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十大杰出皇帝 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火烧 2022-03-28 02:34:40 1053
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秦始皇秦始皇,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岁。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汉武帝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

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

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岁。

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汉武帝

汉武帝,名刘彻。

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

他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岁。

他的父亲是景帝刘启,祖父是文帝刘恒,曾祖父是高祖刘邦。

他4岁立为胶东王,7岁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岁的刘彻登基,是为武帝。

他是公元前141年枣公元前87年在位,计54年。

景帝对太子刘彻的教育,有他特殊的想法。

为了把太子刘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给他特意选配了一位儒学大师卫绾。

本来汉初至今,在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下,几代君主都无一例外地提倡黄帝、老子之学,主张清静无为,因循守成。

但是,景帝面对纷乱的国内外现状,隐隐感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他很有远见地开始寄希望于儒家学说。

为此,他决定把对儒家学说有着深湛修养的、为人行为端正的卫绾,选作太子刘彻的老师。

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刘彻是个好学上进的皇太子。

他的兴趣十分广泛。

他学黄老,习儒术,调丝竹,作辞赋和舞刀剑。

他胸襟开阔,广结良友。

他作为皇太子,平时学习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观察大臣的举止言行。

为将来顺利接班,他作着全面的准备。

公元前141年,他16岁,景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冠礼。

加冠典礼的举行,说明皇太子可以有资格有能力独立掌权了。

不料,在冠礼之后,景帝突患重病死去。

当日,皇太子刘彻即位,君临天下,是为武帝。

16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为国效力,一展才华。

武帝胸中有数。

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

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举贤。

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

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

武帝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

他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

而尤须特别提到的一件事是,他从中选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读儒家经典。

据说,为了刻苦攻读,他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

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慑服。

在其试卷上批了?#36132;良之首?#22235;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策问的当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22825;人三策?#12290;?#22825;人三策?#20027;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

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

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

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

国君首要的是用人。

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

反之,国家就会大乱。

他建议?#32610;黜百家,独尊儒术?#12290;

武帝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

他要以儒家学说治国了。

后来,经他的老师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批准,?#32610;黜百家,独尊儒术?#25104;为汉朝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

为了选拔通晓儒经的学士,武帝想了很多办法。

有察举选拔,天子征召,上书自荐和设立太学等。

武帝选人用才,不拘门第,不论辈分。

这就使许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

这对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关键作用。

武帝下令修增汉律,对各级官吏严加管理。

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武帝推行了?#25512;恩令?#65292;以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

汗高祖刘邦,实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

除15郡外,又设立了9个诸侯国。

封国的诸侯王,权势很大。

他们在本国有人事权、财政权,甚至有部分的军事权。

他们逐渐闹起独立来。

景帝时,吴楚七国终于叛乱。

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诸侯国强大的势力终究是块心病。

武帝想解决这个难题。

大臣主父偃建议实行?#25512;恩令?#12290;其主要内容是,在诸侯国内,诸侯王虽有几十个王子,原来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

现下令,推恩各诸侯王,可以在其国内用自己的领土,分封王侯。

这样,大诸侯国就自然分解为几十个小国了。

表面上恩及他们,实则是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这个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帝采纳大臣桑弘羊的建议,决定统一货币。

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郡国原有旧钱一律收回销毁。

铸币权归中央所有,统一发行五铢钱。

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武帝重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的侵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强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从此逐渐衰落。

汉朝北部边境10余年没有发生战争。

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1000余公里,后人称为?#19997;绸之路?#12290;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

武帝于公元前87年病逝。

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

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生于599年,病死于649年,死时50岁。

18岁,随父李渊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炀帝。

中国十大杰出皇帝 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19岁,随父攻进隋朝首都长安,灭隋,立唐。

李渊即位,就是唐高祖。

李世民封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为齐王。

27岁,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民,弑弟李元吉。

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就是唐太宗。

年号贞观。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是治世的明君。

他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

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22238;天之力?#30340;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

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

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

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22238;天之力?#30340;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

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

不料,巧遇老臣魏征。

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

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

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

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

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

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

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

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22825;可汗?#12290;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

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作为嫁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凰,等等。

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

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

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

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36126;观之治?#12290;

唐朝一共有24个皇帝。

下面就是宋朝了。

宋太祖

宋太祖,名赵匡胤。

是宋朝的开国皇帝。

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

960年,34岁登基,当了皇帝。

在位近16年。

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

他的皇位,不是继承得来的,也不是起义夺来的,而是异姓发动政变抢来的。

这个政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38472;桥兵变?#12290;赵匡胤原为五代时后周的一位重臣,握有朝廷的军政大权。

后周世宗死,7岁的小儿即位。

第二年,国都开封传言,北方契丹犯边。

大将军赵匡胤得旨,亲率大兵出城御敌。

大军走到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就停下了,当晚驻扎在这里。

经过他的周密筹划,第二天,官兵在他身上加披象征皇帝的黄袍,一律推举他为皇帝。

他就这样当了皇帝。

?#38472;桥兵变?#26159;不流血的兵变。

其本身无所谓对错,主要是看宋太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宋太祖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从而,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

