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国时期是谁统治的 民国时期的三大“母老虎”

火烧 2021-12-31 00:24:38 1055
民国时期的三大“母老虎” “怕老婆”者,古已有之,今亦不乏。民国时期,有许多政要高官都在此列,其中,尤以汪精卫、戴季陶、张继三人为甚,究其缘由,一是因其性格使然,二则因其内助强悍所致。汪、戴、张三人均
民国时期是谁统治的 民国时期的三大“母老虎”

民国时期的三大“母老虎”  

“怕老婆”者,古已有之,今亦不乏。民国时期,有许多政要高官都在此列,其中,尤以汪精卫、戴季陶、张继三人为甚,究其缘由,一是因其性格使然,二则因其内助强悍所致。汪、戴、张三人均为国民党元老,政治地位显赫,其三位夫人陈璧君、钮有恒、崔震华则并称为民国三大“母老虎”,她们的训夫悍事,是当时政界的笑谈。
一、“雷公老母”陈璧君
  陈璧君原籍广东新会,1891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华侨巨富之家。陈璧君从小关心政治,后随母亲一起加入同盟会。1908年,26岁的汪精卫随孙中山到南洋筹款和宣传革命,情窦初开的陈璧君被汪精卫的儒雅风度和出众口才深深引吸。汪精卫在当时是许多少女心仪的对象。陈璧君主动追求,以身相许,两人于1912年4月结婚。
  陈璧君不但在感情上主动出击,在政治上也喜欢为汪决断,因为陈璧君较早投身同盟会,也是国民党元老。汪精卫性格懦弱,对夫人礼让三分。陈璧君感受到汪的弱点后,更加恣意任行,甚至以保护人自居,对汪的许多事情横加干涉。汪精卫慢慢地倒习惯了。
  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想要和汪精卫“结拜”为把兄弟。陈璧君瞧不起政治暴发户,认为蒋不配与汪平辈论交。有一次,汪精卫给蒋介石写信,才写了开头“介弟”两字,陈璧君见了就大发雷霆,对汪说:“你愿意做他把兄,我还不愿做他把嫂呢!”汪精卫从此再也不敢在陈面前称蒋为“介弟”了。“结拜”之事作罢,搞得蒋介石很没面子。
  对于丈夫与异性,特别是与美女的交往,陈璧君管得更严。1930年代,汪精卫曾请有“美人鱼”之称的泳坛名将杨秀琼为火车轮渡剪彩,并待以尊贵的客人之礼,招待她寄寓在其时南京最上等的旅馆中央饭馆内。剪彩仪式后,杨秀琼搭着汪精卫的胳膊偕行,且边走边笑谈,显得很是亲热,而且上了车,汪精卫又把杨秀琼先送到居所再回家。汪精卫尚未到家,其一举一动早已为“悍妻”陈璧君所知。第二天,汪精卫的脸上就多了几道汪太太“犒赏”的血痕。有人据此创作漫画《观鱼图》讽刺汪精卫想入非非,面对美人鱼只能望洋兴叹。
  蒋介石大权在握后,陈璧君嫉妒宋美龄“第一夫人”的风采,为老公汪精卫重返“第一把交椅”出谋划策。在汪精卫叛逃举棋不定之时,推波助澜。汪精卫当了汉奸之后,陈璧君在汪伪政权中虽没担任什么要职,却在幕后操纵,有“慈禧”之称,也有人称之为“雷公老母”。她的胞兄陈耀祖是伪广东省省长,侄子陈春圃是伪建设部部长,其他亲族陈国奇、陈国宝等均居要职,故有“汪家天下陈家官”之说。在汪伪政权中,陈璧君私人势力为“夫人派”或“公馆派”,与汪精卫的“先生派”、陈公博的原改组派、周佛海的“湖南派”勾心斗角。
  有人说:“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亦不能败事。”其实,还是汪精卫自己太软弱,连自己的妻子都管教不好,又怎么能治国平天下。汪精卫当上日本侵略者的傀儡后,既是伪国民党的“主席”,又是伪国民政府的“主席”。升格为“第一夫人”的陈璧君,不仅有“主席”夫人的光环,还是伪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她不满足从属于丈夫的荣耀,想显示出自己独有的地位和权力。陈璧君常常为一些小事大发脾气,不顾情面、出语伤人。
