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为什么横扫奥斯卡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为什么能获得奥斯卡9个奖项?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为什么能获得奥斯卡9个奖项?
《末代皇帝》为什么能获得奥斯卡9个奖项?
《末代皇帝》获得了第六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9项大奖,这部《末代皇帝》为什么能够获得这么多奖?难道是因为导演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其实不是的,这部《末代皇帝》是凭真本事获得了那么多奖!
这部《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的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西方电影,并且,溥仪的弟弟溥杰和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都被聘为本片顾问。这是一次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门大开,迎接西方艺术家和观众的行为,这无疑是文化交流领域的一次巨大的进步,可以说这部电影能够拍摄出来就是很不容易的。
影片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归功于意大利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他的拍片风格相当独特,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像《巴黎的最后探戈》和《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都很精彩。意大利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在本片中以出色的摄影手法、色调优美的画面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成功地烘托了主题气氛。导演对于光影的运用,已经趋于化境。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影片的制作团队都是相当专业,并且有默契的。这是《末代皇帝》能够获得这么多技术奖项的原因。
而在影片的演员表演上,尊龙和陈冲在本片中分别扮演溥仪和皇后婉容。这两个角色的年龄跨度大,角色情感丰富,演出的难度很高,能够把角色的情感融入到自身形象中,这已经是非常精彩的演技了。影片一共使用了1万9千名临时演员,制作团队辛苦,并且片中出现的喇嘛是禁止被女人碰的,所以剧组特地为他们聘请了男性服装助理来协助他们穿衣。为了制作朝廷上人们的假发,发型师使用了2200磅头发。整个拍摄过程动用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为成片的水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影片展现了溥仪的一生,他因为要去统治整个中国旧有的社会,是制度的产物,也就是这个紫禁城,将他禁锢。到影片的最后,他老了,非常老了,才真正适应这个社会,不知道是一种欣慰还是一种悲哀?这部《末代皇帝》阐述了国、家、人三方之间的道理,在这部影片中全部展现出来,无论是好是坏,这都是一段历史,这个故事精彩且珍贵,这些都是《末代皇帝》为什么会获奖的原因。
清朝末代皇帝在位多少年
爱新觉罗·溥仪即清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
爱新觉罗·溥仪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md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扩展资料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过书性质的作品。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逝世,遗体于1967年10月19日火化。对于骨灰如何处理,ze总理当时作了明确指示:一是可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二是可由家属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
20日家属聚会进行了讨论,经家族一致商定,将溥仪的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末代皇帝是谁的儿子
末代皇帝是摄政王载沣的儿子。
1908年12月12日,年仅只有3岁的溥仪在光绪之后继承了清朝的大统,登基成为了宣统帝。
作为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年幼继位,清朝当时的皇权实际上是由其父亲载沣掌控的,而还没有等到亲政,清朝便已经走向了终结。
扩展资料:
1908年11月14日,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在瀛台去世,结束了他痛苦的一生。光绪帝四岁时即位,在慈禧太后续的淫威下长大,但是他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
稍微长大些,光绪帝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 维新变法运动,下诏变法,却遭到慈禧太后等人的反对。
慈禧太后下令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出逃国外,而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一直到死都没有获得自由。
光绪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暗无天日的环境,身体更加不堪重负了,光绪帝一直到死都没有获得自由。光绪帝去世之后,继承人成了头等大事。
因为光绪帝没有儿子,慈禧需要挑选其他的人来继位。最终,溥仪成了那个既幸运又不幸的那个人。幸运的是,天下人谁不想当皇帝,不幸的是从此他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毁灭。
溥仪是老醇亲王奕环的孙子,小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慈禧的养女。综合种种条件,慈禧决定让溥仪进宫教养,成为大清朝培养的接班人。
这时候的慈禧已经是大病缠身,终日卧床不起,草草的为朝政做了一些安排就去世了,她命人宣布由溥仪继位,让醇亲王载沣监国,并由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太后裁决重大事项。
慈禧去世的半个多月后,溥仪即位,那时候溥仪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溥仪
如何评价《末代皇帝》?
个人来说整部剧还是可以的。
《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影片语言为英语,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部电影有很多第一,包括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影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准进入到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不包括纪录片)。
影片整体的质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回忆,服饰与布景遵循了一种在考据基础之上却又不被束缚的会适度发挥想象的感觉,但如果追查起来,却可能比现在许多清宫戏真实得多。影片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色调与光影,表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情绪与剧中人物的心境。某些影评人所说这影片主要使用自然光,其实并不是。打光打得自然,和使用自然光是两回事。举个例子这个镜头,虽然看起来是自然光,但太阳的平行光,怎么能把桌子腿的影子照向两边?所以其实是窗户外面两侧各有一个光源,才能把影子打成这个形状。
色调、光影与摄影角度,伴随着主角内心世界的切换而改变着,时而朦胧,时而压抑,时而光明,时而悲凉,时而梦幻,时而现实。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考究,影片前段紫禁城中的那些段落尤其出彩,而后段特别是到伪满洲国那段,不知为何,镜头密度和张力略有降低。此外,贝纳尔多其实是一个欲望与理想横飞的意大利导演,比如《戏梦巴黎》就是他的作品,所以他的胶片里,总是少不了情欲的描写,而这部分也是电影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
从电影意象上来看,牢笼和门的反复出现,其实可能预示着这个片子真正将到的是自由与束缚的主题。溥仪生在一个外在紫禁城,内在皇权的牢笼之内,这是大家为他打造的。他一开始总想要出去看看,获得自由,大家却不让。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离开了这个牢笼,却发现自己内心在乎的,是这个他童年时代拼命想要挣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当日本人找到他时,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愿的走向了伪满洲国的皇宫,重新被关了起来。但随着日本战败,一切成为了泡影,他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但他仍觉得自己是皇帝,执意要担负起日军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长的生活后,当他被放出来时,不管是被迫、被监狱长感召或是自愿,他终于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门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蝈蝈放出来,脸上却充满了释怀的微笑。因为此时他已经和蝈蝈一样,从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来,终于自由。
遗憾的是,他那时候距离生命的结束也不远了。
《末代皇帝 》在那里拍的呢?
