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正统三国姜维怎么样 姜维历史评价

火烧 2022-01-04 12:39:35 1061
姜维历史评价 评价一下姜维的历史地位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

姜维历史评价  

评价一下姜维的历史地位

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操、诸葛亮、刘备,甚至是奉先发难的人也不少,但是为之翻案的也是人才济济,而姜维却被朋友们牢牢地套在了炮烙之上,我觉得这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完整的系统的分析一个时代的发展,人物周边的时、势、事,才能明白整个历史的脉络。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建兴六年因诸葛亮反间计,投奔于西蜀,诸葛亮擢升姜维为主管仓谷之事的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的姜维只有27岁,可谓年少得志。

而诸葛亮不知道为什么对姜维更是另眼看待(可能是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衣钵传人的马谡刚刚被斩吧):“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这就是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同时又示意留在朝中的重臣极力向刘禅推荐,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须先教中 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以诸葛亮显赫的地位说了自然是要算数的,不久之后刚届而立的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对姜维如此的提拔重用,难免使得姜维有幸进之嫌,也很自然的被满朝文武理解为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权倾朝野,上达天听,当时自然是无人不服的。而姜维也的确显示了他出众的才能。

但是这一切在十年后发生了变化。姜维降汉十年后,也就是建兴十六年,诸葛亮星殒九丈原,随后西蜀军方高层发生了一场严重影响此后西蜀政治格局的巨变,“取办一应军戎节度”且曾深得刘备厚爱的长史,加绥军将军杨仪与百战功高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的魏延,本就是成水火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期间,还牵涉了另一个家世赫赫,却并不得志的马岱,自此原本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军人集团,在核心人物去世短短数月间,因内部的权利争夺而崩溃了。

此次杨、魏之争的胜利者表上的胜利者是杨仪,但是真正的胜利者恐怕是那些曾委身于诸葛亮军人集团的统治下的文官集团,杨仪虽然诛杀了魏延,但是以他的威望不足以撑起原本风风火火的军事集团,而新兴的当朝权贵文官体制的代言人蒋琬、费祎确是紧紧地抓住了机会,“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

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远见,使得西蜀并没有在此时出现更严重的内乱,因为无论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是文还是武,诸葛亮本身却的的确确是一个文人,他审时度势的选择了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并不是姜维,而是他不能不选的蒋琬,实际上他不选蒋琬,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上蒋琬也占据了上风。

诸葛亮聪明的明为保举蒋琬,实为推荐姜维的荐章,在其死后,得到了西蜀朝廷的认可。正是由于西蜀军事集团的重大变化,军人势力极大削弱,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西蜀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西蜀的军人集团中又有谁适合这个位子呢?资历深的所剩无几,而且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对于文人势力来讲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控制的,那么毋庸置疑资历不深,有一定才能的姜维成为了最佳人选。

于是姜维登上了新的西蜀高层政治群体的舞台“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但是姜维真的可以被文人信赖吗?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没有把握,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延熙元年,姜维随已升任武职的大将军蒋琬住汉中。随后蒋琬升任大司马。

姜维为司马。延熙六年,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而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用你的军事才能,不给你军事实权,这是文人势力对待姜维的根本方法!直到诸葛亮死后十七个年头,即延熙十六年,费祎去世,姜维才得以松了一口气,但是似乎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决策得姜维,并没有诸葛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资历,首先是君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言听计从,其次军人集团内部也并不平和的状况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还有就是朝廷中的言论极大的影响以及牵制,比如:“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这样“树大招风”的姜维可以说举步维艰,出于自保,不免有了避祸之心,不回成都,屯田避祸。 更重要的是姜维的重要建议,也很难上达天听,比如:“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 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这使得邓艾可以直捣黄龙,直接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 综上所述,蜀汉的灭亡并不是姜维之过,姜维作为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也的确尽心尽力,只是蜀汉政治格局以及刘禅的不明是非导致了姜维的碌碌,更重要的是蜀汉后。

