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英宗皇后钱氏 明英宗妻钱皇后

火烧 2021-10-13 01:14:46 1049
明英宗妻钱皇后   明英宗是明王朝的第六任兼第八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一位“复辟”皇帝。他生于宣德二年(1427)冬天,登基为帝时年仅七岁(虚称九岁)。年号“正统”。 gt gt   随着时间
明英宗皇后钱氏 明英宗妻钱皇后

明英宗妻钱皇后  

  明英宗是明王朝的第六任兼第八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一位“复辟”皇帝。他生于宣德二年(1427)冬天,登基为帝时年仅七岁(虚称九岁)。年号“正统”。> >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皇帝很快就到了完成终身大事的时候。> >    皇帝娶一个怎样的妻子,关系到他本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于这一点,张太皇太后深有体会。张氏是明仁宗的妻子,当年朱高炽还在北平做燕王世 子时,其母徐氏就亲自为长子选择了出身虽低微才智人品却非常出众的张氏为妻。后来燕王成为明王朝皇帝,张氏也应运而为太子妃。由于朱高炽不擅骑射,两 个弟弟又窥伺太子位,时常离间朱高炽与成祖朱棣之间的父子关系。徐皇后去世以后,朱棣逐渐对长子不满,好几次都中了小儿子的计,削减太子的膳食待遇,打算 废太子。在这要紧的时刻,亏得张氏谨慎行事从中周旋,又一向得徐皇后欢心,更调教出了一个好儿子,朱棣总算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然而张氏的丈夫仁宗朱高炽 即位仅十个月就遽然辞世,张氏的儿子宣宗不但少年即位,而且也只十年光景就离开了人世,张氏的孙子英宗朱祁镇更是孩提即位。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时刻, 整个大明帝国的军政大事,幸亏有张氏的操持裁决,才得以顺利进行。这一切都证明,一个好皇后对皇帝、对皇朝有多么重要。> >   忆及前事,张氏为自己的孙儿选择妻子就更加小心了。更何况,她的这个宝贝孙儿还是个多情种子。> >    据《野获编》记载,曾经有一位姓周的云南左布政使,丧妻不久就欢欢喜喜地再当新郎。此事被巡抚侍郎郑辰以品行不端上报,英宗遂判这位布政使杖责并革 职闲居。正统五年(1440)天下大赦,周布政得到了重新起用的机会,便向时年十三岁的英宗上了一道奏章,为自己叫屈:“律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只有子女为 父母守丧和妻子为丈夫守丧,守丧三年期间若违规嫁娶杖责一百的规矩。世上哪有要丈夫为妻子守丧三年,娶续弦挨板子的道理?请皇上召大臣廷议此事,昭告天 下。”周布政原以为自己能出一口恶气,万万没想到小皇帝看了奏章却越发大怒,认为他死不悔改无情无义,直接逐回原籍不再录用。> >   正统六年,陕西参议载弁任职期满,不幸遭遇妻丧女亡的变故,不等继任人来接班,他就护送着妻女棺柩返归故里去了。都御史曹翼指责载弁不尽忠职守,英宗听了缘故后却说:“他这是人间至情,令人怜悯,不要追究了。”> >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在英宗十三四岁年纪的时候。由此可见,英宗对家庭伦常、彼此情意极其重视。他天性中有缠绵多情、优柔寡断的一面:这少年虽然身为天子,却更像个天生的情种,即使对自己的臣属,也极富人性真情。> >   正统七年(1442)春,经过重重筛选,来自海州(今辽宁海宁)的少女钱氏被张太皇太后选中,成为英宗的准皇后。钱氏这年十六岁,比英宗略大一岁。> >    钱氏的册后仪式,也是明王朝有史以来皇帝的第一次初婚仪式。而在此之前的皇帝们早在即帝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终身大事,册后只不过是登基以后过过场面而 已。因此,在张太皇太后的操持下,钱氏立后的过程极为隆重。这也是张氏此生为朱明皇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因为大婚典礼五个月后她就去世了。> >    正统七年五月初三,英国公张辅为正使,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为副使,持节至钱府行纳采问名之礼;五月初七,成国公朱勇为正使,少保礼部尚书 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吏部尚书郭剌为副使,持节再至钱府行纳吉纳徽告期礼;五月十九日,英国公张辅为正使,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户部尚书王 佐为副使,率领仪仗大乐和放置着皇后册宝的龙亭以及文武百官,再至钱府行发册奉迎礼。