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德兴县历史 德兴万村历史

火烧 2021-06-06 13:00:20 1065
德兴万村历史 德兴的历史沿革德兴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距今已有1800多年,有着极为厚重的文化积淀,涌现出了湿法炼铜“鼻祖”张潜、南宋治荒名吏董谓、大文豪汪藻等许多的名人志士。先秦以前属扬州域;历

德兴万村历史  

德兴的历史沿革

德兴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距今已有1800多年,有着极为厚重的文化积淀,涌现出了湿法炼铜“鼻祖”张潜、南宋治荒名吏董谓、大文豪汪藻等许多的名人志士。

先秦以前属扬州域;

历史沿革 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改邓公场置德兴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7月改为江西省直辖市,由上饶市代管。 德兴是历代银场,南朝陈开始采银,故又称“银城”。 1981年,设立泗洲镇。 1991年6月5日,撤销香屯乡、詹村乡,设立香屯镇、花桥镇(赣民字[1991]93号批复)。 2000年,全市辖8个镇、9个乡:银城镇、海口镇、泗洲镇、香屯镇、潭埠桥镇、花桥镇、新营镇、绕二镇、占才乡、新建乡、昄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界田乡、黄柏乡、张村乡、万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银城镇 41185 涸洲镇 11479 花桥镇 22381 新营镇 14670 潭埠桥镇 9384 绕二镇 25993 香屯镇 16664 海口镇 13359 黄柏乡 26359 万村乡 14449 张村乡 9991 界田乡 9553 占才乡 8008 新建乡 12766 饭大乡 8245 李宅乡 10315 龙头山乡 12587 德兴铜矿虚拟镇 30396 2001年9月27日,撤销新营镇,与从香屯镇划入的吊钟村委会划归银城镇;撤销潭埠桥镇,划归泗洲镇;撤销新建乡,与被撤销的新岗山垦殖场合并,设立新岗山镇,镇0驻新岗山。 2003年10月21日,撤销占才乡,成建制划归新岗山镇管辖;撤销界田乡,成建制划归张村乡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31.2万人。 2004年,全市辖7个镇、6个乡:银城镇、泗洲镇、花桥镇、绕二镇、香屯镇、海口镇、新岗山镇、黄柏乡、万村乡、张村乡、皈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 银城镇 2004年辖:银泉社区、水绿桥社区、肯堂山社区、武安路社区、岁寒山社区、红山社区、凤仪门社区、女儿田社区、吴园社区、银山社区、银城二村、银城三村、吊钟村、新南村、新营一村、新营二村、新营三村、洪家村。 泗洲镇 2004年辖:金家社区、张家畈社区、铜埠社区、祝家社区、立新村、中洲村、潭埠村、王村。 花桥镇 2004年辖:梨园社区、富家坞社区、花桥村、昭林村、黄柏洋村、渔塘村。 绕二镇 2004年辖:绕二村、塘湾村、炉里村、瑞港村、傅家墩村、重溪村、焦坑村、水口村、横港村、花林村。 香屯镇 2004年辖:乐安社区、香屯村、五星村、汪村、湖田村、杨家湾村、南墩村、兰村、园艺村。 海口镇 2004年辖:新源社区、海口村、黄渡村、江田村、杜村、舒湾村。 新岗山镇 2004年辖:新岗山社区、新建村、西坑村、体泉村、板桥村、占才村、叶村、浅港村、丁村。 黄柏乡 2004年辖:黄柏村、油榨村、洋田村、锦坑村、尚和村、胡家村、苏家村、港西村、长田村、宋家村、炉湾村。 万村乡 2004年辖:万村、新屋村、墩上村、大田村、沙畈村、瓦源村。 张村乡 2004年辖:界田村、店前村、南岸村、均湖村、笪家庄村、张村、瑶畈村、大畈村、梅溪村。 皈大乡 2004年辖:皈大村、泸口村、南首村、定坑村、港首村。 李宅乡 2004年辖:李宅村、舒家村、文港村、密川村、中村、宗儒村。 龙头山乡 2004年辖:暖水村、东坞村、南溪村、龙头村、桂湖村、陈坊村。 2006年1月20日,省民政厅《同意上饶市撤并乡镇的批复》:经省人民0批准,同意撤销德兴市银城镇,设立银城街道办事处;撤销德兴市香屯镇,成建制划归泗洲镇管辖(赣民字[2006]5号批复)。上饶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同意德兴市撤并乡镇的通知》(饶民字[2006]15号)。

