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将工匠的坐班制改为轮班制
朱元璋为什么将工匠的坐班制改为轮班制 那年对手工业工匠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改革工匠的服役制度。 gt gt 洪武初年,朱元璋沿袭了的工匠制度。元朝工匠另立户籍即匠籍,人称“系官人匠”。他们没
朱元璋为什么将工匠的坐班制改为轮班制

那年对手工业工匠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改革工匠的服役制度。> > 洪武初年,朱元璋沿袭了的工匠制度。元朝工匠另立户籍即匠籍,人称“系官人匠”。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就连婚姻也不能自主,往往子孙相袭,没有官府的放免,不得脱籍。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在官府的严格监视下从事繁重的劳作,其得到的收入微乎其微,大概每人每月只能领到3斗米、半斤盐,其家属只能获得4口的口粮,多出人口官府不给;一般来说,大口每月获得官府口粮2.5斗,小口1.5斗,勉强维持生命。即使这样,还经常遭受官吏克扣,于是不少工匠只得卖儿鬻女,生活十分悲惨。> > 明初朱元璋一开始大体上沿用了元朝的工匠制度,不过在使用当中他不断地加以改善。首先他没有像元朝人那样将工匠当做奴隶一般,其次他改变了些工匠的生活与经济待遇,上文已述。洪武十一年(1378)五月,朱元璋又下令给工部:“凡在京工匠赴工者,月给薪米盐蔬,休工者停给,听其营生勿拘。”。这段最高指示的意思是工匠们除了上京城服役要听从官府的安排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己支配,也就是说,工匠们有了自主营生的自由。这无疑是民生的改善与社会历史的进步。洪武十九年(1386)四月,大明正式确立工匠轮班制度。其具体内容为:全国各地工匠“量地远近,以为班次,且置籍为勘合付之。至期赍至工部听拨,免其家他役”,“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如期交代,名曰轮班匠”。> > 我们将上面这段话说得更加直白一点:打开黄册,哪家是工匠,一目了然,政府就根据他们的丁力状况,规定3年为一班,定期到京师服役,以住地远近排班次;政府制定勘合(类似于用工状况证明)为凭,工匠按期领了勘合到南京的工部去报到,听从工部的具体用工安排,从事劳作。服了役的工匠,他家的其他徭役一律给免了。这就是经济史上人们常说的“轮班制”。> > 轮班制的优点显而易见,一来它不像元朝的坐班制——工匠几乎是官府的奴仆,没有什么人身自由;轮班制三年轮一次,干完了,泥瓦匠还可以在老百姓家造房起屋,赚钱养家糊口,木匠也这样,所以工匠们的经济生活就有了改变;二来轮班制下的工匠人身是自由的,这样就一改以前几乎一直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使得工匠们低下的身份有了一大提升。> > 但三年一轮班开始实施后不久,意想不到的问题冒了出来:工匠一律三年轮班服役3月,各地工匠按期风尘仆仆地赶往京师。可到了京师却发现没那么多的工役要做呀,无奈之下,各地工匠只得返回。这一来一回无端造成了浪费。鉴于此,明廷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改进轮班制,制定工匠轮班勘合制度,“令先分各色匠所业,而验在京诸司役作之繁简,更定其班次,率三年或二年一轮”。工部根据各部门工役的实际情况与行业特征确立了五种轮班制度,即五年一班、四年一班、三年一班、二年一班和一年一班,并给全国62种行业的232 098名工匠重发了勘合(:《大明会典·工部·工匠》卷189)。这样就“使赴工者各就其役而无费日,罢工者得安家居而无费业”。轮班制终于成为当时一项名副其实的“惠民”“厚民”工程了。> > 除了轮班匠,朱元璋还对住坐匠的生活与经济状况做了改善。据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记载: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起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给各监局充匠,余编为户,置都城之内外,爰有坊厢”。这些被发给各监局充匠的壮丁即为住坐匠。住坐匠的存在实际上可视为元朝工匠奴隶制的延续,这些人在明初归内府内官监直接管理,但他们的匠籍和用工之类的事情却归工部主管。从地位与自由角度来讲,住坐匠不如轮班匠,但在洪武晚期他们受到了些政策“实惠”:“例应一月上工一十日,歇二十日,若工少人多,量加歇役。”(万历《大明会典·工部·工匠》卷189)。由此可见,住坐匠的地位也比元朝时的匠户要高多了。> > 总之,明初洪武皇帝改革工匠制度,给近似于奴隶的工匠以相当程度的松绑,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劳动、营业,也有利于技术的交流与改进。所有这些,都是历史的大进步。
很赞哦!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