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的稻作文化 日本稻历史

火烧 2022-02-04 10:53:09 1053
日本稻历史 1.日本刀的刀具历史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根据现代考古界的说法,是来自于平安时期的刀工天国,其作品为著名的太刀小乌丸。自此之后,经过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日本稻历史  

1.日本刀的刀具历史

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根据现代考古界的说法,是来自于平安时期的刀工天国,其作品为著名的太刀小乌丸。自此之后,经过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发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渐成为了今人所见的样式,其中,刀身长度也在安土桃山时期和江户时期受到了规定。

根据战争形态和使用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日本刀的形制也逐渐发生了演变。其主要表现为京反的转移从茎反、腰反向切先推进。很多造型长大豪壮的平安、南北朝古刀也接受了磨上甚至大磨上的处理来缩短长度。在江户时期,日本刀的主要应用不再是战场功能而转变为剑术的具象化表现工具,因而江户时期的日本刀反也就相比起之前时代的的刀剑要弱很多。

日本刀的制作,从平安后期到镰仓时代,出现了大和传、备前传、山城国、相州传、美浓传等并称为“天下五传”的制刀流派,并且各地名匠辈出。尤其以备前国的长船町为盛。

上古时期

平安时代末期之前的刀剑被归类为上古刀,刀形有别于常见的日本刀,或为直刃,或带双锋。上古刀极为罕见,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日本古坟时代已经出现铁制刀剑。譬如崎玉县的稻荷山古坟和岛,根县的造山古坟都有铁剑出土。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制作于公元471年,是为纪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绩而作,刀上刻有115个汉字。这个时代的刀剑多已锈蚀。

现代遗留下来的平安时代初期的刀剑数量相当稀少。学术关于日本刀风格的变迁,以及日本是何时怎样创造出独特的弯刀等疑问,还未能充分阐明。普遍认为,平安时代中期 (10世纪左右)承平之乱和天庆之乱发生以后,直刀逐渐转变为弯刀。同时,制作工艺也由平造转为类似菱形的镐造刀。制作工艺的改进使日本刀更加坚固而且锋利。这一过渡期的典型的样式是刀身刀把为整块铁打制而成的“毛拔形大刀”以及带有锋两刃构造并有弯曲刀反的“小乌丸”型刀,毛拔形大刀以伊势神宫所藏传为藤原秀乡使用过的一把最为著名。 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武士势力最活跃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时期,武士门第势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发展。如出产优质铁矿砂的伯耆国和备前国,还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国,大和国等地,出现了不同流派的刀工,这个时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于马上决战,所以多为太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赖光在大江山斩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国的安纲制,日该国宝),和传说让狐狸帮忙打造过的“小狐丸”(山城国的三条宗近制,二战时被毁)。除了安纲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条小冶宗近,古备前友成等,被认为是现存刻有制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平安时代太刀特征为:镐造,庵栋(いおりむね,Iorimune),小切先,京反,前窄后宽,刀形优美。

镰仓时代初期日本刀与平安时代末期相似,镰仓幕府的武家政治体制的确立,使刀剑界十分活跃。后鸟羽上皇甚至设置了御番锻冶,月月召刀工锻刀,积极的鼓励制刀。

镰仓时代中期,由于重视使用性的结果,刀幅宽,整体宽窄变化小。刀锋为猪首切先,品质实在刀风刚健。此时短刀制作开始繁荣。

镰仓时代末期,两次元军入侵以及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带来的社会大动乱,使得制刀业繁荣。这个时期的日本刀比镰仓中期风格更加豪放。继承和发扬了刀幅广,刀体宽窄变化小的特点,切先也更长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样的出现比其他时期更长的特点。

南北朝时代,大量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称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室町时代中期以后,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带的太刀转为刀刃向上 佩戴的打刀。由于转入了和平时期,日该国内刀剑需求量降低,日本刀开始作为贸易品大量生产,因此日本刀的品质开始下降。由应仁之乱再度引发的战乱,刀剑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胀,为适应需求出现了大量的粗制滥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质更加下降了。