德兴的历史沿革

德兴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距今已有1800多年,有着极为厚重的文化积淀,涌现出了湿法炼铜“鼻祖”张潜、南宋治荒名吏董谓、大文豪汪藻等许多的名人志士。

先秦以前属扬州域;

历史沿革 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改邓公场置德兴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7月改为江西省直辖市,由上饶市代管。 德兴是历代银场,南朝陈开始采银,故又称“银城”。 1981年,设立泗洲镇。 1991年6月5日,撤销香屯乡、詹村乡,设立香屯镇、花桥镇(赣民字[1991]93号批复)。 2000年,全市辖8个镇、9个乡:银城镇、海口镇、泗洲镇、香屯镇、潭埠桥镇、花桥镇、新营镇、绕二镇、占才乡、新建乡、昄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界田乡、黄柏乡、张村乡、万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银城镇 41185 涸洲镇 11479 花桥镇 22381 新营镇 14670 潭埠桥镇 9384 绕二镇 25993 香屯镇 16664 海口镇 13359 黄柏乡 26359 万村乡 14449 张村乡 9991 界田乡 9553 占才乡 8008 新建乡 12766 饭大乡 8245 李宅乡 10315 龙头山乡 12587 德兴铜矿虚拟镇 30396 2001年9月27日,撤销新营镇,与从香屯镇划入的吊钟村委会划归银城镇;撤销潭埠桥镇,划归泗洲镇;撤销新建乡,与被撤销的新岗山垦殖场合并,设立新岗山镇,镇0驻新岗山。 2003年10月21日,撤销占才乡,成建制划归新岗山镇管辖;撤销界田乡,成建制划归张村乡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31.2万人。 2004年,全市辖7个镇、6个乡:银城镇、泗洲镇、花桥镇、绕二镇、香屯镇、海口镇、新岗山镇、黄柏乡、万村乡、张村乡、皈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 银城镇 2004年辖:银泉社区、水绿桥社区、肯堂山社区、武安路社区、岁寒山社区、红山社区、凤仪门社区、女儿田社区、吴园社区、银山社区、银城二村、银城三村、吊钟村、新南村、新营一村、新营二村、新营三村、洪家村。 泗洲镇 2004年辖:金家社区、张家畈社区、铜埠社区、祝家社区、立新村、中洲村、潭埠村、王村。 花桥镇 2004年辖:梨园社区、富家坞社区、花桥村、昭林村、黄柏洋村、渔塘村。 绕二镇 2004年辖:绕二村、塘湾村、炉里村、瑞港村、傅家墩村、重溪村、焦坑村、水口村、横港村、花林村。 香屯镇 2004年辖:乐安社区、香屯村、五星村、汪村、湖田村、杨家湾村、南墩村、兰村、园艺村。 海口镇 2004年辖:新源社区、海口村、黄渡村、江田村、杜村、舒湾村。 新岗山镇 2004年辖:新岗山社区、新建村、西坑村、体泉村、板桥村、占才村、叶村、浅港村、丁村。 黄柏乡 2004年辖:黄柏村、油榨村、洋田村、锦坑村、尚和村、胡家村、苏家村、港西村、长田村、宋家村、炉湾村。 万村乡 2004年辖:万村、新屋村、墩上村、大田村、沙畈村、瓦源村。 张村乡 2004年辖:界田村、店前村、南岸村、均湖村、笪家庄村、张村、瑶畈村、大畈村、梅溪村。 皈大乡 2004年辖:皈大村、泸口村、南首村、定坑村、港首村。 李宅乡 2004年辖:李宅村、舒家村、文港村、密川村、中村、宗儒村。 龙头山乡 2004年辖:暖水村、东坞村、南溪村、龙头村、桂湖村、陈坊村。 2006年1月20日,省民政厅《同意上饶市撤并乡镇的批复》:经省人民0批准,同意撤销德兴市银城镇,设立银城街道办事处;撤销德兴市香屯镇,成建制划归泗洲镇管辖(赣民字[2006]5号批复)。上饶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同意德兴市撤并乡镇的通知》(饶民字[2006]15号)。

