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带给我们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启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
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
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
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壮志凌云的民族,一个国力盛、民力富、军力强的国家,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 启示二 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从海战打响的,尽管当时中国清朝军队的总体军力强于日本军队,但在海战力量对比上,日本海军却处于相对优势,清军的北洋水师处于明显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清军的北洋水师建于1888年,初建时曾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败的清廷统治者漠视海洋,轻视海军,奉行“大陆中心主义”,无意经营这支海军力量,致使北洋水师制度腐败、经费不足、训练低下、武备不力、战法落后,在短短的六年中却被后发崛起的日本海军所赶超。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尽管涌现出一批英勇骁战的将士,但却难以扭转颓败的大势,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
由此可见,一个拥有广袤海洋疆域的国家必须同时拥有足够的海洋意识,自上而下地形成牢固的国家海洋观。在运行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时,要树立“陆海并重”的现代理念,要始终坚持陆海统筹、陆海一体、陆海互补、陆海共荣的海洋战略。
特别是在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发生“从陆到海”的战略性转移之际,更要以海洋为重,以海洋安全为重,倾全力建设海洋强国。 启示三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早在战前就出现了日本准备大举入侵中国的种种明显迹象,但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却对此熟视无睹、淡然处之。
特别是清朝政府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仍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不以为然。更有甚者,1872年日本侵占了中国附属国琉球,1874年日本侵占了中国台湾,但这两次重大事件都未能引起清朝政府的警觉。
清朝政府偏安一隅,偷安一时,终于被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由此可见,在当前这个危机频发、战乱迭起的世界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枕戈待旦。
而有了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有了举国上下的战略警觉,有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准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防患未然,才能遏制战争。 启示四 应对突变,增强危机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在战略上虽非偶然,但在战术上却有其突然性、突发性。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号和“广乙”号,突然挑起了丰岛海战,致使清朝政府措手不及、北洋水师猝不及防,毫无应对之策,只能任由日本联合舰队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从而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由此可见,在战略上,一场战争的爆发有其前兆,即战略上的必然性,但在战术上,即何时爆发、在何地爆发、由何故诱发,却有其突然性。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那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多都是不宣而战。尽管这些战事爆发之前都伴随着危机升级、战争威慑、战争准备等,但至于何时打响战争、从何地发动攻势等却秘而不宣。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有应对战争的战略准备,更要有应对突变的战术准备,特别是在战争阴霾临近时,更要保持高度的、强烈的、紧迫的危机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升级,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启示五 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甲午战争时的中国貌似强大,但色厉内荏。腐朽的清廷造就了腐朽的国防体制,虽有国防,但几乎是有国无防。
特别是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廷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而这笔国防建设急需的费用却被慈禧太后用来修建颐和园。清廷的腐败导致了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从上到下谁还会想到国防建设?由此可见,一个国防意识淡漠的民族,一个有国无防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侵占、被瓜分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欺凌、被奴役的民族。
只有全体国民树立了牢固的国防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富国又强军。因此,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是对综合国力的增值,是全体国民的福祉。
启示六 常备不懈,增强战。
二、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扩展资料: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午战争
三、中日甲午战争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启示一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
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
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
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壮志凌云的民族,一个国力盛、民力富、军力强的国家,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启示二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中日甲午战争是从海战打响的,尽管当时中国清朝军队的总体军力强于日本军队,但在海战力量对比上,日本海军却处于相对优势,清军的北洋水师处于明显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清军的北洋水师建于1888年,初建时曾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败的清廷统治者漠视海洋,轻视海军,奉行“大陆中心主义”,无意经营这支海军力量,致使北洋水师制度腐败、经费不足、训练低下、武备不力、战法落后,在短短的六年中却被后发崛起的日本海军所赶超。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尽管涌现出一批英勇骁战的将士,但却难以扭转颓败的大势,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
由此可见,一个拥有广袤海洋疆域的国家必须同时拥有足够的海洋意识,自上而下地形成牢固的国家海洋观。在运行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时,要树立“陆海并重”的现代理念,要始终坚持陆海统筹、陆海一体、陆海互补、陆海共荣的海洋战略。
特别是在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发生“从陆到海”的战略性转移之际,更要以海洋为重,以海洋安全为重,倾全力建设海洋强国。启示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早在战前就出现了日本准备大举入侵中国的种种明显迹象,但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却对此熟视无睹、淡然处之。
特别是清朝政府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仍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不以为然。更有甚者,1872年日本侵占了中国附属国琉球,1874年日本侵占了中国台湾,但这两次重大事件都未能引起清朝政府的警觉。
清朝政府偏安一隅,偷安一时,终于被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由此可见,在当前这个危机频发、战乱迭起的世界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枕戈待旦。
而有了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有了举国上下的战略警觉,有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准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防患未然,才能遏制战争。启示四应对突变,增强危机意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在战略上虽非偶然,但在战术上却有其突然性、突发性。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号和“广乙”号,突然挑起了丰岛海战,致使清朝政府措手不及、北洋水师猝不及防,毫无应对之策,只能任由日本联合舰队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从而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由此可见,在战略上,一场战争的爆发有其前兆,即战略上的必然性,但在战术上,即何时爆发、在何地爆发、由何故诱发,却有其突然性。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那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多都是不宣而战。尽管这些战事爆发之前都伴随着危机升级、战争威慑、战争准备等,但至于何时打响战争、从何地发动攻势等却秘而不宣。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有应对战争的战略准备,更要有应对突变的战术准备,特别是在战争阴霾临近时,更要保持高度的、强烈的、紧迫的危机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升级,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启示五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甲午战争时的中国貌似强大,但色厉内荏。腐朽的清廷造就了腐朽的国防体制,虽有国防,但几乎是有国无防。