到了江户时代,江户(今东京),大坂(今大阪)各地锻造业繁荣,各地名刀工涌现。随着太平盛世的持续,日本刀开始盲目追求华美的刃文,渐渐离实用性的本质脱离。另外,这个时代开始镡、小柄、目贯、笄等刀具装饰开始发达。

幕末期的骚乱开始后,以水心子正秀等为中心的主张古刀锻錬法复元派,再度将实战性强的日本刀制作法发扬。此后的刀被称为新々刀。正当制刀开始再度繁栄之时,明治维新展开了,1873年开始禁止武斗,1876年禁止警察,军人以外的人带刀的废刀令出台,日本刀急速衰退。现代则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古式制刀法仍在各地流行。

2.日本战国历史

霸王崛起,幕府灭亡 详见织田信长、桶狭间之战、三方原会战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

他以尾张一国的战力,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名将今川义元(桶狭间之战)而崛起。战后他选择和邻国三河的德川家康结盟,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

初期织田信长攻略美浓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田信长靠著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的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1567年9月,信长攻陷美浓稻叶山城,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

隔年成功拥立第15代将军足利义昭,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1570年将军足利义昭,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的态度,暗中与本愿寺显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与朝仓义景等诸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打算联合对抗并消灭信长。

1571年,织田信长以比睿山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睿山延暦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方原击败德川、织田联军(三方原会战)。

隔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武田胜赖担任阵代一职。 1573年,织田信长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

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鲜 详见安土桃山时代、长筱之战、本能寺之变、文禄・庆长之役 幕府灭亡后,信长消灭浅井、朝仓两家,逼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之子北畠具豊,并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

不久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 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长筱之战),战败的武田氏折损诸多重臣,衰亡于1582年。

武田氏衰退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却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变,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军背叛,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 信长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变后立即返回近畿,联合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战),并在决定织田氏继承人之清洲会议上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

日后秀吉击败反对他的织田旧臣,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后,秀吉在小牧长久手合战后和德川家康谈和,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

日后于1585年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 在历经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使长宗我部家、岛津家降服后,并于1590年包围小田原城击败后北条氏,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

隔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合,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 1592年,太合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

因此秀吉向朝鲜国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使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并吞明朝。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 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军前去救援,这段期间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以郭再佑、高敬命的抗战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

1593年1月,明、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败于日本名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但后来因日军以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鲜陆军名将权栗的反攻而大败,更因为李如松的偷袭而缺粮,迫使日军退至釜山。此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展开。日军为了减低朝鲜水军的战力,使用反间计污陷李舜臣,使其被李昖解职。

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

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 在两军对峙之际,1598年7月,太合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命令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但李舜臣却因日本名将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的攻击而战死,日军成功撤退回国,庆长之役结束。

文禄・庆长之役后,丰臣氏消耗过多财力,成为日后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丰臣氏立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

自朝鲜半岛返国的丰臣氏诸将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

3.日本战国历史

织田信长人称第六天魔王,年轻时行为怪异,被叫做“尾张的大傻瓜”; 他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凭借奇袭以2000左右兵力击破今川义元上洛的2W军队,当天今川义元由于轻敌在狭窄的山谷间休息,忽然天降大雨,士兵纷纷避雨陷入短暂的混乱。

信长抓住机会发动奇袭,士兵冲入今川本阵,取下人称“东海第一神射手”今川义元的首级,从此信长登上战国的大舞台。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为农民出身,跟随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事变”信长被明智光秀所杀后,以十天时间从中国地方折回千里之隔的山崎,并击败明智光秀成为新的霸主。