德兴市占才村的历史

德兴市属于江西省省辖市,位于上饶市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5个镇、6个乡、大茅山集团公司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814万,1990年12月设市。

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治市历史。历史上,拥有进士417名,约占整个上饶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并涌现出湿法炼铜鼻祖张潜等一大批名人。

森林覆盖率76%,是中国最早的"百强"林业县(市)和中国科技兴林试点县(市)之一。连续被评为江西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市和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先进单位。

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的矿产达30多种,年产铜居中国之首,年产黄金居江南之首,江西第二大城市,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三清山位于市域东部,大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梧风洞就在境内。

德兴十大历史人物有谁

北宋湿法炼铜家张潜、宋代文学家汪藻、德兴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祝炎等。

1 张潜: 张潜(1025—1105),北宋湿法炼铜家,字明叔,今新营乡吴园人。 潜为布衣,博通方技,谙胆水(即硫酸铜溶液)浸铁炼铜技术。

胆永浸铜,即利用硫酸铜溶液浸铁,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将铜析出,其法堪称我国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张潜根据前人和自己的长期实践经验,探明德兴兴利场的32泉、138沟盛产胆水,可浸铁取铜,并总结出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胆水浸铜工艺,于绍圣年间(1094—1098)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命其子张甲献给朝廷。

朝廷因“用费少而收功博”, 下其法于诸路。自此,信州(今江西上饶)铅山场、韶州(今广东韶关)岑水场、 潭州(今湖南长沙)永兴场和德兴兴利场等矿场,均全面推行其湿法炼铜技术,获得很大效益。

北宋时,全国胆铜产量每年100多万斤, 占当时铜总产量近二成。 南宋绍兴年间,全国胆铜产量增至占铜总产量的八成多。

元至正十二年(1352),张潜的后裔张理又献《浸铜要略》给朝廷。张理对此法达到“讲之精,虑之熟”的程序。

当朝宰相因有益于经费,复置兴利场,并奏“命理为场官,使之董其事。”明人危素著《 序》誉张氏为炼铜世家,现《浸铜要略》原书佚,尚存危素《 序》可考。

《金史》称:张潜,字仲升,武清人。幼有志节,慕荆轲、聂政为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

时人高其行谊,目曰“张古人。”后客崧山,从仲振受《易》。

年五十,始娶鲁山孙氏,亦有贤行,夫妇相敬如宾,负薪拾穗,行歌自得,不知其贫也。邻里有为潜种瓜者,及熟让潜,潜弗许,竟分而食之。

尝行道中拾一斧,夫妇计度移时,乃持归访其还之。里有兄弟分财者,其弟曰:“我家如此,独不畏张先生知耶?”遂如初。

天兴间,潜挈家避兵少室,乃不食七日死,孙氏亦投绝涧死焉。2 汪藻:汪藻(1079~1154) 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

字彦章。德兴(今属江西)人。

崇宁二年(1103)进士。北宋时官至太常少卿、起居舍人。

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

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

《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

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汪藻学问渊博,绍圣、元符年间有声誉于太学。

徽宗时,与胡伸俱有文名,被称为"江左二宝"。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

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

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汪藻撰著,散佚甚多。

今传本《浮溪集》36卷,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然遗漏尚多,清代孙星华复辑《拾遗》 3卷。

