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大明帝国暮色:魏忠贤专权与明末大起义

火烧 2023-01-13 02:10:38 1079
大明帝国暮色:魏忠贤专权与明末大起义 帝国暮色 gt   整天丰衣美食的皇亲国戚体会不到饥寒交迫的感觉,因此,他们对于无数饥民的哀号无动于衷。靠天吃饭的中国自给的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脆弱,当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大明帝国暮色:魏忠贤专权与明末大起义

大明帝国暮色:魏忠贤专权与明末大起义  

帝国暮色

>   整天丰衣美食的皇亲国戚体会不到饥寒交迫的感觉,因此,他们对于无数饥民的哀号无动于衷。靠天吃饭的中国自给的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脆弱,当天灾人祸交臻之时,他们只能选择武力抗争。> >

1.魏忠贤专权

>   明朝宦官为害,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而在这些臭名昭著的宦官中,魏忠贤是最有名的。> >   魏忠贤是河间肃宁(今河北肃宁)人,从小就不务正业,不读书不识字,是个惯于吃喝嫖赌的市井无赖。20多岁的时候,他因为赌博欠了一身的债,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索性自行阉割进宫当了太监。> >   进宫后,他投在太监魏朝门下,改姓李,名进忠。他以花言巧语讨得了魏朝的喜欢,后来,魏朝把他推荐给大太监王安。开始时,他在司礼监秉笔太监孙暹手下管理甲字库房,恢复原姓“魏”。后来魏朝把他推荐给王才人管理伙食,王才人是(即后来的熹宗)的生母,魏忠贤利用这层关系不时接近朱由校。> >   朱由校当时还只是太子的长子,因为朱常洛并不得神宗帝的喜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人冷落,有些太监甚至借故离去,而赌徒出身的魏忠贤却把赌注押在了朱由校的身上。他看到朱由校对奶妈客氏的感情十分深厚,就千方百计地去向客氏献殷勤,和客氏结成了名叫“对食”的假夫妻,客氏于是也经常在朱由校母子面前不断替他说好话。> >   朱由校当上皇帝后,魏忠贤倚仗皇帝的宠信,和客氏串通一气,将当初曾经提拔过他的太监王安、魏朝两人排挤出宫廷。司礼监是皇帝身边一个机要中枢部门,诏令圣旨都由这里签发。按规定,没有文化的宦官不能在这儿任事,但由于客氏的帮助,目不识丁的魏忠贤竟然代替王安当上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   魏忠贤虽然是无赖出身,但他很有心计,大权在手后并没有马上开始胡作非为,而是处处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大权是皇帝给的,眼前的首要问题是要稳固自己目前的地位,只有把小皇帝掌握住了,自己才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命令爪牙们四处寻找奇珍异宝、精巧的玩具献给小皇帝,这很快让熹宗更信任于他,眉开眼笑称赞魏忠贤的忠心。不仅让他代替自己全权处理奏章,还让他掌管最大的特务机构——东厂。魏忠贤的声势如日中天,自然有势利小人马上迎合拍马,朝廷上许多文臣武将、地方上的官员都纷纷投靠了魏忠贤,结成了派系。