前田庆次为“天下第一倾奇者”武功高强。 真田幸村被德川家康成为“日本第一兵”,在大坂之阵中帮助因丰臣秀吉之死而逐渐衰落的丰臣家,抵挡德川军的攻打。

曾冲入德川家康本阵,几乎逼得家康自切。最终不幸战死,亦有传说幸存并带着丰臣秀赖逃走。

本多忠胜,织田信长称其为“战国的张飞”,为德川家守护神,武勇为战国第一,帮助德川家最终统一日本,建立江户幕府。 另外还有一些较有名的如守护丰臣家的悲剧英雄石田三成、上杉家的“天下第一陪臣”直江兼续、“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据说早生十年就能统治天下的伊达政宗、“战国的孔明”竹中半兵卫(竹中重治)、智将小早川隆景、侠盗石川五右卫门。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主,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故在此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的赤松满佑因在京都自宅刺杀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嘉吉之乱)而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的山名宗全率领之部队讨伐并平定。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

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的山名氏一跃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 此时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和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面对山名氏的崛起,决定采取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田山氏的政策。

日本的稻作文化 日本稻历史

但随着田山氏的衰退,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更加严重。 一直到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引发继承风波后,在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应仁之乱爆发,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东军细川联军与西军山名联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援助西军后,整个战况顿时改观。

加上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著,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后,两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

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的前刻。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

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大名,还屡屡颁布争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

到了1493年,将军足利义材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明应之变。

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控制上洛(进入京都)后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近畿动乱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

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关东,尊氏分封自己的儿子于镰仓,是为镰仓公方。而以关东管领为辅佐。

由于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称。镰仓公方的势力可以与幕府对抗,结果在室町时代中叶,第六代将军义教时,爆发永享之乱而被幕府平定。

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

后来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总古河,成为初代古河公方。

(享德之乱)战后关东出现得到关东管领上杉氏支持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对抗了近三十年。日后因山内上杉氏重臣长尾景春叛乱,使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而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因而实力大增。

不久后上杉定正猝死导致扇谷。

4.关于苗刀的历史

苗刀(御林军刀)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以其刀身修长(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之故命名。

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

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苗刀,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先进兵器之一,创制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刀长五尺,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并可单、双手交换使用,这样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份珍贵的历史史料《苗刀考证》中云: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

5.日本战国有多少年历史

日本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主,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一般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

6.日本国的历史

日本国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扩展资料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

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极高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7.日本战国的历史人物

徳川家康(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出生于名古屋市附近的冈崎市。

德川家康本姓松平,小名竹千代。其父松平广忠是地方上的一个大名,拥有三河的土地和家臣,母亲是冈崎附近刈屋城主水野忠政的女儿於大之方 经历 家康三岁时,由于娘家的兄长投靠了其父亲政治上的敌对方,松平广忠将妻子送回娘家。

1547年,广忠为了与织田家对抗,将家康送往今川家作为质子,以换取今川的支援。不料半途被织田信秀派人抢走。

两年后,广忠击退了信秀,但在出外狩猎时遭下级(武士)刺杀。今川家以立嗣为理由向信秀讨回家康,并立下冈崎城城主,实则为今川家的傀儡。

虽然名为城主,但年幼的家康一直在骏府城今川义元帐下继续过著质子的日子,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十八岁。14岁元服那年,改名为松平元信,两年后,再次改名为松平元康,同时奉今川义元之命娶其部下的女儿为妻。

这时家康才得以回到冈崎城,真正成为一城之主。 1560年,今川义元於桶狭间之战被信秀的继任嫡子织田信长击败身亡,家康返回冈崎城。

两年后,家康与织田信长结盟。1563年,家康攻打今川义元之子氏真大胜,占领了远江,并将居城迁往远江滨松,成为坐拥三河与远江两国的大名。

1566年,家康正式改名为德川家康。1572年,家康与上洛的武田信玄军於三河城外的三方原交战却大败(史称三方原会战),不过幸运的逃过一死。

(传说家康遭遇武田军山県昌景追击时,曾吓到失禁。并让人当场绘下自己愁苦样子,作为日后激励。

该画像现在仍存在。) 1582年2月,率家臣到安土城拜访织田信长,部下嫌料理难吃,信长当场惩处主办人明智光秀,6月,本能寺之变,家康正在堺港,被部下服部正成护送逃回三河。