《浮溪集》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四部丛刊》影武英殿本。《拾遗》有《武英殿聚珍版书》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又有《浮溪文粹》15卷,《四库全书》本。3 祝炎: 祝炎(1903-1933),江西省德兴县人。

1910年7岁时入私塾,后考入德兴县高等小学。1923年考入芝阳师范。

1925年6月经方志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赴南昌从事革命活动。

8月与方志敏同赴弋阳县,以教书为职业,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参加“弋阳青年社”。

并任旭光义务小学和贫民夜校代理校长。1926年秋回德兴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领导工农运动。

12月建立中共德兴县支部,任支部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参加方志敏在弋阳窖头召开赣东北5县党员联席会议,后协助方志敏领导弋横暴动。

弋横暴动第4路大军,向弋阳县城周围发展,进至马王坡村时,陷敌重围,遂赶往营救,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江西上饶德兴市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9年,德兴市下属5个镇与6个乡。

绕二镇、海口镇、新岗山镇、泗洲镇、花桥镇、龙头山乡、李宅乡、张村乡、万村乡、黄柏乡、皈大乡。 1、绕二镇 绕二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境南部,离市区16公里,东邻上饶县华坛山,南界横峰县新篁乡,西接张村乡。

2、海口镇 海口镇位于德兴市东北部,距市区35公里,东邻新岗镇、李宅乡,南毗龙头山乡、花桥镇,西接泗洲镇,北与婺源太白镇隔河相望。因安徽乐安之水,江西李宅之水和浙江体泉之水在当地汇合,号称“三江归一口”故得“海口”之名。

3、新岗山镇 新岗山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东北部,地处浙皖赣三省四县市交界,省道景白线和正在建设的景婺常高速公路穿过镇区。 4、李宅乡 李宅乡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东部。

李宅乡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旅游、矿藏、林业资源丰富。方坑天然森林保护区、九龙山森林保护区、山南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一红豆杉保护区构成优美的生态环境 5、黄柏乡 黄柏乡位于江西省德兴市西南部,东邻张村乡,南毗万村乡,西与弋阳县交界,北与乐平市接壤,,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谷平畈分布较广,约占总面积的30%,属丘陵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兴市。

德兴历史-哪个人可以告诉我一些有关历史的故事呢

你好! 三 文 而 德 兴 今年六月到了一次德兴。

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去度假,而是陪一群书画家,参加市里举办的"聚远楼"中国名家书画笔会。市委徐书记在致辞中说,"聚远楼"在宋明时期曾一度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我立时心中一惊,岳阳楼因范公之"记"而名满天下,黄鹤楼以孟浩然之"诗"而流传千古,滕王阁因王勃之"序"而千载盛名。历史老人究竟何时眷顾过德兴这块土地,给过它如此的殊荣? 书画家们正在"聚宾楼"的大厅里挥毫泼墨,点染丹青,描绘着早已定格在胸中的历史辉煌。

我却独行在"银鹿山庄"长满青苔的林间小道上,脚下厚厚的落叶沙沙作响,小径上砖缝里小草伸展着可爱的嫩叶,"聚云楼"前玫红的月季花在寂寞中开得那么艳丽。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看似平常的山水里,可能尘封着银晃晃、金灿灿、文耀耀的故事。

你,想听吗…… 文一,邓远奏"取银之利" 公元675年,距今1330年的唐上元二年,从京城长安到德兴的驿道上,随着得、得、得的马蹄声,传来了一道并不惹眼的任命:邑人邓远任德兴银冶堡"邓公场"主事,总领取(炼)银之事。 当时的中华民族正处在贞观之治向开元、天宝盛世过渡的关键时期。

德兴县历史 德兴万村历史

这一年吐蕃请和,前一年高丽战败,四海臣服,威震宇内,大唐盛世的辉煌篇章正揭开伟大的序幕。 大唐天子为何突然把眼光投向一个与京都远隔千山万水的偏僻山乡,而且任命当地绅士为主事呢?这其中有蹊跷,又一定有其特别的理由。