> >   在文武百官和内外命妇的叩头如仪中,十六岁的钱氏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着真红大袖衣红罗长裙红褙子红霞帔,在一片喧天鼓乐中被迎入紫禁城,成为少年皇帝的皇后。> >   从此,十五岁的皇帝有了妻子,他不再是独自一人站在世间至尊的殿宇上迎接万众的仰视。而中国古代宫廷一段缠绵凄凉的爱情也就此以这般金碧辉煌的方式揭开了序幕。> >    钱皇后出身寒微。当然,官场中的寒微看在平民百姓眼中还是很不一般的。她的曾祖父钱整,是成祖朱棣做燕王时的老部下,任燕山护卫副千户,一直对成祖忠心 耿耿。祖父钱通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父亲钱贵继承了祖传的武职,多次随明成祖、明宣宗北征,凭借战功升至都指挥佥事。直到女儿被选为皇后,钱贵才被提拔为 中府都督同知。> >   成婚以后,尽管姻缘的缔结是出于祖母张太皇太后之命,英宗仍然对自己的皇后既敬且爱。和普通人一样,夫妻间感情好了,做丈夫的也就把丈人和小舅子的前途念念在心。英宗很快就觉得妻子的家族官爵太过低微,打算晋封老丈人为侯爵。> >    对于丈夫的良苦用心,钱皇后深为感激,然而她并不愿意家族因为自己而无功受禄,损害丈夫的“明君”声誉,因此英宗的打算刚一提出,她就谢绝了。英宗原以 为钱皇后的谦逊只是一种姿态,所以他也就再三地提出晋升丈人的建议。出乎他意料的是,钱皇后的态度完全不是客套,无论自己怎样提议,她都是推辞。明白妻子 的心意后,英宗对钱皇后在男女之情外更加了一层敬重。> >   对于帝王家庭来说,娶后纳妃最大的目的就是多生子嗣。钱皇后对此也非常了解,她 因此从不阻挠英宗亲近后宫妃嫔宫娥。于是宫人们一直喜讯不断。在这些女子中,一个来自北京昌平的民家女子周氏最为突出,正统十年(1445)她先为十八岁 的英宗生下一个女儿重庆公主,正统十二年(1447)又为二十岁的英宗生下了庶长子朱见浚(后改名朱见深)。除周氏之外,还有万氏、王氏等宫妃,陆续在一 两年间为英宗生下了三个儿子。> >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这么多的女人都生下了龙子凤女,唯有六宫之主的钱皇后在生育方面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立后六七年间她虽然得宠,却一直未能为丈夫孕育儿女。不过英宗和自己的父亲宣宗不同,他对皇后终能生育嫡子一事抱着极大的希望,期待能够将自己的皇位传给 发妻之子。英宗本人虽是个出生不满百日就得封太子的庶长子,但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在英宗的儿子身上。庶长子朱见浚已经两岁,英宗仍然没有将他册封为太 子,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钱皇后怀胎的消息。> >   然而中宫怀孕的喜讯还未等到,意外就发生了。> >   正统十四年七月,由于太监王振仗势欺人,给了西北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出兵叛乱的借口,明王朝边境再次吃紧。当前方正交战激烈的时候,毫无军政常识的惹祸精王振再次异想天开,怂恿英宗“御驾亲征”。> >    英宗自幼就由王振照料,对王振很有感情,非常信任,甚至于在王振触怒张太皇太后时不惜为他下跪求情。如今没有了张太皇太后的约束,尤其是辅佐英宗的“三 杨”老相(知人善任的江西泰和人杨士奇,在朝臣中极有名望的湖北石首人杨溥,性情果断有谋略的福建建瓯人杨荣。三人各有所长,精诚合作,将明王朝推向仁宣 之治的顶峰,以一个整体合称为明王朝贤相之首。杨士奇逝于1444年,杨溥逝于1446年,杨荣逝于1440年)也都陆续辞世后,朝中再没人有足够的力量 阻挡得了王振,更没法劝止“御驾亲征”的荒唐主张。> >   这时的英宗太年轻了,他对王振的轻信很快就招致了恶果。在“御驾亲征”的一路上, 王振利用英宗的信任,对他封锁了所有不利的消息,自己假借皇帝的名义胡乱指挥,朝令夕改,刚愎自用。最后竟为了要保护装载自己私家财宝的车辆,强行将英宗 以及随驾官员将士安排在一无城防二无水源的荒郊山冈过夜,硬是做了瓦剌军的嘴边肉,轻易地被对手重重包围。由于缺水,士兵战斗力极低,一片混乱后,几百名 文官武将丧命荒郊,英宗也成了瓦剌军的俘虏,酿成了举世震惊的“土木之变”。> >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京城。皇帝既成了人质,也就再说不得天朝上国的话了。