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

火烧 2022-05-18 11:27:24 1078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俱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装置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装置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资料,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援,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援。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机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大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花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专案经费只一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专案进行投资,专案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完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结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了吗?

中国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中国籍的科学家无人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有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镭射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达赖:1935年生于青海,中国国籍,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
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中国有几位获诺贝尔奖的

正因为说了以后违法,所以才不便说呢!

中国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外籍华人有好多得诺贝尔奖,中国籍的,官方正式承认的只有一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另外,还有两个得过和平奖,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到目前为止,有八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按获奖时间顺序为: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达 赖:1935年生于西藏,中国国籍,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

历史上有几位女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

在诺贝尔奖走过的百年历程中,共有32位女性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尽管她们仅占总奖人数的4.17%,但对人类的历史而言,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日子,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就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开始没有女性一样,首次颁奖的诺贝尔奖台上,也没有女性的身影。然而,仅仅两年后,这一世界最高奖项便被一位强有力的女性所打破,她就是居里夫人。
玛丽亚·居里,由于与丈夫埃尔·居里一起开创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发现了镭而在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获奖人。1911年,她因提炼和分离镭,并研究了镭的性质而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爱因斯坦谈到居里夫人时说:“她是惟一一个没有被荣誉腐蚀的人。”
居里夫人吹响了全世界女性向诺贝尔奖挑战的号角,她是世界上第一个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成为20世纪最有声望的女人。
居里夫人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特别是在被视为“男性的传统领域”的诺贝尔科学奖中,除了居里夫人之外,先后还有10位女性成为获奖者。
法国物理学家伊蕾妮·约里奥一居里获1935年化学奖,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获1963年物理学奖,英国化学家霍奇金获1964年化学奖……1963年物理学奖得主迈耶也是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科学家,她是理论物理方面获物理学奖的女性第一人,与居里夫人获得物理学奖整整相差60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居里夫人教子有方,她的女儿依蕾妮和女婿约里奥·居里因为发现人工放射性,于1935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与诺贝尔科学奖相比,女性获得文学奖与和平奖的机会相对多些。至今,已有22位女性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马塔伊成为世界上第12位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1976年和平奖得主科里根,时年32岁,1982年和平奖得主米达尔,时年80岁,分别创下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年轻和最年长年龄记录。
女性在诺贝尔奖领域所掀起的“革命”风暴一次次让世界瞩目

中国目前有那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目前没有,有的是华人而不是中国人,

中国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有几次?

其实杨振宁和李政道获诺贝尔奖的时候国籍是China

速求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镭射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