历史是怎样评价姜维的

姜维历史上褒贬不一,特别是在西晋初年的那段时间中,舆论都是批评声不绝于耳.只有三国志里陈寿引用欲正的一段话,才使大家对其有所了解. 欲正作为和姜维的同僚是很了解他的.话里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么评论姜维,但是他家里清贫,好学不倦,在那个时代里的确是非常难得,有诸葛亮的遗风. 陈寿对其的评价比较客观:姜维的为人是不错的,但是他考虑问题不够周密,虽然大胆冒险,但总是屡屡遭受挫折.这也是他事业上不够成功的原因.而作为政治上又不如诸葛亮那样有才能,但也确实算的上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至于他最后的假投降如果计划没有泄漏也许真的能复兴国家也尤为可知呢 800年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放弃了汉中作为大本营,而以梓潼为中心(今广元),离前线实在是太远了,兴势一役,如果不是王平主动出击利用险要的地形狙击了曹爽,而后才赶到的费怡来的太晚了,这都是姜维提出的要在汉中聚歼魏军的冒进思想.在这之前,魏延守汉中,和刘备,诸葛亮时代都是采取御敌人于国门外的战略.在斜谷出口的赤岸.集结重兵,利用险要的地形防守,等到魏灭蜀汉,首先是毫无阻挡的进入汉中平原,包围汉,乐二城.姜维当初设想的以二城为中心坚守待援,以梓潼的大军为援军包围魏军的思想根本就是错误的,当敌弱我强时尚可,一旦敌强我弱,必将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紧接着,魏军占领汉中,又进逼入蜀门户阳平关.在阳平关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和军械.在魏东西夹击的强大攻势下,由于用人不当,阳平关又很快失陷.姜维在摆脱魏军西北方向的追击后和从梓潼北上援救汉中的蜀军汇合.退守剑阁.在得知魏军即将侵蜀的早些时候,刘禅已经发布命令要求各地遵照预定的计划,全部坚守各关口,而失去了主动狙击敌人的机会.所以司马光在评论中骂的很狠.所谓姜维贻误国家之类。

但是责任也不能全怪姜维,如果蜀主能遏制姜维屯兵踏中,主力就不会离开汉中很远.而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守住汉中.。

姜维在历史上到底应该如何评价

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操、诸葛亮、刘备,甚至是奉先发难的人也不少,但是为之翻案的也是人才济济,而姜维却被朋友们牢牢地套在了炮烙之上,我觉得这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完整的系统的分析一个时代的发展,人物周边的时、势、事,才能明白整个历史的脉络。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建兴六年因诸葛亮反间计,投奔于西蜀,诸葛亮擢升姜维为主管仓谷之事的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的姜维只有27岁,可谓年少得志。

而诸葛亮不知道为什么对姜维更是另眼看待(可能是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衣钵传人的马谡刚刚被斩吧):“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这就是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同时又示意留在朝中的重臣极力向刘禅推荐,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须先教中 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以诸葛亮显赫的地位说了自然是要算数的,不久之后刚届而立的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对姜维如此的提拔重用,难免使得姜维有幸进之嫌,也很自然的被满朝文武理解为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权倾朝野,上达天听,当时自然是无人不服的。而姜维也的确显示了他出众的才能。

但是这一切在十年后发生了变化。姜维降汉十年后,也就是建兴十六年,诸葛亮星殒九丈原,随后西蜀军方高层发生了一场严重影响此后西蜀政治格局的巨变,“取办一应军戎节度”且曾深得刘备厚爱的长史,加绥军将军杨仪与百战功高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的魏延,本就是成水火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期间,还牵涉了另一个家世赫赫,却并不得志的马岱,自此原本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军人集团,在核心人物去世短短数月间,因内部的权利争夺而崩溃了。

此次杨、魏之争的胜利者表上的胜利者是杨仪,但是真正的胜利者恐怕是那些曾委身于诸葛亮军人集团的统治下的文官集团,杨仪虽然诛杀了魏延,但是以他的威望不足以撑起原本风风火火的军事集团,而新兴的当朝权贵文官体制的代言人蒋琬、费祎确是紧紧地抓住了机会,“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