大约因为也先举兵反叛的借口是赏赐不公,朝臣决定先尝试以财帛赎回皇帝。得知这个决定,钱皇后立即将自己的所有私财都献了出来,只希望也先能看在财宝的分上放回丈夫。> >   然而大批的珠宝撑大了也先的胃口,他越发觉得手里的英宗是“奇货”可居,原本就满腹雄心壮志要统一蒙古诸部的也先认为,可以借英宗逼迫明王朝作出更多更大的退让,甚至可以借此要挟进一步攻取明王朝的疆土乃至政权。> >   为了断绝也先的企图,摆脱“国无长君”的窘迫局面,在等大臣的一力支持下,九月六日,监国亲王登基,是为明景帝。> >    对于也先违约、英宗不能返回的事实,钱皇后已如五雷轰顶,又得到了哥哥钱钦和弟弟钱钟也丧生在“土木之变”中的确切消息,她已经是无依无靠。等到朱祁钰 登基成为事实之后,钱皇后自感对于丈夫的处境已经无能为力,陷于绝境的她只能日夜啼哭。在渺茫中,她终于想到了自己还能多少为丈夫做一件事。> >   从此,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冷清的宫宇中总会隐约响起一个女人哀泣求告磕头求天的声音。那是二十三岁的钱皇后,绝望中的她采用了民间女子最无助的办法,祈望上天能够垂怜自己的诚意,放丈夫一条生路。钱皇后就这样每天每夜地祈求,再困再倦也只是就地稍卧,不肯上床休息。> >   过度的劳累、粗陋的饮食、冰冷的地面、冬天的严寒长期侵袭钱皇后的身体,她的一条腿受了重伤,再也无法治好,损坏了。而昼夜不停的悲泣也很快哭瞎了她的一只眼睛。对于自己的残疾,钱皇后毫不介意,也拒绝治疗,她心甘情愿地认为这是接回丈夫,上天要她付出的代价。> >   终于,在于谦等干臣的得当指挥下,瓦剌被迫归还了英宗。> >    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三,二十二岁的明英宗由漠北返回了北京城。迎接他的是一个“太上皇”的虚名。明景帝权位已固,将哥哥看成是自己的重大隐患, 虽然在于谦的强烈主张下接回了英宗,却坚决拒绝了礼部建议所有人(包括景帝本人)在返京典礼上向英宗行君臣之礼的要求,并且在第一时间就把英宗幽禁进了冷 清的南宫。> >   好不容易才摆脱敌手的英宗没料到,自己的王朝自己的兄弟竟以这样的方式迎接自己,他更没有料到在南宫中等待自己的,也不再 是思念中那个风姿绰约明眸善睐的妻子,而是一个病体支离的残疾女人。在最初的惊愕过去之后,朱祁镇很快就知道了妻子致残的原因。虽然史书从没有提到过那一 刻朱祁镇都有些怎么样的反应,但我们仍然能够猜想得到。英宗刚刚在事业和亲情两方面都备受打击,却猛然间感受到了妻子将自己视若性命般的情意,两相对照 下,实在是百感交集,不但不嫌弃妻子的残疾,反而真正明白何所谓结发情深,将妻子视若珍宝。> >   从这天起,英宗夫妻在南宫中相依为命,过起了心惊胆战的“太上”生涯。> >    公正地说,景帝在做监国时并没有取代哥哥的想法,在被推举为帝后他无论才干还是勤政纳谏,也都比英宗要强得多,在他的手上,明王朝保持了向上的发展势 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帝的心思迅速发生根本变化。为了巩固权位,也为了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他对哥哥再没有多少骨肉之情。> >   对 于朝中大臣来说,英宗虽然在少年无知的时候,对军国大事曾经作出错误的决策,但他毕竟曾经是一朝天子,何况他做皇帝时对待臣属也往往有一份真切的关怀,因 此大臣们多数都对英宗很有感情。在这样的情形下,景帝虽然不至于对英宗暗下杀手,提防忌惮之心却是越来越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景泰帝的所作所为也使大臣 们都寒了心。> >   景泰元年十一月十一日,是英宗二十三岁生日。礼部尚书胡□上表,请景帝允许群臣前往延安门向“上皇”朝贺,景帝不允;景 泰二年元旦,文武百官再次上书,请求在向景帝贺新年之后,让大众再去向“上皇”行礼,景帝仍然不允。开了这个头,往后就做定了例子,每一年“上皇”英宗的 生日和新年朝贺,都被他断然拒绝。> >   皇位渐渐稳固之后,景帝又有了新的想头废英宗之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   然而别说满朝文臣大臣,就连景帝自己的母亲和皇后都无法接受这个想法。> >   但是这难不倒景帝。景帝的亲信太监(又是太监)王诚、舒良献上计策,赐给几位重臣金钱,先把他们的嘴糊上,再等待合适的机会。> >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   广西土官黄□心狠手辣,将亲弟弟一家灭门。事发之后,自知罪重的黄□决定铤而走险,向景帝上了一道改立太子的奏章。章帝得书大喜,不但饶恕了这个残杀手足的刽子手,还将他高升几级。(焉知景帝自己是不是也有拿英宗下刀子的想头?)