  汪精卫“视察清乡”风光一时。陈璧君在“清乡”机构中并不任职,却也要张扬一下“要员”身份去“巡察”。在苏州的那次“视察”,她既不听报告,也不参加会议,只是沿着汪精卫走过的路线转了一圈,让记者拍照片,发新闻,临走时带了不少古玩回南京。后来干脆以“监察委员”去“视察”。沿线标语不再写“夫人”,一律写“陈委员”。神气十足,享乐十足,最后还带着满车厢的土特产、受赠礼品满载而归。
  陈璧君权力欲望极强,不但在“中央”扩张个人势力,还想染指广东。陈璧君的弟弟陈耀祖、侄子陈春圃、妹夫褚民谊先后“主政”广东,她自己有一个特别头衔:“广东政治指导员”。陈璧君成了广东省的“太上皇”在广东大肆敛财,广收古玩。求官求荣者纷纷投其所好。
  汪精卫一生中有两次重大转折:辛亥革命前因刺杀摄政王而声名远扬,抗战期间因进行“和平运动”而身败名裂。这两次人生冒险,都有陈璧君的伴随。他俩之间既有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有同流合污的政治投机,而共同落得汉奸骂名。1944年,汪精卫因旧伤复发被送往日本医治,死在异土。陈璧君也没能逃脱历史的审判,但她拒不认罪,还为汪精卫的叛国行为辩护,于1959年病逝,终年68岁。
二、“姐姐”钮有恒
  戴季陶的原配夫人钮有恒,原名钮浩,1887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饱受生活艰辛世态炎凉,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她鲜明独特的个性。17岁时,她决定出家修行,到南浔依塔院当尼故,与佛结缘。后经母兄苦劝才还俗到南浔浔溪女校读书。钮浩与秋瑾关系密切,跟随秋瑾做了一些早期的革命倡导和宣传工作。秋瑾被捕后她受牵连被迫离开浔溪女校,将本名钮浩改为钮有恒进入吴兴女校继续读书。钮有恒聪慧过人,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09年到上海的吴兴旅沪女校任教师。
  1910年,戴季陶从日本留学归来,在上海《天铎报》任主笔,崭露头角,经人介绍认识了钮有恒。两人一见倾心,志同道合,不久订婚。1912年春,两人在上海成婚。新婚伊始,戴季陶主笔的《天铎报》因反清立场而被清政府查封。戴季陶对前来探望的钮有恒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我不成佛,己身不净,不证菩提。”钮有恒勉励道:“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革命豪情一时传为佳话。
  戴季陶只身逃往日本,后秘密潜回国直奔湖州与妻子相聚。岂料清廷捕快就在钮有恒借住的潜园守先阁外埋伏,守株待兔。幸亏钮家在当地颇有人脉,戴季陶刚下轮船就有人通风报信,钮有恒派侄子半路拦住,将他带到安全地方,才得以幸免。戴季陶好激动,他有点神经质,得了神经衰弱后又大病一场,身体很差,幸亏有钮有恒精心照料,并请来名医,找私方,寻名药,才使戴季陶得以康复。
  钮有恒的性格,与戴季陶的容易感情用事恰恰相反,十分理智,遇事冷静,做事有恒心。戴称赞曰:“其为人也,名如其人。”很多时候,她就像姐姐,或像母亲一样爱护、约束、帮助戴季陶,以己之长,补戴之短。
  戴季陶生性好色,时有风流韵事,如果没有“姐姐”管着,不知道还能多出多少红颜知己。在夫妻之间的性生活方面,钮有恒表现冷淡,特别是1912年生下儿子家秀(戴安国)以后,潜心修佛,精心理财,料理田亩、家产,冷淡了浪漫成性的戴季陶。
  钮有恒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有胆有识,敢说敢干,比戴季陶大4岁,戴季陶对她敬畏有加,私下里叫“莲姐”。戴季陶担任孙中山机要秘书后,钮有恒常去孙中山身边照顾起居饮食。据戴季陶笔记:“民国二年后,莲姐常为总理理杂物。因传贤素以姐称之,总理也以姐称之。”看来,连孙中山都跟着戴季陶叫她“莲姐”。

  戴季陶生性活泼好动,又缺乏自制力,在日本与一女子同居生子,因为“惧内”,只好恳请同在上海做证券交易生意的义兄蒋介石帮忙。最后蒋介石收留了这个男孩,取名蒋纬国,交由姚冶诚扶养照顾。这个“私生子”成为蒋、戴两人默契的“感情纽带”。