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远见,使得西蜀并没有在此时出现更严重的内乱,因为无论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是文还是武,诸葛亮本身却的的确确是一个文人,他审时度势的选择了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并不是姜维,而是他不能不选的蒋琬,实际上他不选蒋琬,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上蒋琬也占据了上风。

诸葛亮聪明的明为保举蒋琬,实为推荐姜维的荐章,在其死后,得到了西蜀朝廷的认可。正是由于西蜀军事集团的重大变化,军人势力极大削弱,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西蜀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西蜀的军人集团中又有谁适合这个位子呢?资历深的所剩无几,而且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对于文人势力来讲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控制的,那么毋庸置疑资历不深,有一定才能的姜维成为了最佳人选。

正统三国姜维怎么样 姜维历史评价

于是姜维登上了新的西蜀高层政治群体的舞台“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但是姜维真的可以被文人信赖吗?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没有把握,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延熙元年,姜维随已升任武职的大将军蒋琬住汉中。随后蒋琬升任大司马。

姜维为司马。延熙六年,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而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用你的军事才能,不给你军事实权,这是文人势力对待姜维的根本方法!直到诸葛亮死后十七个年头,即延熙十六年,费祎去世,姜维才得以松了一口气,但是似乎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决策得姜维,并没有诸葛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资历,首先是君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言听计从,其次军人集团内部也并不平和的状况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还有就是朝廷中的言论极大的影响以及牵制,比如:“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这样“树大招风”的姜维可以说举步维艰,出于自保,不免有了避祸之心,不回成都,屯田避祸。 更重要的是姜维的重要建议,也很难上达天听,比如:“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 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这使得邓艾可以直捣黄龙,直接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 综上所述,蜀汉的灭亡并不是姜维之过,姜维作为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也的确尽心尽力,只是蜀汉政治格局以及刘禅的不明是非导致了姜维的碌碌,更重要的。

历史是怎样评价姜维的

姜维历史褒贬,特别西晋初段间,舆论都批评声绝于耳.三志陈寿引用欲段,才使家其所解. 欲作姜维同僚解.意思,管外界评论姜维,家清贫,倦,代确非难,诸葛亮遗风. 陈寿其评价比较客观:姜维错,考虑问题够周密,虽胆冒险,总屡屡遭受挫折.事业够功原.作政治诸葛亮才能,确实算站代前列杰物.至于假投降计划没泄漏许真能复兴家尤知呢 800司马光资治通鉴姜维评价:姜维放弃汉作本营,梓潼(今广元),离前线实太远,兴势役,王平主击利用险要形狙击曹爽,才赶费怡太晚,都姜维提要汉聚歼魏军冒进思想.前,魏延守汉,刘备,诸葛亮代都采取御敌于门外战略.斜谷口赤岸.集结重兵,利用险要形防守,等魏灭蜀汉,首先毫阻挡进入汉平原,包围汉,乐二城.姜维初设想二城坚守待援,梓潼军援军包围魏军思想根本错误,敌弱我强尚,旦敌强我弱,必导致挽损失.紧接着,魏军占领汉,进逼入蜀门户阳平关.阳平关囤积量粮草军械.魏东西夹击强攻势,由于用,阳平关快失陷.姜维摆脱魏军西北向追击梓潼北援救汉蜀军汇合.退守剑阁.知魏军即侵蜀早些候,刘禅已经发布命令要求各遵照预定计划,全部坚守各关口,失主狙击敌机.所司马光评论骂狠.所谓姜维贻误家类。

责任能全怪姜维,蜀主能遏制姜维屯兵踏,主力离汉远.足够间机守住汉。.。

谁有关于姜维的评论

《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名将姜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也留给人们阵阵叹息。

姜维原是魏国天水郡太守马遵的部将,而且很有名气,“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

”这也并非空谈,先是献计于马遵,迫使大名鼎鼎的常山赵子龙“首尾不能相顾”,“引败兵而走”,而当赵云“挺枪直取姜维”时,“占不数回合,维精神倍长。”可见其谋与勇猛非同一般。