这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他高瞻远瞩,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不动声色地玩了一个?#26479;酒释兵权?#30340;把戏。

这要从唐朝的藩镇割据说起。

而藩镇的出现,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

唐朝先在沿边地区设立节度使。

节度使的权限很大,总揽各州的军政大权。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对投降的叛乱分子,立即授以节度使名号,仍令其照旧统领旧部、就地。

他们的属地逐渐变成了一个个小独立王国,被称作藩镇。

藩镇权势渐大,不听中央指挥,各自独立。

这就是?#34281;镇割据?#12290;?#34281;镇割据?#26159;从唐代宗时[762年]开始的。

自此以后,中国陷入了长达200多年的分裂局面。

这种分裂局面,都是节度使专权,从而导致藩镇割据造成的。

赵匡胤即位之后,曾同政治家赵普谈了一次话。

他虚心地问道,我想平定天下长久不息的战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赵普诚恳地回答,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对方镇的节度使,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精兵。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宋太祖豁然开朗。

?#26479;酒释兵权?#65292;就是他实施的第一个步骤。

有一天,他专门宴请几位重臣。

酒酣耳热之际,他说道,人生在世,无非是享受荣华富贵,并使子孙过上好日子。

你们何不交出兵权,购置田宅,饮酒作乐,安度晚年呢?大臣们一听,全都明白了。

第二天,他们就都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兵权。

宋太祖授给他们有职无权的高官,让他们在酒池肉林中度日。

就这样,宋太祖不费一刀一枪,就收回了兵权。

为了使军权高度集中,宋太祖又创造了行之有效的?#26356;戍法?#12290;所谓?#26356;戍法?#65292;就是中央的禁军,要按期轮流到各地戍守。

将领也要经常调换,使?#20853;无常帅,帅无常兵?#12290;这就造成了?#20853;无常将,将无常兵?#30340;局面。

将兵之间生疏,有利于防止军队叛变。

历史证明,这一方法,是防止军阀割据的成功举措。

宋太祖又针对当时的周边形势,提出了?#20808;南后北?#30340;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南,指的是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

赵匡胤对他们采取了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他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迅速地灭掉了几个小朝廷,实现了南方一统。

而对投降的国主,一律封以有名无实的高官,使他们享受荣华富贵。

而换来的却是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皇帝。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立了大功,应予提拔,授给官职。

但是,赵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给他升官。

直言敢谏的大臣赵普上奏,请皇帝批准给该人升官。

宋太祖想,你啥事都管,这次我就是不答应你。

看你怎么办。

他带点挑衅意味地对赵普说,我就是不想给他升官,有法你想去!赵普不急不躁地答道,刑,是用来治罪的;赏,是用来奖功的。

这是古今的道理。

况且,刑罚是国家的刑罚,不是陛下你个人的刑罚。

怎么能从个人的喜怒出发,想怎样就怎样呢!

这就是说,陛下你应该讲原则,不要耍小孩子脾气。

一席话,说的宋太祖自知理亏,但奈于情面,他一言没发,站起来就回宫了。

可是,固执的赵普却紧追不舍。

宋太祖入宫,他就立在门外等候。

出以公心的赵普,很有你不批准,今天就不善罢甘休之意。

宋太祖一看,也没有办法,是自己不对,就批准了他的要求。

宋太祖终于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愿望。

他经过了16年艰苦的南征北战,才结束了从安史之乱到十国纷争的200余年的割据局面。

这是他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贡献。

宋朝之后是元朝。

元太祖

元太祖,名铁木真。

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1162年出生。

22岁,第一次称汗,是为蒙古乞颜部可汗。

1206年,45岁的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1227年,66岁病逝。

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之一,是由于他的努力,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枣蒙古族。

在他之前的数百年间,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统属,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铁木真,是铁匠的意思。

