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官吏制度 讀《道咸宦海見聞錄》,記錄清代非典型官吏病,總結怎樣深刻內涵
讀《道咸宦海見聞錄》,記錄清代非典型官吏病,總結怎樣深刻內涵 文 趙超然道光三十年,(1850)?,正在陝西途中行走的布政使張集馨接到了道光帝去世的消息。「驚悉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五中催裂。」由於張集馨

讀《道咸宦海見聞錄》,記錄清代非典型官吏病,總結怎樣深刻內涵
文|趙超然道光三十年,(1850)?,正在陝西途中行走的布政使張集馨接到了道光帝去世的消息。「驚悉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五中催裂。」由於張集馨是道光親自選拔的官員,二人多次見面詳談,因此張集馨對道光是充滿感情的。「餘一介書生,自通籍後,仰蒙特簡,恩施稠疊,追念二十餘年豢養身恩,不覺涕泗橫流,不能自己。長途枯坐輿中,形神幾喪。」在路上,張集馨發出了由衷的悲痛。
正是出於對道光的提拔感激,張集馨對官場作風相當不滿,甚至認為這正是清朝逐漸走向衰微的主要原因。因此他身後的日記《道咸宦海見聞錄》就是基於對清朝的責任感寫下的。
在日記中他多次記下了與道光互動的記錄,甚至道光勉勵他要接觸地方實務,不要作詞章之類的浮華文字:「汝試思之,詞章何補國家,但官翰林者,不得不為此耳。」最後叫他「汝在家總宜讀經世之書,文酒之會,為翰林積習,亦當檢點。」因此在道光的親自關心下,張集馨確實不走尋常路,將這一時期的官場潛規則都進行了深刻描述。
一、官場風氣每況愈下,享樂之風大肆蔓延。
鴉片戰爭之後,從上到下已經出現了消沉意志。許多封疆大吏開始沉湎享受。比如他記錄閩浙總督慶瑞「系公子出身,不肯究心公事,惟幕友之言是聽。」並且由於天天吃喝玩樂,與手下人天天廝混「太不檢點,較力唱曲,俗語村言,無所不說,不學無數,殊不自重。」陝甘總督樂斌「旗員出身」,「粗能識字,公事例案,閱之不甚了了。」
直隸總督桂良,「其胸中蘊蓄如草芥,其口中吐如市井」,仗著恭親王奕訢的岳父,賣官買官,無所顧忌。許多官員為了補缺不得不送禮,一名官員向張集馨訴苦說:「如卑職之候補苦員,亦敬送五百金,否則此官不能做矣。」甚至部選人員,「雖極苦缺,亦必饋送二三百金,方敢到任。」就是非常非常不怎樣的清水衙門也要送禮,否則都不敢去到任。
不光在職的總督風光,就是離職的總督排場都非常驚人,在回家路過地方時,「家屬輿馬僕從幾三千名,分住考院及各歇店安頓,酒席上下共用四百餘桌」,一住五天,「實用去一萬餘金。」
二、陋規橫行,無處不是各種潛規則。
什麼是陋規?就是「地方歷來之成例,而非自我創始者也。」因此是「國家律令無文,故曰陋規。」既不犯法,又不太見光的一種潛規則。
雍正耗羨歸公之前,已經默許了陋規的存在,此後在給官員推行「養廉銀」後就不允許陋規的存在了。乾隆之後,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陋規又如潮水般再次湧起。陋規的名目十分繁多
可以說
有多少個稅種
就有多少因之而產生的陋規名目。如地丁銀之外的火耗、平余,賦糧之外的漕規、斛面
鹽課之外的匣費、節規
關稅之外的盈餘存剩
其他如上司過境的站規,各衙門通行的門包
學政典試時的棚規
中央部院的部費,送給京官的別敬、炭敬、冰敬,上給老師的節禮等不一而足。
張集馨擔任過陝西糧道,對這些均有詳細描寫:外官對京中大僚,常有饋贈,節壽送禮以外,有別敬炭敬、冰敬、瓜敬等名稱,其實都是變相的賄賂,用以「通聲氣「、「保位」、「求升擢」、「以幸提攜」,京官外官各取所需,京官窮困,往往盼著外觀進京送「敬」望眼欲穿,因此彼此的這種關係自然可知。
三、在清代針對如何做官流傳一套「心法」。
在當時如何能夠成功在官場做個成功的不倒翁呢?當時的人還寫了一首《一剪梅》的詞進行諷刺,讀來頗為生動:「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在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縫,好也彌縫。歹也彌縫,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謚文忠,也謚文恭。」
這首詞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官場的醜態,反映了衙門中人的真實嘴臉,堪稱衙門精神的實錄。
勒保是嘉慶朝名臣。任四川總督時,有一次覲見
嘉慶帝與他拉起家常,問道:「你們做督撫的,僚屬中間哪一等人最討便宜?」勒保不假思索回答的十分乾脆:「能說話者最討便宜。」嘉慶帝對勒保的回答深表贊成,說:「是啊。工於應對,有才能的人更能表現他的長處;即使沒有才能的大,也因為口才好掩蓋自己的短處而展示長處,雖然事後覺察,但當前已被他矇混過去了。再者說來
政事不依賴上奏、彙報就不能暢達,有極好的事,往往會被不善詞令的說壞。這就是聖人所以設有言語一科啊。我每當遇到那些朴華無實的官員,一定要他們把話說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曾國藩對此也評價說:「自嘉道以來,官場有四大通病,京官的兩大通病是退縮、瑣碎。退縮就是互相推諉,不肯承擔責任,瑣碎就是不顧大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每個人都故作高深,所以養成了「不痛不癢,不黑不白」的風氣。
道光打算整治陋規,最終卻不得不宣告失敗。?
?道光帝即位之初,御史鄭一麟奏請清查陋規,這一次得到皇帝的重視。道光帝指出:各省地方陋規,相沿已久,都以俸廉不足辦公為借口,一年甚於一年,數額越來越大,甚至有的州縣將侵貪贓私,也作為陋規。因此他考慮編訂細則,將陋規固定化。為求慎重,道光帝還就此事召見軍機大臣英和,諮詢他的意見,英和也贊成對陋規進行整頓。道光隨即發諭旨令各省督撫發表意見,令道光帝始料不及的是,朝臣和封疆大吏幾乎都對陋規改革持否定態度。
諭旨剛下,就有湯金釗、陳官俊、汪廷珍等大臣先後上奏,表示此事不可行。隨後直隸總督方受疇、四川總督蔣攸鋸借進京覲見之機,當面向道光帝力陳不可。後來兩江總督孫玉庭直接表示反對,聲稱一旦將陋規納入合法徵收範圍,就是向百姓加征賦稅,而且以此作為官吏辦公費用,勢必涉及舟車行戶,有失政體。孫玉庭認為,清查陋規「目前紛擾已甚,奧情不協,國體有關「,兩江總督的這番話無疑於給即將實施的陋規改革畫上了句號。道光帝至此只好收回成命,承認自己執政經驗不足,英和因此被免去軍機大臣。
相關畫面
因此,在選拔張集馨時,道光就是看到他的廉潔,當得知外放後,道光告訴他:「汝乃朕特放,並無人保舉。」接下來對他說:「汝操守學問,朕早知之,而吏治如何,必須見諸政事,惟京官與外官不同。」因此告訴他到任好好乾,「慎無自暴自棄」。
由此張集馨帶著感激之心去上任,雖然只能獨好其身,卻最終只能將宦海的烏煙瘴氣記錄下來,表達對道光的一片赤誠。
很赞哦!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