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区规划 他是北京城最早的規劃者,甚至連元朝的"元"字也是他建議的
他是北京城最早的規劃者,甚至連元朝的"元"字也是他建議的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李金鍚
北京是五朝帝都,從春秋戰國起,燕國便在此立都,隨後延續到了遼、金、元、明、清。說起現在北京城最初的規劃,很多人便會想到一個不是很出名的人——蒯祥。
正是他在明朝永樂年間大規模設計、建造了北京城,才有了今天北京二環內的雛形。
但很多人可能會忽略到中學歷史課本中的一句話:蒯祥手中的明代北京是以元大都為基礎建造的。那么元大都又是誰造的呢?
廢墟上的城市
"元大都其實是現代北京的雛形。"這句話想必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明代北京的基礎是元大都,那么元大都的基礎必然是金朝中都(北京)。
其實不盡然,一則蒙軍滅金時中都(北京)被軍隊摧毀地七零八碎,根本無法作為都城使用;二則元大都是以金朝皇帝在城外的行宮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核心建造,完全是兩個地點;三則城市是不能缺水的,作為金中都主要水源汲取地的蓮花河水系由於當時淤泥和屍首太多根本無法使用,新城市的水源變為玉泉山和高粱河水系,並且開鑿出了一條城市到通州的運河。這套水系設計一直延續到明清。
所以說元大都是現代北京核心地段的雛形,更為貼切。
更為重要的是,元大都的設計師壓根就沒打算在金朝都城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因為他覺得在新地點另建新城,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建設城市,不受舊設計的束縛。
那么元大都的設計者究竟是誰呢?
奇人異事
劉秉忠原名劉侃,祖父曾是金朝的邢州節度使。蒙古滅金後,金朝的官員都經過不同程度的貶謫,劉侃的父親從副都統一下子擼成了八品小官。
即使這樣,蒙古對金朝的官員仍不放心,規定官員的長子必須送到上一級單位任職。這種做法其實是拿官僚們的子嗣當人質,防止不忠。劉侃在邢台節度使的衙門中,負責處理文書等低階的瑣碎工作長達數年。
父母病亡後,沒有了限制的劉侃反而陷入迷茫。看着清貧的家室,他一跺腳成為了道士。這主要得益於丘處機的貢獻。由於丘處機受成吉思汗的賞識,因此天下道士免除了賦稅和徭役,物質的優惠將劉侃引入全真教。
他成為道士後苦研道法,受到佛家虛照禪師的注意。虛照禪師奉官府之命重修天寧寺時,主動邀請劉道士做客。一番心路歷程後,劉侃棄道為僧,拜虛照禪師為師,賜法號"子聰"。命運就是如此神奇,變成和尚的子聰僧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與丘處機一樣可以做影響帝王的化外之人。
1242年,高僧海雲印簡受忽必烈之邀北上講法。途中借宿於天寧寺,與寺中的子聰相遇相識。海雲印簡驚嘆於後者的才學與慧根,因此邀請子聰一同北上。
在漠北,年輕的忽必烈一直想從佛法中思考治國之道,卻始終不得解,直到與子聰見面。不同於別人不食人間煙火,在基層苦干多年的劉侃,苦研了多年道法又轉入佛門的僧人子聰,將儒、道、釋三門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深厚的思想沉淀讓忽必烈眼前一亮。
成為忽必烈第一漢人謀士後的最大貢獻,就是制止了蒙古軍大規模的屠城。無論是攻克大理還是征伐鄂州,蒙軍都放棄了屠城舊制,這與子聰反復給忽必烈灌輸"神武不殺"的思想有重要關聯。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這是子聰建議取自《易經》的"大哉乾元"之義。
後來,忽必烈下詔子聰還俗,賜名"秉忠",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主持設計和營建元大都。
劉秉忠的北京城
劉秉忠腦中的大都城是嚴格參考了《周禮》,城市中分別有九條南北大道和九條東西大道,這是周人對天子國都完美的描述。因為這樣的設計做到了每面城牆各開三個城門,城中干道"九經九緯",縱向主路可並行九輛馬車。
皇城以北海公園中的瓊華島為中心,西岸是太後居住的隆福官和太子居住的興聖官;東岸是皇帝的"大內"。
《周禮》中除了對國都道路的要求外,還對功能區進行了規劃。所謂"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太廟建在城東,所謂"左祖";社稷壇在城西,是"右社";由於古代講究坐北朝南,所以城南是主要的行政區域,稱為"前朝";大都城的主要商業區集中在西北部的積水潭,這不僅是由於"後市",更重要的是積水潭是元代大運河的終點,是貨物集散地、方便交易。
劉秉忠設計的元代國都除去了唐城中坊與坊之間的高牆,使得城市整齊劃一卻又大氣恢弘。
除了設計上嚴行《周禮》之外,他將孔廟重新建設,地點放置於大都城中心的東北方位。這樣一則方便師生祭拜孔子,二則也便於皇帝等官方祭拜活動。有了孔廟,就可以尊崇儒學,漢家文化影響也就更深遠遠。從這一點也看出了劉秉忠的策略。
得以善終
劉秉忠跟隨忽必烈在上都(升平)避暑的時候,看上了南屏山的風景,並在那里買了一塊地興建了別院。公元1274年,劉秉忠死於南屏山的別墅,享年59歲。
忽必烈得到喪報,悲痛不已,下令國庫出錢財與棺槨將劉秉忠的靈柩運回大都厚葬,不過最終安葬的地點在劉家位於邢台的祖墳。
12年後,元朝追贈劉秉忠為太傅,封趙國公,謚號"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改謚號"文正"。元成宗一朝又將其追封為"常山王"。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 ”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