必以此闲事去打扰她的清修?> 二、> 语义说明    比喻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 使用类别    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一尘不染造句】    > 1、他为官一尘不染,所以至今仍是两袖清风。> 2、此人个性高洁,从政多年,依然两袖清风,可真是一尘不染。> 3、我当了二十多年的公务员,自信一直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三、> 语义说明    形容非常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使用类别    用在“干净整洁”的表述上。>【一尘不染造句】    > 1、妳果然是位贤内助,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2、他用手往家具上一摸,果然一尘不染,不觉满意地笑了。> 3、在房间中布置一点绿色植物,更能显出一尘不染的脱俗感觉。> 4、我一进门,就可以感觉到屋子里的那份干净,那份一尘不染的清新。> 辨识>【近义词】:六根清净,玉洁冰清,嵚崎磊落,窗明几净>【反义词】:同流合污>【参考词语】:一尘不到>【汉语拼音】:    yī chén bù dào>【成语解释】:犹“一尘不染”。见“一尘不染”条。> 1、唐.唐彦谦〈游清凉寺〉诗:“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 2、明.方孝儒〈友筠轩赋〉:“*佳丽以褒雄,据静便而伏雌。若一尘不到之际,万事脱羁之辰。” >【参考词语】:一尘不受>【汉语拼音】:    yī chén bù shòu>【成语解释】:犹“一尘不染”。见“一尘不染”条。> 1、《石门文字禅.卷一七.题沩山立雪轩》:“脱体见前谁对立,一尘不受眼空寒。” >【参考词语】:不染一尘>【汉语拼音】:    bù rǎn yī chén>【成语解释】:犹“一尘不染”。见“一尘不染”条。> 1、宋.陈达叟《蔬食谱.雪藕》:“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 2、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四.日报上》:“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 >【参考词语】:一尘不涉>【汉语拼音】:    yī chén bù shè>【成语解释】:犹“一尘不染”。见“一尘不染”条。> 1、元.丁鹤年〈澹然斋为慈溪润上人赋〉诗:“一尘不涉冰霜操,万境俱空水月心。” >【参考词语】:纤尘不染>【汉语拼音】:    xiān chén bù rǎn>【成语解释】:犹“一尘不染”。见“一尘不染”条。> 1、元.夏伯和《青楼集.赛天香》:“善歌舞,美风度。性嗜洁,玉骨冰肌,纤尘不染。”> 2、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一出》:“清光独把良宵占,经万古纤尘不染。”>【一尘不染的】> 唐代时,一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从中选择一位来继承衣钵,便要他们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谁的修行最好。当时大家都公推最杰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让地站出来,在墙壁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身如树,心如镜,随时勤于擦拭,必能常保洁净,不沾灰尘。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时,能够断绝俗欲,保持心灵纯洁。弘忍大师看了这首偈后,大为赞赏,说以后修道之人若能遵守这四句话,便能修成正果,还要其它弟子们诵念。当时,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听到同学诵念这首偈,便说:“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并没有真正参悟空性。”同学便讥笑他什么都不懂,还敢乱发评语。慧能便在深夜里带一名会写字的书僮,帮他在神秀的偈旁写下:“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意思是说,能修行到无身无心的话,万物皆空,根本无须担心落尘,更不必时时拂拭了。弘忍大师看到后,认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将衣钵传授给他。【成语典故】又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僧那禅师》。内容则是表述僧那禅师的生平事迹,他告诫弟子慧满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还要能明本心,苦行才会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这样心灵就会常保明亮,而不会有一点断续间隔。后来“一尘不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也用于形容非常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