在紫禁城内拍摄。
该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建于15世纪的紫禁城有着高而厚重城墙,为该片的拍摄提供了绝佳的隔音效果,但是当时中国的摄制组成员还不太习惯同期录音。该片一共召集了1.9万名临时演员。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的意义
不在于讲述溥仪的一生,因为在2千年封建统治没落的时候,他的王者之心并没有隐没,从幼年时培养的帝王思想,就是一道枷锁扣在他的胸口。
在紫禁城的高墙里,他离别了乳娘,认识了弟弟溥杰,并从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了民国的消息,进一步在传教士的教导下,他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并开始向往著跟皇后婉蓉牛津大学的生活,然而,皇帝的命运是无法自己掌控的,作为一个政治傀儡,他被日本人推做伪满洲国的皇帝。
这种一意孤行的后果就将自己推向了万丈深渊。他的文秀因为不堪做小3,结识美国人而私自逃走。他的婉蓉因为跟司机的奸情暴露,孩子也被烧死,精神崩溃而死。溥仪在众叛亲离后,最终入狱,接受新中国的审判,从九五之尊到阶下囚。他自杀未遂,只得在高墙内接收劳动改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的原音是中文还是英文
是英文。
《末代皇帝》是Acteurs Auteurs Associés制作发行的一部电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尊龙、陈冲等主演,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
溥仪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有英语版、国语版,这两种语言的使用对影片整体美学的表达没有任何影响。英语版不会觉得中国人说英语怪怪的,中文版也不会觉得演员口型与声音对不上而出戏。
《末代皇帝》展现出来的依然是一种西方化的外来者视点,是西方白人中心主义的视点,中国在贝托鲁奇的视点之下依然是一种被凝视的他者奇观化形象。
这其实也是意大利电影的特色。这是一部讲溥仪的电影,有分上、下两部。影片中溥仪被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末代皇帝的这个标签。
充分展示在历史碾压下人性的复杂形态,有扭曲,也有挣扎。历史在个人身上的压榨和侵蚀,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心理缩影,与其说它讲的是溥仪,不如说它讲的是那个时代及时代笼罩背景下的人。
在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也加入和还原了很多历史事件,更像是一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像复原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傅仪是怎么死的?
末代皇帝傅仪是因尿毒症病死的。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ze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
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去世。溥仪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在清西陵附近。
扩展资料:
从名义上来说,溥仪是入嗣同治皇帝但同时又兼祧光绪皇帝的,因而在隆裕太后死后,溥仪又多了四位母后,那就是同治皇帝的瑜妃、珣妃、瑨妃和光绪皇帝的瑾妃。
由于同治的几位妃子当时年事已高,紫禁城的常务之责便落在了端康太妃的身上,并主要由她来监护溥仪的成长。
端康太妃被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欺压了多年,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她也继承了前面这二位的专擅作风。
在溥仪十三四岁的时候,有几个太监为了讨溥仪的欢心而从宫外买了一套民国将领的大礼服,有带羽毛的帽子、亮闪闪的军刀,还有精致的皮带,像一般的少年一样,溥仪得意洋洋地穿戴了起来。
端康太妃看见后大为震怒,她严厉训斥道:大清皇帝穿民国的衣裳,还穿洋袜子,这像话吗。溥仪被训后,只得换下礼服,脱下洋袜子,重新穿起了麻里麻烦的龙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溥仪
求末代皇帝电影剧情简介,要按电影中年份分段的剧情简介
1、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继任皇帝,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仪鸾殿去世。
2、1912年,三岁登基当了宣统皇帝。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上台的“傀儡”。
3、1945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被日本关东军挟持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被空降的苏联红军逮捕。
4、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作为溥仪的外籍老师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里,他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后来跟随溥仪逃亡天津并一直照顾到1931年。
5、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6、1956年11月15日,md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溥仪等人是“大蒋介石”,对他们处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简单地处决。从这以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三年时光。
其间,他认真进行改造,或者在东北各地参观游览,或者专心写前半生的自传,或者在高墙内的医务室以及房前屋后参加轻微劳动。
7、1959年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战犯大会召开。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读给特赦人员的通知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1959年度赦字001号。溥仪特赦后,在妹妹家住了半个月以后,溥仪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间旅馆里。
8、1960年2月16日,溥仪拿着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绍信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报到。2月18日,溥仪正式上班。第一个月,溥仪只负责浇水和搞卫生;第二个月转到扦插繁殖温室。三个月以后,溥仪先后分配到观察温室和繁殖温室。
9、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ze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去世。
末代(255)奖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