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我只是皮糙肉厚的意思 從嬌柔少女被迫進化為皮糙肉厚的大漢,這20年西紅柿經歷了什麼?
從嬌柔少女被迫進化為皮糙肉厚的大漢,這20年西紅柿經歷了什麼? 導讀:從網上隨便一搜「西紅柿」,就有很多諸如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如今的西紅柿越來越沒味道,不如小時候的好吃了」。實際上,這不是幾個人的感受
從嬌柔少女被迫進化為皮糙肉厚的大漢,這20年西紅柿經歷了什麼?

導讀:從網上隨便一搜「西紅柿」,就有很多諸如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如今的西紅柿越來越沒味道,不如小時候的好吃了」。實際上,這不是幾個人的感受,而是大多數過來人的感受。20年里,咱們的西紅柿其實已經改變了,從一個嬌滴滴的林黛玉被迫進化成了一隻皮糙肉厚的猛張飛。西紅柿的進化之路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今天就來聊聊。
西紅柿,又名番茄。原產地為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大約明朝時期引入了我國,所以名字中會帶「番」字。
我國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種植西紅柿,西紅柿引入我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在20多年的農村,野生西紅柿路邊時不時的可以看到。西紅柿的「重大變革」也是從這20多年裡開始的。
20多年前的西紅柿
這裡要提得重點是,20年前的西紅柿不一定都是目前這種紅色的西紅柿。
像80後、90後這一代人,小時候在農村的話,可能大多數都吃過一種叫「賊不偷」的西紅柿。它也是西紅柿的一個品種。賊不偷西紅柿,是比較普遍的一種野生綠色西紅柿。它從掛果起,一直到果實成熟,西紅柿都是綠色的。不知道內情的人,會認為它還沒有成熟,所以就不會去「偷摘」。故而被叫做了「賊不偷」西紅柿。
而如今,像賊不偷西紅柿這樣的綠色西紅柿已經非常非常少了。
不僅僅是賊不偷少了,20多年前哪怕是紅色的西紅柿,也是甘甜、多汁、皮薄、細膩的。以前的西紅柿,能拿來直接「生吃」,大多數都是當成水果來買的。
如今,大多數西紅柿已經徹底淪為了一種炒菜用的原材料。即便是用來炒菜,很多消費者也不太滿意目前西紅柿的風味了。
「皮厚、肉硬、汁少、無味」是大多數人對今天的西紅柿的評價。
為什麼經過20多年的人工品種選育和栽培,西紅柿沒有變得更好吃,反而越來越難吃了呢?
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疑問。是人類太笨,還是西紅柿太狡猾?
路為什麼走偏了?
實際上,西紅柿的現狀在很多其它水果上都存在。只不過西紅柿的特性將這一變化給放大了。
20年前,農村種植西紅柿,多數是供自己食,最多也就是在地方上擺個地攤賣一些。主流還是自給自足為主。這是當時農業的大模式,果品、菜品的流通沒有這麼遠距離,也沒有這麼頻繁。
但是,如今不一樣了。大多數西紅柿種植戶都是要將西紅柿運輸出去,進城市裡的大超市,通過大超市將西紅柿賣給市民。
比如,山東的西紅柿大多數可能都要運到北京的新發地去,然後由新發地往超市送,再從超市流入到消費者手中。
整個流通過程,時間是很長的。
而20年前的西紅柿,是基本沒有貯藏性的,不可能支持這樣的流通過程,也經不起這樣的流通時間。
為了西紅柿更好的商品化,對,就是商品化這個詞,「毀」了很多傳統的水果品種。
商品化,就得要求耐貯藏、耐運輸、高產。至於風味倒成了次要的,不很難吃就行。
於是,在品種選育和淘汰中,很多皮薄、肉質細膩、汁多的西紅柿品種,由於很難進行商品化,很難遠距離運輸,很難長時間貯藏,從而被淘汰掉了。
反而那些皮糙肉厚、耐貯藏、可以長時間、遠距離運輸的西紅柿品種被留了下來。
這也就導致了目前市場上多數西紅柿只能用來炒菜,想生吃,真是太難了。
市場利益的選擇,是西紅柿進化之路走偏了的助推劑。
對,還是不對?
很多人可能看到這裡,會指責市場只顧利益,不顧風味。這指責很對,因為市場本來就是趨利的。在利益的影響下,西紅柿種植戶會選擇能獲取最大利益的品種來種植。
另外,為了讓西紅柿更好的貯藏和運輸,有些流向市場的西紅柿都是半生不熟的,然後通過放置或者噴洒催熟藥物來進行催熟。
在大城市裡,你能購買到價格低廉的西紅柿,很大程度上要感謝這些「皮糙肉厚」的西紅柿品種,也要感謝現代催熟科技的應用。不然,20年前的那種西紅柿,想要運到城裡去,別的不說,成本高的嚇人,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
從成本上來說,西紅柿的人工干預進化之路,是對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當然更喜歡以前那種好吃的西紅柿了。
之前,筆者接觸過一個作「水果西紅柿」的科研機構,該品種的西紅柿完全有小時候的味道,且風味非常好,只是價格也是驚人。一盒四個,要200多元,合著一個50元。一般人估計是吃不起的。
最後,筆者要說得是,當我們說西紅柿的路走偏了的時候,也要看到西紅柿的路也走寬了。
花5塊錢能吃「猛張飛」,花50塊錢能吃「林黛玉」,這也許就是西紅柿商品化的最終奧義!
很赞哦! (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