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川盛产什么 为什么明朝盛产大太监?聊一聊明朝的政府形式
为什么明朝盛产大太监?聊一聊明朝的政府形式 历史上太监祸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很少有哪个朝代的太监像明朝一样权势滔天,其他朝代的太监基本只能控制宫中、皇帝。明朝的大太监却能直接控制朝庭和地方,成为九千

为什么明朝盛产大太监?聊一聊明朝的政府形式
历史上太监祸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很少有哪个朝代的太监像明朝一样权势滔天,其他朝代的太监基本只能控制宫中、皇帝。明朝的大太监却能直接控制朝庭和地方,成为九千岁真皇帝。而且大太监屡绝不止,灭了一茬又长一茬。这背后有什么原因?我们从明朝的政府制度上一探究竟。 明朝政府与历朝最大的区别就是权力进一步集中。无论汉、唐、宋,虽说皇帝至高无上,不过总归是有宰相作为政府的首脑,历朝都是皇权相权的博弈制衡,宋朝更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明太祖朱元璋因胡维庸造反一案,怕相权过大,干脆废止了宰相;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急剧膨胀。 此外,设都察院,掌弹劾纠察。类似于现代的检察院和纪委。 再设通政司和大理院。通政司管理奏章,这是管公文出纳的总机关。大理院主平凡,有什么冤案,可以到大理院平凡。 六部、通政司、大理院就是所谓九卿。各部互不统属,由皇帝总负责。 然而明朝皇帝里也就太祖和成祖有雄才大略,能够一人处理如此多的事务。后代皇帝要么能力不济要么偷懒懈怠,需要人分担政务,一个不起眼的部门渐渐权重——内阁。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内阁学士的官阶只五品,皇帝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内阁的意见;皇帝有指令,口授由内阁学士写下来;内阁权利并不大。后来皇帝偷懒,有事就先让内阁先看过,给出意见,贴在公文上,再由皇帝决定。内阁的意见叫「 ”票拟”,皇帝的批复叫「 ”朱批”。内阁就相当于参知政事,位卑而权重,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得宰相之实。 再后来,皇帝更加懈怠,万历皇帝甚至几十年不上朝,内阁都见不着皇帝;皇帝有事交付太监,太监转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要先送太监,太监再呈给皇帝。太监慢慢做大。甚至皇帝直接让太监代自己批阅奏折,这时太监手握神器,掌握帝国最高决定权,就变成了九千岁影子皇帝。 明朝的政府堪称中国历代最恶劣的政府形式。皇权独大,相权被剥夺。遇到好皇帝,这套制度自然效率很高,不过自古明君能有十之二三已是难得;当皇帝平庸或者昏聩,无人制衡的皇权就是帝国的掘墓人。 因为废了宰相,明朝的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比如张居正要改革,首先要掌权。但张居正的内阁首辅从法理上说,只是个大秘书,不是国家总理;六部尚书才是国家领导,他们只听皇帝的命令,而不是内阁的命令。不该管的事要管,不该揽的权要揽,这就不是能臣,而是奸臣。所以最后张居正改革失败后,下次极惨,他一死,全家被抄家。及时他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人们也认为他是个大大的奸臣。有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后面的首辅个个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得个权臣的名头被皇帝清算,张居正的各项改革措施被废止,「 ”万历中兴”戛然而止。 另外,因为皇权重导致太监兴起。皇帝最信任的肯定是亲近的人,而跟皇帝接触最多最亲的肯定是太监。废了宰相皇帝独裁,太监和皇帝亲近,就易与得权。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一个个冒着泡层出不穷。明太祖虽然规定「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可曾想到太监祸国明朝最烈。 很赞哦!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