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哪一天 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处暑后秋天真的来了吗
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处暑后秋天真的来了吗
“处”是终止的意思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代表什么
处暑的意思是:暑天到此处就结束了。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处”是躲避之意,二十四节气之一。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
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
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宋人仇远有诗云: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三候详解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始肃”指万物开始凋零,即“天高不见心”诗意;“禾乃登”指农作物成熟,即诗中说的“禾黍熟”。
诗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种颜色,《尸子·仁意》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一候鹰乃祭鸟
鹰是肉食性动物,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
大型的鹰科鸟类称之为“雕”。
鹰多数在白天活动,即使它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 ,也能把地面上地猎物看得一清二楚,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鹰,杀鸟。
不敢先尝,示报本也。”清人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礼记·月令》中也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
既祭之后不必尽食。”唐代鸿儒孔颖达亦云:“谓鹰欲食鸟之时,先杀鸟而不食,与人之祭食相似。
犹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处暑后,秋气肃杀,天高云淡,是能见度最好的季节,鹰便开始捕捉诸鸟,先陈列起来祭天,再食之。
就像农人耕种丰收,祭祀天地之神和祖先一样,敬畏神灵,感恩报本。
据传说鹰为义禽,不捕捉怀胎之禽,故谓之义。
二候天地始肃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处暑正是阴的开始,故曰天地始肃。
是指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

《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天地肃杀,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做到收敛而不骄淫。
《隋书·炀帝纪下》云:“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宣和遗事》前集曰:“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这都是指处暑之后天地之间充满了肃杀之气。
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古时候,人们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
灾害、 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
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
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
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
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
于是,“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所以古书上和历史剧中都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