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官窑哥釉 宋官窑现在的市场拍卖价格成交率高吗?

火烧 2021-05-27 06:22:44 1043
宋官窑现在的市场拍卖价格成交率高吗? 两宋官窑概述: 「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 宋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
宋官窑哥釉 宋官窑现在的市场拍卖价格成交率高吗?

宋官窑现在的市场拍卖价格成交率高吗?  

两宋官窑概述: 「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 宋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 ”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 ”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 ”官窑「 ”。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 宋官窑葵瓣洗,高4.8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1.2厘米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 ”紫口铁足”的特征。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高9.2厘米,口边长15.3厘米,足边长13.0厘米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 ”修内司窑”和「 ”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 ”紫口铁足”之称。 南宋至元官窑海棠式花盆 至今杭州凤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等历史遗迹,现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遗址上建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宋官窑青釉圆洗,高6.4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9厘米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 ”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下署「 ”乾隆御题”。 宋官窑釉色/开片/紫口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宋官窑青釉弦纹瓶,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 此件官窑大瓶是官窑中的杰作,形体硕大,造型端庄古朴,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隐现出冰裂纹,在清代皇宫收藏中备受皇帝的赏识,成为御苑至宝。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 ”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釉面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釉色以粉青为主。釉面开片本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这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表面。或称「 ”开片”、「 ”龟裂”。 宋官窑青釉盏托,高5.7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6.7厘米 此盏托造型别致,釉面晶莹类玉,为清宫旧藏宋代官窑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盏托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始制于东晋,南北朝时已较流行,唐代随着江南地区饮茶风俗的盛行,产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盏腹加深,托变高,美观实用。宋代盏托式样繁多,南北瓷窑无不烧制,托口较前显著增高,颇具特色。 宋官窑珍贵之处: 南宋官窑历来弥足珍罕,乾隆帝曾赋诗叹慨,憾之存世甚微,还着人将其所作诗文刻于清宫典藏之官窑器底部,此器保留至今,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全诗如下: 官窑名始宋南渡,后苑制效政和故;成章提举惟御用,臣庶弗敢过而顾。 即今六百有余载,晨星一二犹或遇;鬻从市庙供人玩,谁诚当年法令固。 不啻斯矣堪慨叹,即是殷周相鉴处。 乾隆丁酉春御题。 宋官窑青釉蒜头瓶,高13.2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5.7厘米 高宗在诗中把后苑用瓷归入修内司窑瓷之列。修内司为南宋官署名,执掌宫殿修缮事宜,其于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按旧制开设窑场,专烧御品以供宫廷,史称修内司窑,位于现今老虎洞窑址。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挥兵南下,攻陷汴梁,宋室仓皇南渡,建新都于临安。南宋百废待兴,故承北宋御窑旧制,烧造「新」官以为用。南宋文人叶寘《坦斋笔衡》详录之本朝官窑创烧始末,或为最早之相关论述: 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宋官窑大瓶,高34.5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厘米 叶氏有关修内司官窑之论述,多为后世因袭,乾隆皇帝之御题,亦参其所言也未可知。邵成章乃宋高宗时内侍省掌事太监,主持修内司窑务,督造御瓷,专供宫廷。此外,「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澄彻,为世所珍」十六字乃赞官窑质美之经典,可晓其为仿北宋官汝而生,却仍秀逸绝世,甚得上心。除却修内司窑,叶氏所载郊坛下窑,亦于临安城内,所出与修内司窑相若,然质稍逊。近期考古资料证实,南宋临安城内确存官窑遗址二处,分别为皇城南侧之乌龟山,以及皇城北墙内之老虎洞(前文已述)。依其窑址分布及所产瓷片质量,可断前者当为郊坛下窑旧址,而后者侧属修内司。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