1590年,德川家康随丰臣秀吉灭北条氏有功,转封关东八州,改建江户城为居城(今东京)。 1600年,在关原之战统领东军打败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三年后出任征夷大将军,并创立江户幕府,也称为德川幕府。

1610年,尾张名古屋构筑了名古屋城。 1615年,大坂夏之阵,德川军攻入大坂城,丰臣氏被灭(开战之前,被真田幸村袭击本阵,一度打算自杀,但最后仍逃出重围)。

1616年,病故,法名东照大权现。法号安国院。

晚年爱好:一富士二鹰三茄子。晚年的家康喜爱眺望富士山景和驯玩猎鹰,茄子则是他最爱好的食物。

他评价茄子为“称霸天下的男人的食物”。 家康在日本战国群雄里拥有最多财富资源及武器(种子岛铳),识者皆知是九州华侨侨领,大海商李旦鼎力支持. 健康的家康:家康寿活75岁,在日本战国时代堪称了不起的高寿。

武术家:家康在弓术、剑术、炮术、马术、水术的造诣堪称一流。剑术上更是曾向新当流、新阴流和奥山影神流的剑豪们请教。

尊敬的人:高祖刘邦、张良、韩信、姜子牙、文王、周公等。 喜爱的书:论语、六韬、三略、史记、中庸、汉书等。

家康的手相:手相术认为掌纹中的理智线和感情线不交错的人,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用理智解决问题,家康的手相正是如此。 家康的身材:家康身材肥硕,身高在156CM-160CM之间,腰围则为120CM。

死因另说:食用了鲷天妇罗料理而食物中毒而死。因为鲷鱼皮加热后会释出一种有害物质 织田信长(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是活跃於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出生於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但后来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断本能寺,织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

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岩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 1534年出生。

父亲死后、历经与同母所生之弟的织田信行的家督之争,胜利后成为织田家的主君。於击破周边敌对势力的今川家与斋藤家之后,立足利义昭为将军并完成上洛(京都)。

之后义昭与信长为敌,并下令给武田家、朝仓家、比叡山延历寺、石山本愿寺等,组成了反信长包围网。信长突破包围网后,迈向天下布武之路,推行如乐市乐座、土地调查等革新政策。

后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谋反(本能寺之变)而自杀。 否定既存的权威与势力(朝廷、佛教等),选用人材不在意其家世出身,透过活用新兵器如火绳枪将战国时代导向终结之路。

由於秀吉的情报操作加上信长本人亦曾自称魔王(第六天魔王),信长本身亦存在为人所惧的部分。 丰臣秀吉(1536年—1598年)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

法名国泰祐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 他统治的时期以他的城堡命名为桃山时代。

这时期从1582年延续到1598年他死亡为止,或根据某些学者延续到1603年德川家康接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为止。 青年时期秀吉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内)中村,为贫农之子(一说是下级武士之子)。

幼年时期名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日吉丸,仕於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绰号猴子。据说他是多指畸形患者:右手长了两根大拇指。

受限於其出身影响,关於。

8.谁知道日本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

织田信长(1534—1582),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开辟全国统一道路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是织田信秀的次子,生于尾张国(现爱知县)那古野城,幼名吉法师,十三岁时行冠礼,取名三郎信长。

织田信长所处的十六世纪中叶前后半个世纪,是以下犯上、臣犯君的下克上为主要特点的战国时代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使日本由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实现封建制度的重新改组。

织田信长正是适应这种历史需要而成为日本重新走向统一事业的开创者。 织田氏的远祖是越前(现福井县)丹生郡织田庄的庄官,应永(1394—1427)初年被尾张守护(军政长官)斯波义重擢拔为尾张守护代。