  相传戴季陶为国民党起草《党员守则》时,苦思冥想写了“仁政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等十一条后,绞尽脑汁再也想不出第十二条了。正愁眉不展之时,夫人送来了新沏的莫干黄芽茶,戴季陶灵台一亮,提笔写道:“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这十二条后来成了国民党大小会议必背诵的玩意儿。有人开玩笑说,就因为名字天天被这么多人念叨,终日吃斋念经的戴夫人会折寿的。
  1926年戴季陶因支持“西山会议”被国民党二大处分,心灰意冷地提出辞职回到湖州,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几近痴呆,幸亏钮有恒多方寻医访药才得以康复。出院时医生嘱咐他少说话多休息。戴季陶喜夸夸其谈,如有朋友来访必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钮有恒想出一个高招,在会客室隔壁房间安装一只铜铃,遇到戴与人谈话过久或有激动趋势,就摇铃示意。戴季陶每闻隔壁铃声响,便心领神会乖乖打住。
  1927年,蒋介石与胡汉民再度合作,戴季陶被任命为中央执委及考试院院长。在某次中常委会上,戴季陶又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完全不顾别人的白眼和会议主持人胡汉民的暗示。深知老朋友秘密的胡汉民不动声色地写了张“你姐姐来了”的纸条递过去,戴季陶见条会意一笑,即刻停止喋喋不休。 
戴季陶喜欢喝酒,多次因酗酒惹祸。钮有恒给他打了个金戒指,上刻“恶旨酒”,以帮助戒酒。但效果只维持了一年多,后来戴季陶喝酒如故,连那枚戒指也不知丢到哪去了!看来,夫人管束再严,也有漏洞可钻。
  戴季陶虽然惧内,但仍不放过任何寻欢机会,甚至是夫人的外甥女赵季官,都敢于下手。好在钮有恒觉察此事后,十分冷静,并未大吵大闹,而是默认了他们这种关系,三方平安共处。
  上海沦陷后,戴季陶随国民政府西迁,钮有恒因患高血压不宜远行而留在上海隐居。夫妻两人只有靠鸿雁传书以解相思之苦。5年后,钮有恒从上海历经千辛万苦赶到重庆与丈夫相聚。在去四川的路上,钮有恒落发并穿上僧衣,经过十几处敌哨,因为她熟谙日语,所以为他们讲解十善业的道理,劝他们不要滥杀无辜或放火烧城等。
  戴季陶看到风尘仆仆的妻子,高兴得泪流满面。因为长途跋涉,加上多年卧病,钮有恒脸色蜡黄,体力耗尽。钮有恒到达重庆后,住在上清寺的陶园,修持更加精进,只与丈夫团聚了4个月。
  1942年9月15日,钮有恒在重庆寓所吃好午餐。因是佛教居士,她多年养成了过午不食的习惯。那天中餐她多吃了一点,就靠在一张大靠背椅上养神。不知何时,竟瘫软到地面上。赵季官发现时,她早已人事不省,墙壁上留有:“十念圆成佛果现,三心顿了妙莲开。”戴季陶和赵季官忙派车将她送到医院,钮有恒确诊为突发性脑溢血,已经离开人世,时年才56岁。1944年,钮有恒辞世一年半,戴季陶将侧室赵季官扶为正室。
三、“河东狮子”崔震华
  崔震华于1886年出生在河北一个地方官宦家庭,是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第一届学生。她受新思想熏陶很深,以教习为掩护,从事反清运动,曾组织男女同志20余人支援东北革命活动。当时,国内有三名革命女杰,即江浙秋瑾、两广徐宗汉、燕赵崔震华。因为革命较早,崔震华后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她的丈夫张继,字溥泉,参加过武昌起义,河北沧县人,身材魁梧,颇有燕赵慷慨遗风,胆大无比。1904年黄兴在长沙遇险,张继暗持手枪护卫左右,直到黄兴安全脱险。1935年汪精卫遇刺时,全场大乱,很多高官吓得屁滚尿流,倒在地上,张继却猛扑过去,与张学良一起捉住刺客。但是这么一位北方大汉,怕老婆也是出名的。