其实早在六年前,即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绅士邓远就已通过饶州太守窦俨具奏朝廷。尽管奏章沉溺在1336年前如山的朝廷文牍之中,早已没了踪影。

但我们仍然无法捂住胸中久久的感动:其一,邓远的奏章一定条分理析的陈述了德兴炼银的种种条件、件件好处,为民请命之情、拳拳报国之心,一定熔融在恳恳辞章之中,令唐高宗李治动情,令皇后武则天动心。 其二,日理万机的天子,埋头案牍的宰相,对这样一封群众来信(邓远区区一个邑人,写给朝廷的奏章不就相当于今天的群众来信吗),居然没有疏漏,在六年的时间里,不知经过了多少官员幕僚之手,也不知研究掂量过多少个来回,甚至在庄严的大唐圣殿上进行过辩论,才得以成为朝廷的决定。

这难道不是邓远之幸、德兴之幸吗!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六年杳无音信的漫漫等待之中,邓远的心情是何等焦躁;当朝廷的决定传达到这个偏远山村的时候,老百姓是何等的欢欣。 这里有"银鹿与邓公"的故事可以作证。

距今1336年前的一个春天,当地传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新闻--有人发现了"银笋"(银矿石)。 银子是当时朝廷的货币储备,谁拥有了银子便就拥有了财富!这无比诱人的信息,吸引邓远和乡亲们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寻找"银笋"的行列。

白天爬山涉水的探寻,使邓远十分疲惫,挑灯夜读时他竟伏在书案上睡着了。朦胧中,忽见一只白鹿跳到案前,毫光闪闪,玲珑可爱。

于是,邓远便带上弓箭尾随其后,眼看快追不上时,他便放出一箭,正中鹿腿。白鹿带箭逃窜,邓远紧追不舍,追至后山,白鹿一晃便钻进山洞不见了。

邓远哪肯放弃,于是也钻进洞来。这一进来不打紧,四壁生辉、毫光熠熠之下,他看到自己射出的羽箭正插在洞壁的正中。

邓远被这情景给震住了!他定了定神,还是勇敢地上前拔出羽箭,沙、沙、沙,洞壁掉下了一大堆粉屑,他定睛一看竟是久寻不得的银屑!不禁高兴得放声大叫"找到了!找到了!"家人闻声赶来把邓远唤醒,原来竟是一场梦幻。次日,邓远带着家人,依梦所示,上山勘查,终于在一个千年古洞里找到了银矿矿脉。

这个故事显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却顽固地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邓远一定是发现银矿者之一;如若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便不会是邓公;没有银矿的发现,便不会有邓远的奏章;也就不会有对邓远的任命,更不会有德兴银城千年的辉煌。这样说也许不会太过,《太平寰宇记》107卷载"邑人邓远上列取银之利,上元二年因置场监,令百姓任便采取,官司什二税之,其场即以'邓公'名。

"《元和郡县图志》也载:"当唐时,(邓公场)每岁产银十万两,收税山银七千两。""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全国产银有3监、51场,产量以邓公场为最。

至道元年(公元997年)邓公场被课银14。5万两。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邓公场产银达88。 3万余两。

"在这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若以每年产银十万两计,则累计产银已近4000万两,其实平均年产量远远超过十万两,累计盛产白银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三百年,由此推算则累计产银在一亿两以上。大大超过了当时中央朝廷若干年的财政用度。

难怪乎,当时的朝廷财政大臣在细数着岁银收入的时候,都会定定神仰望南方那崇山峻岭中的邓公场,投注更加深情的目光;甚至皇帝在签批国库银两用度的时候,也不得不停下来问问,邓公场现在产银几许? 人们怎能忘记德兴、忘记邓公场呢! 一个梦幻,引来了一个伟大的发现,带出了一个重要的奏章,发来了朝廷的一道任命。 就是这道毫不起眼的任命,决定了德兴在全国的崛起,注定了德兴这方福地将永久性地放射出耀眼的财富之光! "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