应仁之乱以后,斯波氏势力迅速走想衰落,尾张完全为织田氏所控制。织田氏不久又分为对立的两个系统,岩仓城的织田伊势守统治上四郡,清州城的织田大和守统治下四郡。

信长的父亲信秀是清州织田大和守的三奉行(武家职称,奉主家命分掌一部分政务者)之一,地位较低,但从天文(1532—1553)初年起,其实力凌驾于主家之上,威制整个尾张,并同三河(现爱知县东)松平氏、骏河(现静冈县东)今川氏、美浓(现歧阜县)斋藤氏为争夺领地多次进行战争。信长就是在这种势力正不断扩张的武士家庭环境中培育成长起来的。

织田信秀在尾张虽然拥有绝大的优势,但并未真正完成尾张的统一。当1551年信秀逝世,十八岁的信长继承家业以后,岩仓与清州的织田氏起来反对信长,信秀的家臣叛离信长的人也不少。

骏河的今川氏也趁机侵占了尾张知多郡大部和爱知郡南部地方。信长在尾张的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但是,从少年时期起就勤练武技、学习兵法、性格坚强的信长,以决死的精神,率领至多不过千人的步卒与骑马武士的小队伍,东征西战,到1559年为止,先后消灭清州、岩仓两织田氏,杀掉企图分裂篡位的胞弟信行,降伏私通斋藤氏的异母兄信广,统一了尾张。他于1560年在桶狭间用三千人的少数兵力,大败入侵的由号称东海第一强豪的今川义元率领的骏河、远江(现静冈县西)、三河三国共二万五千人的大部队,收复了失地。

尾张是由横跨木曾川、长良川、揖斐川等河流的冲积层形成的谷仓地带,与京都方面的商业交通相当繁荣,农村土豪力量较为强大。信长通过统一尾张的活动,建立了一个巩固的基地,直接掌握了农村土豪,积蓄了力量。

桶狭间战役的胜利迫使三河的德川家康于1562年同信长结成同盟,解除了东顾之忧。因此,尾张的统一与桶狭间战役的胜利,实为信长走向统一日本道路的第一步。

信长走向统一日本道路的第二步是进军京畿地区。桶狭间战役以后,信长就立即着手进军京都的准备工作。

要进军京都首先必须占领美浓。为了攻占美浓,1563年,把据点从清州迁移到靠近美浓边境的小牧山,1566年又命木下藤吉郎秀吉在美浓境内墨股地方筑城堡。

同时利用婚姻关系同美浓的邻国北近江(现滋贺县北)的浅井长政和信浓的武田信玄结成友好关系。在做了这一切准备以后,信长于1567年8月,进军美浓,占领斋藤龙兴的据点稻叶山井口城,并把据点由小牧山迁到井口城,改名歧阜,作为进军京都的根据地,同时开始使用刻有“天下布武”字样的朱印,公开亮出武力统一日本的旗号。

衰落的天皇朝廷与室町幕府的求援,又为信长进军京都披上了合法外衣。因为皇室领地多被地方豪族侵占,正亲町天皇于1564年授命信长帮助收回尾张皇室领地,1567年11月在给信长的敕谕中,又要求帮助恢复美浓、尾张两国的皇室领地,赞誉信长为“古今无双的将军”。

1565年幕府将军足利义辉为三好义继等人所杀。义辉之弟义昭于1566年授命信长帮助恢复幕府。

可是当时信长正忙于美浓战争,无暇顾及义昭的要求。

9.日本水稻成本包括哪些

日本是世界上农产品自给米最低的国家之一。

从1984年开始就取代前苏联和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到1998年,粮食自给率(按供给热量计算) 仅为41%。

大米作为日本人的主食,一直受到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明治维新以来就采取措施鼓励水稻种植,并号召国民食用国产大米,现在日本市场上出售的大米几乎全部是国产大米。

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大米的自给率巳超过90%。然而,日本大米的自给是以政府的高价津贴和消费者的高价支付为代价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安全可靠的市场规律运作,日本的大米在国外大米市场早已是不堪一击。

