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波斯阿拉伯 波斯遭西方入侵者欺負,無奈向唐朝求援,唐朝卻借此收復百萬疆土

火烧 2022-04-01 08:43:22 1043
波斯遭西方入侵者欺負,無奈向唐朝求援,唐朝卻借此收復百萬疆土 公元654年,波斯薩珊帝國王子卑路斯經過數千里的跋涉,最終到達長安城下。進入宏偉的大明宮,貴為王子的卑路斯卻噗通一下,向唐高宗跪下:「 ”

波斯遭西方入侵者欺負,無奈向唐朝求援,唐朝卻借此收復百萬疆土  

公元654年,波斯薩珊帝國王子卑路斯經過數千里的跋涉,最終到達長安城下。進入宏偉的大明宮,貴為王子的卑路斯卻噗通一下,向唐高宗跪下:

「 ”請天可汗救救我的母國吧!”



實際上,這並不是波斯第一次向唐朝求援,早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波斯就曾於公元638、639年以及647、648年,連續四次向大唐求援。

大家都知道,波斯就是伊朗。波斯是希臘人對他的稱呼,而他們則自稱為「 ”IRAN”,也就是「 ”雅利安人”的意思。從地理上看,與中國遠隔萬里,欲援救波斯,必須跨越高聳的帕米爾高原,這在當時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前四次求援,唐太宗都以路遠為名,沒有應允。而這一次,波斯人徹底豁出去了,他們甚至以波斯太子作為使節,不請到援軍,誓不罷休。畢竟如果唐朝再不派援兵,波斯帝國就真的要滅亡了。

波斯薩珊帝國,本是古典時期的西亞霸主,曾與西方的東羅馬帝國進行了數百年的拉鋸戰。在戰爭中,波斯人占據了上風,打得羅馬人多次納貢投降,甚至兩次兵臨敵人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然而羅馬帝國畢竟底蘊深厚,他們頑強地阻擊了波斯人,甚至還反推至波斯帝國的首都,讓他們之前所取得的戰果前功盡棄。



數百年的戰爭,讓羅馬人和波斯人精疲力盡。在波斯的西方,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卻趁此機會突然崛起,他們就是先知穆罕默德領導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以真主的名義,乘坐着駱駝,以沙漠為掩護,同時向羅馬和波斯開戰,並屢次取得勝利。

在阿拉伯人的攻勢下,東羅馬在亞洲和非洲的領土絕大部分都丟失了。而波斯人呢?則更可憐。在阿拉伯這個西方入侵者的打擊下,已經要滅國了。

公元637年,波斯古都泰西封被攻破,波斯王亞茲德格爾德三世被迫逃亡中亞,4萬王公貴族盡被俘虜。當時,唐朝已經滅亡了東突厥,並將自己觸手伸入了西域。因此亞茲德格爾德三世緊急向唐太宗求援,希望能得到這位天可汗的援助。



然而唐朝援兵最終還是沒有到,而亞茲德格爾德三世也死於阿拉伯人之手。面對亡國滅種的危局,亞茲德格爾德三世的兒子卑路斯統領自己的波斯遺民,駐扎於唐朝和波斯的邊境,希望能尋求到唐朝的庇護。其後他更是親自出馬,向唐朝求援。

然而,波斯王子的親自求援,也沒能打動唐高宗,波斯實在太遠了。但為了安撫卑路斯,唐高宗給了他的一大筆錢,讓他自尋出路。

然而卑路斯仍不死心,公元661年,元朔元年,卑路斯再次入朝,向唐高宗訴說了阿拉伯人對他們的入侵。這一次,唐高宗動了惻隱之心。當時,唐朝已經平定了西突厥,將國土延伸至咸海,有余力幫助波斯。於是,唐高宗設置波斯都督府,並以卑路斯作為都督。至少在名義上,波斯成為了唐朝的保護國。



但是唐朝畢竟山高水遠,根本嚇不到貪婪的阿拉伯人。最終,阿拉伯人攻克波斯都督府的治所——疾陵城,而卑路斯只能灰溜溜地逃到長安,被唐高宗授予右武衛將軍的虛銜。跟隨着卑路斯,一大批波斯定居於長安,形成了龐大的波斯坊。

卑路斯客死長安後,他的兒子泥捏師繼承了他的位置。而與父親一樣,泥捏師也不斷向唐高宗游說,希望他能幫自己付過。到了公元677年,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唐高宗對泥捏師下達旨意:

「 ”大唐願意出兵幫你復國了,你跟隨裴行儉將軍一同出發吧!”