许多厚颜无耻之徒还拜魏忠贤为干爹,一时间魏忠贤称义子众多,号称“五虎”、“五彪”。他这个“干爹”当然也不亏待这些干儿子们,而且他的确需要这么一批效忠于他的爪牙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很快他利用手中职权,将“五虎”、 “五彪”等人暗中派遣到朝廷和地方上的高级职位。这就形成了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个“阉党”完全把持了朝政,把皇帝架空了。> >   东厂是一个残酷凶恶的机构,他自然知道自己的胡作非为必遭天下人怨恨,就利用东厂的特殊势力,派出许多密探在全国各地刺探消息,不断向他报告有谁说了不敬他的话,有谁干了反对他的事。四处捕风捉影,逮捕了许多人,这些无辜的人都被关在东厂大牢里。那里阴森恐怖,打手、爪牙一个个像凶神恶煞一样,只要抓进去就是严刑拷打,根本就不可能活着出来。东厂在魏忠贤手下就像一个人间地狱。> >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之后,随即展开了对政治反对派更大规模的迫害。顾秉谦、魏广徵编《缙绅便览》,把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百余人目为邪党,而将黄克缵、贾继春、霍维华、崔呈秀等60余人统称正人,进呈给魏忠贤,以作为进退百官的依据。其他阉党则进有《点将录》、《天鉴录》、《同志录》等黑名单,把不阿附于魏忠贤的官员开列入内,统称为“东林党”人,并罗织罪名,逐一打击迫害。> >   在残酷镇压“东林党”的同时,阉党又全翻“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对在三案发生时,与阉党官僚争论过是非的官员一律予以惩处。为求名正言顺,他们又奏请熹宗同意,仿照嘉靖大礼议《明仑大典》体例纂修《三朝要典》,按照自己的意旨重新定立了三案是非。> >   “东林党”人被镇压后,魏忠贤的权势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故天下风靡,章奏无巨细,辄颂忠贤。”所有奏疏,提及魏忠贤都称“厂臣”,而不提其名;内阁票旨,也必称“朕与厂臣”,没人敢提魏忠贤的名字。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浙江巡抚潘汝祯为讨好魏忠贤,在西湖首建魏忠贤生祠。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上自封疆大吏,下至普通武夫、商人、奴仆、流氓都竞相建祠。有些官员迎接魏忠贤塑像进祠,行五拜三叩大礼。而松江监生陆万 龄甚至提出在京师国子监西面建魏忠贤生祠,以魏忠贤配享。其奴颜卑膝之态,真令人不可思议!> >   魏忠贤的辉煌并没能持续太久,其政治生涯在天启七年(1627年)秋发生了巨变。这年八月,明熹宗死,其弟信王朱由检继立,是为帝。崇祯为信王时素知魏忠贤罪恶,因而其继位后,“东林党”人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十一月初一,崇祯帝下令削去魏忠贤官职,贬往凤阳。初四日,又下令逮捕究治。魏忠贤途中闻讯,上吊自杀。十七日,客氏在浣衣局被笞杀。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颁布《钦定逆案》,在朝阉党被或杀或罚,驱逐一空。> >