加入WTO以来,日本的大米市场成了大米出口国争夺的目标,了解日本的稻米政策,把握其改革动向,是大米出口国进军日本大米市场的必修课。 一、“国米”与“政治米”二位于一体的特殊身价 (一)当之无愧的“国米” 日本栽培水稻有2000多年的历史。

大米是日本人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来源,“日本人对稻米的依附和由此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那些非稻作国家难以理解的” (Tashiro 1992,35)。 日本民间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稻作有关的习俗,好多传说、节日、庆典都与古代的稻作有关。

许多日本人还认为日本文化中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来自于稻作,日本是唯一一个农业根植于稻米种植的工业化国家。尽管与稻米产业相关的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份额中有下降趋势,但是至今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

目前水稻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农作物,54%从事商品农作物生产的农民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大米被日本人尊为“国米”当之无愧。 (二)名符其实的“政治米” 农村是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主要的选票来源之一。

出于维护政治基础的需要,自民党一直努力保护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从20世纪20年代初就制订了大米价格保护政策。 实行稻田轮作和休耕制度后,政府赔偿农户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仅2002年,日本政府为限产和减产共支付了约5500亿日元的财政补贴。 许多日本老人对二战期间食品短缺的艰难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小孩受到教育是要尊重稻农,不许浪费一粒米。

在资源十分紧缺的日本,大米被视为是一种战略物资。 在大多数人看来,吃国产米是爱国的表现,进口大米不仅是对日本文化的入侵,更会危及国家安全(Yomiuri 1993,Dec.8)。

日本城市居民自愿支付高价购米以支持稻米产业保存代表日本文化的传统日本农场。目前,日本正在推行“膳食指南”,宣传教育国民继承传统的饮食文化,更多地消费大米,提高食品自给率。

保证大米的自给曾经是日本政府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 1999年实行关税制后,形式上可由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进口大米,但因高关税,进口米没有价格竞争优势,进口商无利可图,大米进口事实上由政府控制。

日本一般只进口不与国产大米相冲突的长粒米和中长粒米,供加工用,尽管日本政府宣称招标是“全球招标”,各国平等,但在招标中将大部分数量的品种限定为中粒米,而中粒米只有美国生产,美国大米虽然价高,但每年在招标中仍占据“半壁江山”,余下部分在澳大利亚等日本的“盟国”中分配,其它亚洲大米出口国基本无缘中标。 在日本国内大米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大米是名符其实的“政治米”。

正因为大米在日本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日本稻米政策的非同寻常。 二、在多种变数中选择的日本稻米政策 日本的稻米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无常,怪招迭出,扑朔迷离,但从时间上看,大体上可以分成3个阶段。

(一)鼓励种植水稻,严格控制大米流通 20世纪的20年代以前,日本粮食实行的是自由买卖。从20年代开始至60年代,大米供应不足,为了保证供应城市消费,稳定大米市场,大米由国家垄断经营,实行统购统销。

1942年,日本政府通过实施《粮食管制法案》(The staple Food Control Act)开始控制日本的稻米市场。 《食品控制法》规定包括大米在内的主要食品从销售到批发都置于政府的控制中(对零售的控制到1972年结束,至今仍保持着对批发的控制)。

起初这项政策是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直接控制食品价格,到196)年转为保护生产者的利益。粮食的进口统一由国家粮食厅实行,事实上当时的粮食进口量为零。

1947-1950年,战后重建,日本实施《土地改革法案》 (The Land Reform act),此举意在推动农村的经济、民主和社会稳定。政府在原先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的稻田强制分成小田块,划给农民耕种,实现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稻农的生产积极性,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作用。

1960年,日本颁布实施《生产成本与收入补偿法则》 (Production cost and ine pensation Fomula)。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导致大米产量和价格飞涨。

1968年不得不采取强行措施中止米价上升,国产米与进口米差价从50%上升到 120%以上。 1968年之前,农民手中的大米只能卖给遍布全国地区、县的农协系统,农协把大米交给政府。

而经过政府调配的大米再过手到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后才能再到消费者的餐桌。这样一层又一层严格管理后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