铁木真的父亲叫也速该,是蒙古一个部落的首领。

铁木真的母亲是月伦夫人。

铁木真9岁时,他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

铁木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

也速该的部众,纷纷离散而去。

月伦夫人和几个儿子孤立无援,陷入困顿之中。

而其对立面泰赤乌贵族,对其发难,也抛弃了他们。

铁木真兄弟在苦难中逐渐长大成人。

泰赤乌贵族认为,铁木真很危险,对他心存恐惧,想尽早除掉他。

他们派许多兵,到处搜捕铁木真。

铁木真在森林里躲藏了10多天,终于脱逃。

少年的苦难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

铁木真牢记他的仇敌,一是杀父的塔塔儿人,一是害己的泰赤乌人。

为了报仇,他想到了联合克烈部的脱里汗。

这个汗,后来称王汗。

他们有联合的基础,就是塔塔儿人是他们的共同敌人。

而且,铁木真的父亲,也是脱里汗的?#23433;答?#65292;即盟友。

但是克烈部地广人众,而且脱里汗又是父辈,要想同人家结盟,必须态度诚恳,谦恭。

此时的铁木真,已经具备了政治家的素质。

他经过深思熟虑,对脱里汗谦卑地说:?#20320;是我父亲的旧安答,像我的亲生父亲一样。

我把娶妻时,妻子给姑父的礼物黑貂鼠皮袄,献给你。

?#28982;后,恭敬地将皮袄献上。

脱里汗看着眼前威武的年轻人,又受到如此尊重,十分高兴,便同意接纳他们。

从此,铁木真就逐渐走上了振兴之路。

以后,经过征战分合,互有消长,经几个部落的共同推举,铁木真就作了蒙古乞颜部的可汗。

这是他第一次称汗。

时年22岁。

这时在很多方面,他已经显露出领袖的才能。

1202年,强大了的铁木真,消灭了宿敌塔塔儿人。

同年,铁木真和王汗的联盟大军,又大败敌对诸部联军。

1203年,铁木真和王汗决裂。

随后,铁木真消灭了王汗及克烈部。

王汗的势力范围全部归铁木真所有,铁木真成为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势力。

此后,铁木真的大军,所向披靡,消灭了太阳汗的乃蛮部。

就这样,铁木真征服了几乎整个辽阔的蒙古高原。

于是,就在1206年,铁木真再一次称汗。

萨满教巫师进一称号:?#20320;是最高的君主,最高的主命你采用成吉思汗的称号。

成是强大、坚强的意思。

成吉思是这个词的复数。

成吉思汗就是最高君主或王中之王。

?#20174;此,铁木真就获得了这个独有的特殊称号。

同时,成立了大蒙古国。

这就标志着一个蒙古民族共同体出现了。

成吉思汗的第二个贡献,就是为建立大一统的元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军继续征讨,他削弱了金朝,灭掉了西夏。

他死之后,他的子孙们又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1234年,金朝灭亡。

1279年,南宋灭亡。

蒙古贵族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元朝。

从而,结束了唐朝末年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成吉思汗还率领20万大军进行了野蛮的西征,经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的里海。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种行为应该彻底否定。

明太祖朱元璋

功绩一: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

说明: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

朱元璋自参加红巾军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与才智获得赏识,并努力拼搏,终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支劲旅的统帅,进而率军消灭了相邻的好几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伐蒙元,一路势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复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

之后,朱元璋又经过几次讨伐,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朝。

中国历史每逢乱世时,便是群雄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时候,但每次混战到最后,则又必定会回落到各家归一、天下一统的局面。

而这最后的胜者,通常也总也有其胜出的理由。

无论是刘福通、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对于腐朽的蒙元统治者来说,那当然都是正义之师;但若拿各支农民军互相比较的话,那恐怕就没有正邪之分了——各家都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汉族人的政权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后的胜利是无可指责的,他既非继承,也非窃取,而是全凭自己诚实的奋斗夺得这谁都可以奋力抢夺的天下的。

事实上,历代开国皇帝中,朱元璋得国之正是罕有对手可比的。

为什么最终是朱元璋代表群雄、更代表人民完成了统一国家、结束战乱、恢复汉民族政权的使命?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我想,这固然是命运和上天对朱元璋的眷顾,却也是朱元璋自身才智、力量和德行等综合优势的最终胜出,比如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比如他的军队将士齐心,整体战斗力极强,尤其能打恶仗、硬仗;又比如朱元璋在战略上高瞻远瞩,决策一贯正确,并且高参尽心、猛将云集……

功绩二:

恢复乃至极大地增强了汉族(也包括同被压迫的同为炎黄子孙的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复并光大了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说:

元朝统治中国时,蒙古人对汉族施行多种种族歧视政策,比如,第一,老百姓被划分为四等人,汉族是最低一等;第二,杀死蒙古人者,偿命,杀死汉人的,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第三,汉族老百姓所娶新媳妇的出夜权必须交给蒙古保长;第四,汉人不能拥有武器,连菜刀也只能几家合用一把,且由保长负责菜刀的保管;第五,汉人赋役沉重,常年生活在贫苦中,一旦遭遇灾荒那就性命难保;第五,汉族无有公职的普通百姓不允许取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所以朱元璋本来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名字一样,都是参加红巾军才取的)……

正是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才得以取消了前朝种种落后、残酷的种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并没有对蒙古人以牙还牙,而是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且互相尊重的政策,这使中国在民族和解的基础上再次迈向了繁荣与强盛。

明朝二百多年间,汉人之鲜明风骨在历朝历代可谓仅见,明朝军队包括海军在多次大的对外战争中所表现的强劲战斗力在总体上也比其他朝代要牛——这其实正是汉族恢复正朔地位后所建立起的极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的集中表现。

至于朱元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广大,实际也是融合和贯通在他整个的军事活动和施政过程中的,比如朱元璋对乡村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普及,比如他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研读、推崇和运用,等等。

举一个朱元璋为自己子孙后代取名的例子。

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辈取名以单字,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这一辈的名字都带有“木”字偏旁;朱棣的三个儿子按朱元璋的意思分别取名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带“火”字偏旁)……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术,长时期内都属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之一。

朱元璋在这样的事情上都给出了这般极富传统文化意味的规定,其对传统文化之领悟、钻研之深也可见一斑,其对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做之努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康熙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

他要削平三藩,强化皇权。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参考资料:://zhidao.baidu/question/159296322.?si=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