2.明末大起义

>   明朝自万历末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对百姓进行疯狂压榨下,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尤其陕西地区更成为农民运动的核心。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物产富庶,全国的社会矛盾在这里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明朝藩王对这里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最为困苦。而且陕西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民族斗争复杂,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的矛盾很大。所以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明朝末年,以陕西为先声,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者罢工不断发生,明朝统治风雨飘摇。> >   明末农民战争始于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陕西澄城农民抗粮杀官,其早期领袖为高迎祥,后期领袖为、张献忠。> >   崇祯四年,因受陕西官军压迫,陕西农民军大部分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李自成、张献忠部也被迫转入山西。> >   由于留在陕西的起义军“旋抚旋叛”,而进入山西的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明思宗遂于崇祯四年九月将主抚派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撤职查办,改任主剿派为总督。在洪承畴血醒镇压了陕西起义军后,明廷又调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杞四部重兵前往山西,围剿起义军。经一年血战,山西各部义军于崇祯六年十一月以诈降冲破明军包围,履冰突破黄河天险,进入河南西部地区,接着又南下湖广、四川,从此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   为统一指挥对农民军的征剿,崇祯七年(1634年)春,明思宗以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视贼所向,随方剿抚。”陈奇瑜以优势兵力,在河南、湖广连败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被逼退入陕西。起义军退至汉中时,误入栈道险地(一说为兴安车箱峡)。因山势陡峭,出口被官军封死,又适逢数十天阴雨连绵,起义军武器蚀毁,衣甲湿烂,人马无食,几面临绝境。为摆脱困局,李自成、张献忠等再次诈降,表示愿接受招抚。脱险以后,立即与官军厮杀,分掠西安、庆阳、巩昌、平凉,并重新进入河南,一时声威大震。明思宗恼羞成怒,把陈奇瑜削职逮捕,提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总督晋、陕、豫、鄂、川五省军务。> >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洪承畴统陕西兵东出潼关,与中原各省官军共七万余人合剿起义军。为打破明军“围剿”,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大小首领大会于荥阳(一说无荥阳大会),商讨作战方略。会议采取了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战略计划,决定兵分五路,分头出击。在明军的凶残围剿下,李自成部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在河州、洮州地区两次战役中连遭失利,伤亡惨重,队伍仅剩几千人,被迫长期转战,潜伏于陕、川、鄂接境山区。与此同时,张献忠也在南阳战败,受抚于谷城。其他各路农民军亦或败或降,起义暂时转入了低潮。> >   公元1639年5月,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原来,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意图,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在谷城杀掉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罗汝才也起兵响应。> >   明朝总兵左良玉派兵进攻,被张献忠打得一败涂地,只留下几百残兵败将逃回,气得崇祯帝把主帅熊文灿和总兵左良玉都革了职务,另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到湖广围攻张献忠。杨嗣昌带了崇祯帝的尚方宝剑,率领了十万人马,耀武扬威到了襄阳。他派左良玉等将领把起义军四面包围起来。张献忠转移到玛瑙山的时候,由于起义军队伍里混进了奸细,起义军陷入敌人包围圈里,被左良玉军打败,损失了大量金银、战马。张献忠的妻子、儿子也被俘虏。> >   张献忠带了一千名骑兵,从湖北转移到四川。杨嗣昌派出大批官军到处追剿起义军,张献忠起义军却是忽东忽西,叫官军捉摸不定,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官军才在开县追上起义军。当明军将领刘士杰拖着疲劳不堪的兵士赶到,张献忠的起义军绕到背后,从山上呐喊着冲了下来,官军全部崩溃,刘士杰被杀。> >   李自成养精蓄锐,迅速发展,于公元1644年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一百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会师。此时的北京城上下乱成一片,城外的京军不断溃败,城上守城的有太监,也有禁军,兵部、五军都督府号令不一,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防御。城上兵士们的补给也供应不上,全军士气低落。太监们回报崇祯,崇祯也没有办法。> >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去传话给崇祯,愿意双方中分天下,只要崇祯再拿出800万两白银犒军,双方罢兵言和。守城太监曹化淳、王德化将李自成的意图转达崇祯帝,当时崇祯帝未表示意见。其实他还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根本不想投降,希望能利用这个机会拖到各地勤王兵到来解围。他命令亲信们与杜勋谈判,但李自成很快又不想再等了。