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韩信败绩 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为何先败后胜,韩信是不敌项羽还是诱敌深入?

火烧 2021-05-07 21:10:39 1058
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为何先败后胜,韩信是不敌项羽还是诱敌深入? 被后世尊为「 ”兵仙”的韩信和被后世尊为「 ”战神”的项羽,一生只正面对抗过一次,对抗的最终结果是「 ”兵仙”和刘邦、彭越、英布、刘贾、周
韩信败绩 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为何先败后胜,韩信是不敌项羽还是诱敌深入?

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为何先败后胜,韩信是不敌项羽还是诱敌深入?  

被后世尊为「 ”兵仙”的韩信和被后世尊为「 ”战神”的项羽,一生只正面对抗过一次,对抗的最终结果是「 ”兵仙”和刘邦、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人群殴了「 ”战神”,「 ”战神”仓皇跑路,最后被灌婴的骑兵追上,无路可逃之际自刭于乌江岸边。 虽然「 ”兵仙”最终战胜了「 ”战神”,但还是会有很多人认为,其实「 ”兵仙”是干不过「 ”战神”的,因为「 ”兵仙”刚跟「 ”战神”对抗时就表现出了失败,要不是队友的神助攻,「 ”兵仙”应当没法在最后时刻战胜「 ”战神”的。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这段记载中的「 ”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很有意思。 对于这段记载,看法很两极。 一种看法认为,「 ”兵仙”韩信最初托大了,想正面跟楚军对抗一下,没想到连日缺粮的楚兵依旧战斗力十足,楚兵在「 ”战神”的指挥下,仍旧以一当十,「 ”兵仙”没有办法,只好退却。 就在「 ”兵仙”退却的时候,包围圈两侧的汉高祖刘邦的嫡系的孔将军、费将军为了抢功,纵兵掩杀,楚军虽然刚刚经历了胜利,但因为饿得没劲,没法再跟孔将军、费将军的军队抗衡,所以楚兵表现得很不好。 「 ”兵仙”韩信不愧是兵仙,望见楚军不好表现之后,当机立断,全军再次出击,一举击溃了「 ”战神”的楚军。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 ”兵仙”之所以是兵仙,就在于「 ”兵仙”用兵的神出鬼没,面对「 ”战神”指挥下的战斗力异常彪悍的楚军,「 ”兵仙”依旧敢用计,依旧敢诱敌深入,从而使「 ”战神”的楚军进入圈套,最后被「 ”兵仙”彻底击败。 因为史料中没有明说「 ”兵仙”最初战败的原因,所以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意见,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根据「 ”兵仙”以往打仗的套路,每一场战争,「 ”兵仙”都在设计对手,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这一回,「 ”战神”也不过是被「 ”兵仙”算计了。 毕竟「 ”战神”的手段很单一,就是正面打,而「 ”兵仙”是玩脑袋的,「 ”兵仙”能把兵法吃透并根据兵法的原理设计出来背水一战这样经典的操作,「 ”战神”对于兵法只是略知大意,虽然也有发挥超常的破釜沉舟,但更多时候应当是本本主义的。 本本主义干不过活学活用,历来都是如此。 最明显的本本主义例子,便是陈余,陈余总是说「 ”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但却又引用兵法中的「 ”十则围之,倍则分之”,本本主义的陈余面对韩信的背水阵,不厚道地笑出声来,因为在本本主义的陈余看来,这是违反兵法中的「 ”右背上陵,前左水泽”。 结果又如何呢?本本主义表面上就要胜了,全军冲出去掩杀,但最终的结果竟然是落入活学活用的「 ”兵仙”的圈套中,「 ”兵仙”的失败是装的,是为了让本本主义上当的。 垓下之战应当也是一样的,「 ”战神”项羽对兵法,只是略知大意,也就是说,他对兵法的研究,还不如本本主义的陈余深入呢,所以必然是得被活学活用的「 ”兵仙”给搞了啊。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