  张继早年参加革命,到法国留学期间,与女友崔震华保持鸿雁传书,鉴于形势危险难以通信倾诉,以暗语报平安,以表情深。居正为此咏诗一首:“海天万里路漫漫,欲写相思下笔难。印版文章先制就,凭君传语报平安。”但在1912年8月结婚之后,崔震华的柔情就少了许多,张继处处都要听夫人的。
有位好友因为关系很熟,径直走到张继家内屋,看见张继和几个子女都环绕着跪在夫人崔震华面前。好友“大开眼界”,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崔震华举着鞭子,一下一下痛打张继不止。好友上前去劝解,哪知挨打的张继却说:“请不要管,我太太是好人,让她打打出出气。”好友只好掉头而去。
  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宋庆龄、何香凝提出了“联俄抗日”的提案。张继开始也在上面签了名,回去被老婆一顿臭骂。第二天,张继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去掉,面对众人责难,张继红着脸承认:“是老婆不让我签字!”好在最后李烈钧提笔蘸浓墨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张继二字完全淹没,解决了这一尴尬局面。
  有人和张继开玩笑说:“你像猛虎一样,连子弹都不怕,为什么怕老婆呢?”张继解释道:“老婆是‘狮子’,‘老虎’再厉害,能不怕么?再说,天下男人怕老婆,惟独我老婆不怕我。”大家听后,不禁哑然失笑。
  抗战时期,恰逢元旦,司法院院长居正,到老友张继家里去贺年。在张府大门前只见放着一个马桶,居正好生奇怪,仍走进去,只见张继跪在厅堂上。居正忙问什么原因,张继连连摇手道:“这是我家里的事,请您不要过问。”居正知道这是张继的夫人要张继跪的。
  崔震华在家凶悍,对外却是彬彬有礼的,给人以颇明事理、通达人情的印象。崔震华并非一般家庭妇女,也是民国官场人物,有些时候还与张继同列。抗战时期她是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的负责人。在重庆歌乐山的第一儿童保育院是她所直接管辖。保育院中的重要职事人员非得到她的同意不能任用。可见她对权力是很看重的。
  崔震华其貌不扬,长有两颗大龅牙,对丈夫表现出虐待狂,而高大威猛的张继又如此顺从,这其中缘由难以揣测,可能这就是孽缘吧。崔震华不但“持家有方”,而且对于张继所辖部门的用人也要染指。大家都知道:没有崔夫人点头,张继是不敢办事的。
  故宫盗宝案是由张继与其夫人崔震华告发的,蒋介石为平众怒,下令追查。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也派了外交次长唐有壬来北平,调查故宫盗宝案。据说,国宝已运到国外。而当时所派出国调查的盛成,正是由崔震华推荐的。崔震华在故宫盗宝案中在后出谋划策,指使由张继一手提拔起来的最高法院检察署署长郑烈,多方串联、贿买人证,指控易培基、李宗侗私占故宫宝物。一个弥天冤案由此罗织开来。张群、王宠惠等人都知道这是个冤案,但最后,张继还是在夫人的指挥下,除掉了与自己矛盾已久的易培基。
  1947年12月,张继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5岁。崔震华则继续活跃政坛,1948年6月在监察院临时会议担任主席,1949年赴台湾。“河东狮子”孤独生活了20多年,1971年在台北病逝,85岁高寿而终。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汪精卫、戴季陶、张继等政要在外呼风唤雨,回到家俯首帖耳、唯命是从,陈璧君、钮有恒、崔震华等夫人们的确训夫有方。她们是如何建立起“威望”,并确保长期不衰的,恐怕只有他们夫妇知道了。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217期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