三月十八日晚上,大顺军大举攻城,曹化淳打开城门迎降,李自成占领了外城。> >   崇祯帝听到外城陷落的消息,知道已经无力回天,登上煤山上吊自尽。这时,1644年4月25日的黎明悄然降临,历经16帝276年的大明王朝终于成为了历史。> >   源于农民起义,也亡于农民起义的大明帝国> >   红巾军领袖在元末大动乱中脱颖而出,翦灭群雄,于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中经十六帝,至崇祯十七年(1644)灭亡,历276年。> >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史学界已基本取得共识,即其酝酿于万历、天启年间,崇祯即位改元之际,顿成风起云涌之势。引发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最直接的原因为“天灾”,即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或绝收,从而使各地普遍出现前所未有的饥荒,对于成千上万的平民而言,这种饥荒就意味着死亡。> >   封建帝王常常以“爱民如子”自我标榜,当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挣扎在死亡边缘之时,全力赈灾以解民忧应该是官府最起码的责任。但是从万历末年至崇祯即位,面对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及饥荒,朝廷上下似乎无动于衷,根本没有采取必要的救灾减灾措施。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官员不仅对大批奄奄待毙的饥民漠不关心,而且一如既往地严催钱粮,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可以说,无法回避的自然灾害是对一个社会的严峻考验,这种考验涉及官僚体制、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在远离洪荒时代之后,抵御自然灾害更须依赖社会的力量,封建官府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而在明朝末年的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大明王朝显出了行将就木、病入膏肓之态。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暴露无遗,可以说,这种“人祸”才是明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的根本原因。> >   社会矛盾的极度激化,确实成为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缘起。然而从义军方面而言,如果都是些素无训练、赤手空拳的贫苦农民,显然难以与数量巨大的官府军队相较量。明末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最终冲破官军“十面之网”的围剿,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还在于他们并非纯粹的“乌合之众”,其组织内部具有相当特殊的成分。> >   其一为叛亡的边防士兵。陕西为明朝西北重要边防区,如宁夏、延绥、固原等三大边镇号称“三边”,驻扎了大批军队。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军民分籍的屯卫制度,沿边卫所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本是减轻天下兵赋之良策,天长日久,大批屯田被非法侵占。无地可种又无经济来源,无力存活的士兵只有依赖朝廷的军饷。至明朝末年,兵饷拖欠十分严重,陕西边镇尤甚,边兵饥寒交迫,穷困潦倒。在严重自然灾害到来之时,境况更加悲惨。生活境况的日趋恶化激起兵士们的满腔怒火。这些弓马娴熟、擅长攻掠的士兵与普通饥民有所不同,他们更懂得如何用武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日后,这些人成为起义军中坚持斗争的中坚力量。据记载,大批明朝官军加入到造反者的行列,还有一些偶然的机缘。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大举进攻辽东地区的女真政权,分四路进军,结果遭到惨败,残兵败将中有为数众多的西北籍官兵,他们在逃亡之时,担心遭到惩处或再去充当炮灰,于是纷纷奔向自己的家乡。明朝官府为阻止他们的逃跑,在各地关卡进行邀击。无形之中,这些本无心造反的士兵成了官府擒捉的叛逆,九死一生,却有家不能归,只有落草为寇。这些人也就成了明末所谓“流寇”的先驱。> >   其二是失业的驿卒。明王朝在开国之初,即着手建立起较为庞大的驿递系统,每隔10里置一铺,每隔60里设一驿,分置铺长及驿丞。明末政治黑暗,驿递制度也陷于瓦解崩坏。一方面,地方官吏任意克扣驿站本已十分有限的经费,另一方面,贪婪成性的来往官吏也乘机对当牛作马的驿卒大敲竹杠,硬行索要,这将驿卒推人了无边的苦海。就在这种万分困苦之时,一些官员竟为迎合崇祯皇帝之意,建议整顿驿递,节省经费。爱财好货的朱由检立即予以批准,责成专官着手施行。这种荒谬的作法将驿卒推上了绝路,在重灾之时,被裁减下来的驿卒完全丧失了生活来源,“不去为‘贼’,将安得乎?”一些曾亲历陕西义军活动地区的士绅都讲道:“所擒之贼,多系驿递夫役,其肩有痕,易辨也。”李自成本人就曾为米脂县银川驿站的马夫,饥困无法自存,在当地官吏的欺压下,最后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   总之,导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及最终明朝灭亡的主客观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以罕见的自然灾害为契机,明朝社会内部矛盾极度恶化,官僚统治集团的残酷、愚昧与麻木迫使广大陷于绝境的人们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封建统治秩序由此彻底崩溃。文献记载的事例不胜枚举,许多城池的陷落并不是起义军奋力攻打的结果,而是出于内部饥民的倒戈,难怪封建士大夫惊呼:“李自成,银川驿之一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明朝)土崩不可救!”无庸赘言,明末农民战争的成功自然不能归功于李自成一人,而李自成的反抗之举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得到了亿万百姓的响应和支持,这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所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