更叫人喝彩的是,接着姜维又献计,迫使“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才杀出重围,也许正是因为此材如此出众,才会让诸葛亮费尽心思离间而得姜维。 初次见面,二人如鱼得水。

姜维投降后,“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姜维亦“大喜拜谢”,由此似乎可以认定,孔明先生的匡扶大业可谓后继有人了。

而姜维也的确有几分将才,先是“诈献书”把魏军大都督曹真狠狠忽悠了一下,让他折了大将费耀,后来又“背水破大敌”,杀得魏将王经狼狈而逃。 还有“弃粮胜魏兵”,“斗阵破邓艾”,看来孔明先生还是挺有伯乐的眼光。

可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经常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第一次出兵中原,刚一正式交锋就以“兵败牛头山”而告终,折兵数万。

后来又几次出师北伐,虽在某些战役上得胜,但在全局战略上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姜维斗阵得胜,胜利在望时,因魏将邓艾买通宦官黄皓向刘阿斗进谗,只得半途而废,而此事在后来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无奈之下,姜维只得听从他人建议,到沓中屯田,连诸葛亮都扶不起的阿斗,他姜维又奈之若何呢? 当时蜀国本身就国力有限,怎能经起他姜维八次伐魏地折腾呢?况且姜维在蜀国撑大梁的时候,以宦官黄皓为代表的一批小人日益得志猖狂,贤人日退,没有稳固的后方而强行去完成匡扶大业,从何说起呢?军事上的关张赵时代一去不复返,真可谓难上加难啊!就连孔明显圣定军山时说道“汉祚已衰,天命难违”。 再看魏国,地处中原,位置优越,国家富强,兵多将广,兼有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一批能人,统一大业也非魏莫属了。

后主刘禅投降后,可怜姜维忠心未减,诈降于魏名将钟会,企图利用他与邓艾的恩怨来离间两位魏军大将,借钟会之手达到“使社稷危而复安,幽而复明”的幻想,当然这也只能是以最后一丝希望的破灭而了事。 落得个衰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自刎而死。

“天命”--看来姜维到死之前终于明白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与天意相违背的,为时已晚矣! 诸葛亮六出祁山,劳民伤财,无功而返,而姜维较之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无非是主动消耗自己的实力,帮助魏国来消灭自己。 国家统一之势,任何人无法逆转,无论姜维独干,还是借助钟会之力,也免不了最后“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但愿姜维之悲剧勿再重演! 。

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应该怎么样评价

一些名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 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 钟会 钟会与姜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参见《三国志*姜维传》) 却正: 姜维身为上将,位高权重,可是住宅简陋。

除了薪俸,家无余财;除了正室,别无妻妾。从不声色犬马,衣服仅仅够穿,车马仅仅够用————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以身作则、使世风清廉,而是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样已经满足。

象他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 孙盛: 姜维是魏国人,却投奔蜀国,不忠;抛弃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击自己的祖国,不义;战败不自尽,无节;对内,驱策百姓上战场,以求表现,对外,无法抵抗外侮,招致敌人攻击,无智无勇。

姜维“忠孝节义智勇”皆不备,实际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陈寿: 姜维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可是穷兵黩武,没有远见。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

何焯: 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 干宝: 姜维是蜀相,国家灭亡,却不去死,反而死于钟会之乱,不值。

王鸣盛: 姜维想复兴蜀汉,功败垂成而死,忠义之心,日月可鉴。陈寿在晋当官,对此事不敢直言。

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 转一文:姜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

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在历史上的历次北伐吧。

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oobP,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

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於段谷,由於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

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

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 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

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至於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里,我一向认为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

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里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一点也不过分。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啊,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啊。 [苦撑危局]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

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於过早被灭亡。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不错,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厦门厦新队主教练迟尚斌的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

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麽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

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

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

而黄皓也。

姜维的历史地位

姜维(202-264)本为魏将,青年降蜀后深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赏识,成为其军事方面的传人。