特别是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廷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而这笔国防建设急需的费用却被慈禧太后用来修建颐和园。清廷的腐败导致了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从上到下谁还会想到国防建设?由此可见,一个国防意识淡漠的民族,一个有国无防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侵占、被瓜分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欺凌、被奴役的民族。
只有全体国民树立了牢固的国防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富国又强军。因此,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是对综合国力的增值,是全体国民的福祉。
启示六常备不懈,增强战备意识早在甲午战。
四、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
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
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
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壮志凌云的民族,一个国力盛、民力富、军力强的国家,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 启示二 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从海战打响的,尽管当时中国清朝军队的总体军力强于日本军队,但在海战力量对比上,日本海军却处于相对优势,清军的北洋水师处于明显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清军的北洋水师建于1888年,初建时曾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败的清廷统治者漠视海洋,轻视海军,奉行“大陆中心主义”,无意经营这支海军力量,致使北洋水师制度腐败、经费不足、训练低下、武备不力、战法落后,在短短的六年中却被后发崛起的日本海军所赶超。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尽管涌现出一批英勇骁战的将士,但却难以扭转颓败的大势,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
由此可见,一个拥有广袤海洋疆域的国家必须同时拥有足够的海洋意识,自上而下地形成牢固的国家海洋观。在运行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时,要树立“陆海并重”的现代理念,要始终坚持陆海统筹、陆海一体、陆海互补、陆海共荣的海洋战略。
特别是在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发生“从陆到海”的战略性转移之际,更要以海洋为重,以海洋安全为重,倾全力建设海洋强国。 启示三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早在战前就出现了日本准备大举入侵中国的种种明显迹象,但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却对此熟视无睹、淡然处之。

特别是清朝政府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仍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不以为然。更有甚者,1872年日本侵占了中国附属国琉球,1874年日本侵占了中国台湾,但这两次重大事件都未能引起清朝政府的警觉。
清朝政府偏安一隅,偷安一时,终于被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由此可见,在当前这个危机频发、战乱迭起的世界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枕戈待旦。
而有了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有了举国上下的战略警觉,有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准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防患未然,才能遏制战争。 启示四 应对突变,增强危机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在战略上虽非偶然,但在战术上却有其突然性、突发性。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号和“广乙”号,突然挑起了丰岛海战,致使清朝政府措手不及、北洋水师猝不及防,毫无应对之策,只能任由日本联合舰队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从而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由此可见,在战略上,一场战争的爆发有其前兆,即战略上的必然性,但在战术上,即何时爆发、在何地爆发、由何故诱发,却有其突然性。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那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多都是不宣而战。尽管这些战事爆发之前都伴随着危机升级、战争威慑、战争准备等,但至于何时打响战争、从何地发动攻势等却秘而不宣。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有应对战争的战略准备,更要有应对突变的战术准备,特别是在战争阴霾临近时,更要保持高度的、强烈的、紧迫的危机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升级,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启示五 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甲午战争时的中国貌似强大,但色厉内荏。腐朽的清廷造就了腐朽的国防体制,虽有国防,但几乎是有国无防。
特别是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廷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而这笔国防建设急需的费用却被慈禧太后用来修建颐和园。清廷的腐败导致了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从上到下谁还会想到国防建设?由此可见,一个国防意识淡漠的民族,一个有国无防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侵占、被瓜分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欺凌、被奴役的民族。
只有全体国民树立了牢固的国防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富国又强军。因此,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是对综合国力的增值,是全体国民的福祉。
启示六 常备不懈,增强战备意识 早。
五、甲午战争的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距今已120年,对于那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人们谈得很多,发表的文章也不少,众说纷纭。
作者认为,中国的战略和战术都不及日本,所以失败。其历史教训,中国应该加快当前深化改革的步伐,尤其改革要彻底些,不能实行有限的改革。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黄海“甲午战争”中,中日之间,其海军力量对比,差距不是很大,但有一点差距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是防御性的,日本是进攻性的。这点我们不应该责怪清政府,因为中国历来不侵略别人,为什么清政府会主动攻击日本呢?但是当时日本举倾国之力主动攻击中国时,中国也应积极调动本国之力与之抗击。
除了海军,还有北方陆上守卫,哪有那么简单就赔了款呢?显然清政府采取了消极和被动防御,而不是积极主动防御。在朝鲜,在鸭绿江和辽东半岛,在山东,一联串的军事失利都暴露了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处处被动和消极,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防御。
然而签订《马关条约》的目的,更是为了得过且过和安于长期消极。那么病根在什么地方呢?李鸿章是北洋舰队的责任人,在他头上有军机处,再头上就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了。
在当时中国中央高层领导班子中,在集中决策过程中,最后决断权应该早光绪说了算,还是应该由慈禧太后来作出明确决断,其中不但责任和权利模糊,而且暗中对立和勾心斗角,最高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但权力领导核心又是慈禧太后。这样的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中枢不败才怪呢?这是由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的,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相比较,哪个更能获胜呢?有人说清政府不搞改革开放。
作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其实清政府也搞了改革开放,有的是被动的,有的是积极主动的。
中国市场是在外国洋枪洋炮和蒸汽机动力军舰轰击下打开的,这也是事实,然而最糟糕,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则是当时的慈禧太后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划出了一条红线。这就是不能触动她的政治统治地位,可是“戊戌变法”恰好触动了她那条红线。
因此客观地说,清政府实行的是很有限的改革开放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和清政府后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