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是哪一集 大戰190次,朱元璋為何不能徹底滅元?元朝:你追我就躲

火烧 2022-01-06 07:56:34 1079
大戰190次,朱元璋為何不能徹底滅元?元朝:你追我就躲 編者按:朱元璋生於元末亂世,一襲布衣卻建立了明王朝。在其經略下,元廷不得已遁入漠北求存,但明朝卻也受到殘元勢力的瘋狂反撲。在明朝建元以後,明元之

大戰190次,朱元璋為何不能徹底滅元?元朝:你追我就躲  



編者按:朱元璋生於元末亂世,一襲布衣卻建立了明王朝。在其經略下,元廷不得已遁入漠北求存,但明朝卻也受到殘元勢力的瘋狂反撲。在明朝建元以後,明元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朱元璋沒有徹底消滅北元勢力呢?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是哪一集 大戰190次,朱元璋為何不能徹底滅元?元朝:你追我就躲


洪武元年(1368)八月之時,明軍攻下元都,元朝君臣不得已北遁避禍。此時元朝尚未覆滅,直到洪武三年(1370)元主妥懽帖睦爾死於應昌之時,蒙元政權的統治才算真正終結。但明太祖朱元璋在將元廷趕回漠北之後,卻面臨着一個新的問題:蒙古的殘余勢力「 ”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也”(《明史紀事本末·卷10》),長期遣派大量騎兵騷擾明朝邊境,明朝時期的邊患程度遠遠強於宋代以及之前的朝代。在隆慶和議以前兩百年的時間里,明朝與蒙古之間的戰爭可謂大不隔年、小不逾月,規模較大的戰役總計190余次,而前代邊患嚴重之時尚未達到如此程度。



自洪武元年至洪武五年(1368—1372),明軍一直未放棄驅逐、剿滅元軍,直到蒙元遠遁漠北之後依然如此。但是漠北地區植被荒蕪,主要為沙漠與戈壁地帶,這必然導致行軍以及後勤供給等諸方面的困難。更何況明朝也面臨着宋朝時期的困難——軍隊中嚴重缺乏戰馬.如洪武二年之時,常遇春與徐達等奉命西征,途中元朝大軍反攻被平,「 ”上命遇春自鳳翔赴北平征迄北余寇……遇春、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自北平往取開平”(《明太祖實錄·卷43》),步兵之數為騎兵的八倍。至洪武末年,北平地區戰馬也不過二萬,全國「 ”可戰之馬僅得十萬”(《明太祖實錄·卷253》)。明朝在機動力上遠遜於北元,大軍追及漠北,便陷入浩瀚無垠的沙漠之中,難以對北元騎兵實行有效的打擊與圍剿。



正是因為明白北伐不易,朱元璋曾經嘗試招降元朝君臣,在攻破元都以後,甚至也曾許諾元廷「 ”果能審識天命,銜璧來降,待以殊禮,作賓吾家”(《明太祖實錄·卷35》)。但朱元璋並未得到他所冀望回應,反而等來了元廷的反攻,所幸明太祖在占領元都之後便於北部地區廣設衛所,並建立實行軍政合一具有「 ”便宜行事”權力的小型軍鎮,以防備元朝的軍事反攻。


▲徐達的影視形象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再度發詔勸降元主:「 ”朕發鐵騎四出塞外,精兵百萬聯陣二千余里直抵陰山之北,即君遁逃亦出僥幸,春和日暖沙漠草青漢兵出塞之時也,霜雪冬寒則歸而守險,君雖有百萬之眾何能為哉?”(《明太祖實錄·卷46》)至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第三次遣使於元朝希望招降元廷君臣,但除了反攻以外,元朝從未在外交上對朱元璋有任何回應,而朱元璋也不得已派遣李文忠率軍北伐,而元主也被迫繼續向漠北前行,元君妥懽帖睦爾更死於應昌。



在得知元順帝的死訊之後,朱元璋開始以懷柔政策招撫北部游牧部族,曰:「 ”朕既為天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爾等無或執迷以貽後悔,其邊塞韃靼百姓,因元喪亂征繇繁重供億勞苦,朕甚憫焉,詔書到日悉安所居,無自驚擾以廢耕。”(《明太祖實錄·卷53》)相較來說,或許深知百姓疾苦,此時的朱元璋無論對於蒙元還是其余部族,並沒有試圖采取壓迫的手段,然而依然劃出了「 ”君臣之道”。


▲元順帝


此時的元廷,也依然如元順帝之時對明廷的招降不予以回應,朱元璋再度興起北伐之心。至洪武五年,明軍遠征漠北,但卻在嶺北之役中遭遇敗北被迫撤兵。此後,朱元璋再度修書元幼主,但其態度已經相當緩和,意欲與元幼主取得溝通,保持軍事上的相對和平,「 ”朕今為君熟計,當限地朔漠、修德順天,效宋南渡之後,保守其方”(《明太祖實錄·卷41》)。盡管如此,明朝與元朝之間的仇恨是很難化解,元幼帝對明朝的態度也一如既往。



史記 司馬遷 史記全本 中國通史歷史故事讀物 青少年版 ¥99 購買


而洪武五年嶺北戰役失利之後,朱元璋對於遠征漠北心有余悸,故而明朝開始由戰略進攻向戰略防守傾斜。洪武六年(1373)從漠北返回以後,朱元璋便命徐達等前往北平、山西等地籌謀邊備,北平地區永平、薊州、密雲一線129處關隘以及雁門、太和嶺、武朔地區的73處關隘均有重兵把守,而紫荊關、蘆花嶺等地亦設千戶守衛。洪武九年(1376),又在燕山前後196處烽堠增兵守衛。在鎮戍制度上,建立大將鎮守制度,大將有自主行動、便宜行事的權力,建立軍政合一的軍鎮,均是為了應付前線復雜的突發情況。此後由大將鎮守制度演變而來的塞王守邊制度,更在北邊形成了九處軍事布防重地的格局,是為其後九邊總兵鎮守制度奠定。


▲燕王朱棣受命鎮守北平,而諸王統鎮守兵及護衛兵聯合備邊,皆受燕王節制


但大將鎮守制度並非是消極防御的產物,與之相反,明軍憑借着關隘險阻、邊地屯糧積極拓邊。在1368年—1387年,明廷先後命徐達、馮勝和藍玉為大將軍,繼續征討殘元勢力,除了北平、山西以外,陝西、甘肅以及遼東等邊地也納入明朝的掌控中,並且有效地將北元勢力控制在北部防線以外。在1388—1398年期間,朱元璋憑借着塞王守邊制度穩固過境防線,並且繼續派大軍出擊漠北。然而此時朱元璋也明白「 ”略荒裔之地,不如守邊”,故而在戰術安排上除了相對具有價值的地區外,朱元璋更傾向於「 ”守以持重,來則御之,去則勿追”(《明太祖實錄·卷78》)的防御策略,邊軍主動出擊所為的更多是爭取防御上的主動性。


▲朱允炆在即位後實行削藩,在很大程度上逼反了燕王朱棣


盡管此時明朝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是軍戶制度也使得軍戶成為了軍事農奴,塞王守邊更為「 ”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月照禿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