姜维好学不倦、朴素清廉,官至大将军,成为蜀汉无人能出其右的最后支柱,尽心尽力北伐二十年,却因成效不彰、耗费国力而招致后世的责难。蜀汉灭亡时,密谋复国失败而被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

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乱中,姜冏因护卫而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居住。

姜维喜好郑玄的学说,郑玄是畅晓两汉经学的大儒,姜维年少时就深受其影响,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做的事不同于常人。 成年后姜维出仕魏国,一开始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又被选拔为州的从事,赐官中郎),负责当时天水郡的军事工作。

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位于天水郡南部,),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外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行。马遵听说蜀军来攻,而附近好几个郡县望风而降,便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位于郡府冀县东南,今甘肃省天水市)。

姜维等人发觉太守马遵计划逃走,追上去又迟了一步,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肯接纳他们;姜维等回到冀县,冀城也不放姜维进去,一行人只好投降诸葛亮。这时蜀军马谡于街亭要地被张合击败,诸葛亮便将西县(位于祁山北麓,冀县之南)千余户与姜维等撤退还蜀,姜维也因此和母亲失散。

以上是《三国志》对于姜维投降诸葛亮之事的说法,但《魏略》的记载略有出入:姜维等人回到冀县后,冀县的官民大喜,推举他们去拜见诸葛亮,而诸葛亮也非常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后来冀县被魏军收复,魏国官方认为姜维等人本来没有叛变的意向,只是一时情势所逼,因此并没有为难姜维的母亲、妻室与子女,甚至还为他保留了官职,延揽姜维回来。

孙盛《杂记》内记载了另一则有趣的故事:姜维与母亲失散后,得到母亲的来信,要他去找「当归」,也就是暗示姜维应当回归魏国。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意思是说我不回来了。「远志」和「当归」都是中药药材。

但《资治通鉴》考异提到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加入蜀军的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同时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

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的才干,他写信告诉自己丞相府的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是凉州的上选人才。」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而且为人勇敢大胆,计划通明义理,深解兵法。

更为可贵的是这个人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将我平生所学的军事知识传授给他,然后就带他进宫觐见皇上,请皇上予以重用。」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把姜维当成传人来对待的。

计划230年,诸葛亮升姜维为中监军(护军),征西将军。 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位于褒斜谷北口,临渭水,今陕西省扶风县至宝鸡县间),姜维与杨仪号令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大军追击。

当时负责殿后的姜维伺追兵临近,突然命大军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姜维随即和大军一起退还成都。此后姜维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负责统领诸军,进封平襄侯。

二、遥遥北伐路(238-262) 238年,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次年,蒋琬就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政,并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参谋)。

此后蒋琬军数次派偏军向西进展,一边窥探魏军虚实,游击骚扰,一边结交不少羌胡领袖,给当时的雍凉都督郭淮制造了不少麻烦。 242年,姜维率部队回蜀,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次年冬十月姜维因功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十万大军,取道骆谷进军汉中,汉中太守王平依险据势狙击曹爽,而费袆等分别率领驻扎在成都和涪的部队赴援,并于曹爽军撤退时进据三岭拦截,获得大胜。姜维很可能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管尚书事。此时陇西、南安、金城、西平一带的羌胡首领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相继对魏国发动叛乱,围攻魏国城邑,并且一边积极联系蜀军出兵接应。

于是姜维出兵陇右(陇山以西),与魏国前将军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水(黄河支流,流经陇西郡临洮、狄道)之西,根据《华阳国志》校注,此役姜维得胜,《三国志》则未交待胜负。于是姜维主力进攻南方夏侯霸屯军的为翅(今地不详),而北方的郭淮料到了姜维的行动,先放下叛乱的胡人,大军向南直取姜维,姜维退走。

同年,汶山平康(今四川省黑水县)蛮夷发动反乱,姜维率部队西向讨伐,平定了叛乱。 248年,郭淮进军讨羌,在西海(即青海)击败叛乱的凉州胡王治无戴。

秋季,姜维出石营(位于南安郡南部),从强川(今地不详)接应治无戴举部上下来降,并将他们安置在蜀国境内。姜维留阴平太守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