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国时期是谁统治的 为什么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异常迅速?

火烧 2021-09-30 16:55:32 1064
为什么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异常迅速? 新教势力在华发展极快,1881—1900年“差会总堂增加了将近三倍,平均每年增加十八处”。教会势力的这种发展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反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异常迅速?  

为什么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异常迅速?
新教势力在华发展极快,1881—1900年“差会总堂增加了将近三倍,平均每年增加十八处”。教会势力的这种发展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反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虽然复杂多样,教会势力的扩充是一重要原因当是不争事实。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基督教界认为教会力量之所以不够强大是因为差会间合作不够,各自为战的结果只能削弱基督教传教力量。于是,教会之间的联合运动开始发展起来,这种联合进一步促进推动了基督教力量的扩张。义和团运动后20年间,“传教事业在地理方面扩大甚快。把天主教徒和耶稣教徒合在一起计算,平均每二百人中有基督徒一人。全国面积中有3/4被基督教会认为责任地,七省全部为责任地……全国五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除十八个城市外,均有基督教宣教事业”。中国信徒人数也大为增加,1920年与1907年相比,信徒人数增加了105%,医院里中国副手增加了492%,约为外国医生人数增长的9倍。 民国时期传教士 >截至20世纪20年代,来华新教差会已达到100多个,分属英、美、法、德、加拿大、瑞典、挪威、丹麦等十多个国家,“这些新教差会在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传教机构,吸收了数十万中国教徒,推动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民国初年,传教士还“深入到中国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到1919年,中国本土和满洲的1704个县,除106个外,都报道了新教徒的某种传教活动”。 >有数据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里面,农民基督徒的绝对数字是很大的。 最初来华的传教士被限制在五口通商口岸,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结束后,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传教士从各开放口岸迅速走到了内陆主要城市,随后向乡村渗透。 1877—1879年山西大饥荒给了传教士深入农村的机会。李提摩太在赈灾的过程中,获得了山西人民的敬重。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因此中国基督教会的数量,乡村远多于城市。截至20世纪30年代,全国有15000家教会、堂会及聚会所,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或更多是在农村。 >传教士在农村 >但是,虽然农民在基督徒中占了较大比例,但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传教士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传教的重要意义。当时传教士建立教会的基本办法是,“大多差会选择一重要的城市,以此为中心点,购买城亩,建造房屋,设立讲道所,教堂,以及学校或医院等”。然后再以城市为中心点,“推广及各乡村,有传道者旅行至四周附近的乡村,为人民讲道,有信从者就为他们结合了一个团体”。 >信徒 >也就是说,传教士传教的中心点是城市,然后由城市向乡村辐射。之所以此时没有认识到乡村的重要作用,刘家峰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城市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比偏僻乡村利于传教,而且城市可以辐射农村;二是传教方法有局限,传教士多不愿意改善乡村贫困生活而迷恋于强调直接布道的重要意义。 张宪文、张玉法:《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八册)》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