裴行儉,是唐初名將,是「 ”西域戰神”蘇定方的關門弟子。在蘇定方的教授下,裴行儉對於西域可謂是了如指掌。


波斯阿拉伯 波斯遭西方入侵者欺負,無奈向唐朝求援,唐朝卻借此收復百萬疆土


當時,唐朝正圍繞着西域,與吐蕃展開激烈的爭奪。當時,吐蕃是由名將、權臣論欽陵主政,唐軍在他手下屢吃敗仗,而西域也在論欽陵的攻勢下丟失大半。

西突厥諸酋長見吐蕃人高歌猛進,於是見風使舵,背叛了唐朝,其中尤其以酋長——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為甚。他們勾結吐蕃人,進逼安西城。若安西城丟失,唐朝就將不復有西域。

在這危急的時刻,裴行儉上書唐高宗,並獻出一個精妙的「 ”瞞天過海”之計。首先,裴行儉認為,如今吐蕃由論欽陵當政,是難以戰勝。所以必須將目標鎖定在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這兩個叛徒身上。沒有這兩人,論欽陵在西域就沒有立足點,翻不起風浪。

其次,如果直接帶兵平叛,沿途諸胡必然會向李遮匐等人泄露消息。若李遮匐聞訊逃亡,那可真是你丟入海,蹤跡無尋了。因此,裴行儉認為,唐朝可以利用寓居於唐朝的泥捏師,以幫他復國為名,突襲李遮匐,從而收復西域。



聽了裴行儉的奇謀,唐高宗大為贊賞,當即就撥給他數萬軍隊,帶着泥捏師就出行了。唐軍浩浩盪盪地穿行於西域,但以「 ”為波斯復國”為幌子,李遮匐等人果然上了當,並不加以戒備。

其後,裴行儉又以狩獵為名,將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大西域城國的國王召集在一起,秘密向他們征兵。在裴行儉的召喚下,上萬西域青年加入了唐軍,一時間裴行儉實力大增。

之後,唐軍快速行軍到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駐扎地。由於兩人根本沒有防備,因此在只能在未經抵抗的情況下,向唐朝投降。就這樣,唐朝輕易收復了西域,挫敗了吐蕃人的圖謀。從玉門關到碎葉城,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土,就這樣被裴行儉收復了。



之後,裴行儉還在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立了一座紀功碑。1997 年,俄國考古學家茲亞布林在碎葉古城遺址發現一方漢文殘碑。據周偉洲先生《吉爾吉斯斯坦阿克別希姆遺址出土殘碑考》判斷,此碑就是裴行儉的紀功碑。

而泥捏師呢?不過只是裴行儉收復西域的一枚棋子。到達碎葉城後,裴行儉就以山高路遠為名,將其丟在碎葉城,讓他自己帶人收復失地。20多年過後,打不過阿拉伯人,又走投無路的泥捏師只能回到長安,繼續做寓公。



古語有雲:「 ”兩夷相攻,中國之利”。在處理外國的爭端時,唐朝不意氣用事,不好虛名,不會為了所謂「 ”天可汗”的面子,就幫波斯人復國。畢竟波斯太遠,即使幫助他們復國,唐朝又能獲得多少利益呢?

但在西域諸國背叛唐朝之時,唐朝又利用了流寓於中國的泥捏師王子,並以其為幌子,輕松收復了國土。因此在外國發生戰爭時,國家應該以利為動,看有沒有可以從中獲利的機會。一邊要豎起「 ”幫波斯撐腰”的牌坊,另一方面也要見好就收,別真的被拖進泥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