> >    景帝随后将黄□的表章拿出来当众廷议。众臣瞠目,都不敢发言,只有少数几个胆气壮的提出此事不宜。然而,在景帝亲信太监兴安的训斥之下,这微弱的声音很 快就消弭于无形,包括于谦在内的群臣,都不得不在赞成改立太子的表章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也就此奠定了他们不得善终的结局。> >   景泰三年(1452)夏天,景帝如愿以偿地颁布诏书,废侄儿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同时,废反对易储的汪皇后,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只做了一年太子就夭折了,其母杭氏也随之去世。> >   朱见济死后,朝臣们再次建议景帝复立侄儿为太子。景帝此时原形毕露,将所有上书的大臣一一贬官、杖责,其中御史钟同更被活活打死。> >   景帝大发作一通之后,转而开始疑心幽闭南宫中的哥哥英宗。他不允许英宗走出南宫一步。为了避免英宗与外界通消息,景帝甚至在夏天最炎热的时候砍光了南宫中遮阴的树木。> >   景帝如此态度,势利眼儿的太监宫人就更变本加厉了。被幽禁的英宗不但没有得到与“太上皇”头衔相符的生活待遇政治地位,到后来就连日常衣食都变得难以维持了。英宗困在南宫中愁闷焦躁,度日如年。> >   丈夫的处境都看在钱皇后眼里。她一面百般宽慰迁就丈夫,一面支撑着病体带领南宫中的嫔妃宫娥赶制绣品,以此换些食用。> >   在互相依靠彼此慰藉中,七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 >   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患病并迅速加重。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使英宗的人生再一次发生根本大逆转。三十岁的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月十七日凌晨时分,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都督张□、太监曹吉祥等人冲入南宫,拥英宗复辟。> >   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因为拥立有功,一时间英宗对他们言听计从。而这两个心胸狭窄的家伙,头一件大事就是尽情干揽军政大权,并且公报私怨。很不幸的,于谦等人正在他们的私仇名单之上。> >    说起来,石亨确实曾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功劳,但是他能够尽展才干,功成名就,当初还是靠了于谦的举荐,然而这人是头不折不扣的白眼狼,到此时却非要将于 谦置之死地不可。由于实在找不到什么真凭实据,他们便给于谦扣上了一个“意欲”谋逆的罪名,说他想要迎立襄王世子为太子,并据此判定凌迟重刑。> >    英宗对于谦保家卫国、迫使也先释放自己的功劳心中是非常感激的,更何况当初景帝压根儿就不想迎归英宗,还是多亏于谦的主张他才能够归国,不至于客死异 乡。因此他辩道:“于谦实有功,不应加刑。”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听说这个消息,也悲悼数日之久。然而英宗本来就没有什么主见,初初复位又百事仰赖石亨等人, 最终还是签下了这道行刑书。万幸的是,英宗和孙太后总算坚持不肯将于谦灭族,仅判流放。> >   于谦之死,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桩奇冤。成化元年(1465),英宗之子宪宗朱见深终于为于谦平反冤案,恢复了他的官爵名誉,谥“肃愍”,赠太保。万历年间又改谥“忠肃”。> >   于谦是钱塘人,据说曾有一个异僧在他七岁时预言,他将成为“救时宰相”。可叹的是他虽然救了天下却没能救自己。于谦死后,他的女婿将他的遗骸迁返故乡,安葬在西湖边的青山上。于谦墓和墓遥相呼应。后人因此感叹:“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    逼着英宗杀死于谦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又兴风作浪,将自己忌惮的官员都打下狱中,其中被杀的不在少数。后来他们又为了争夺权力发生内讧,英宗终于忍无可 忍,不久又找到了襄王当年让帝位、请求尊崇“上皇”的表章,明白了叔父朱瞻□为人忠顺,越发懊悔错杀于谦。终于在复辟后的第四年将石亨斩首(徐有贞则早两 年就被石亨给丢出去流放了),曹吉祥一家也于天顺五年被诛。> >   朝堂上如此折腾,皇宫内的家事也并不省心。> >   英宗既已重登大宝,当然也就要再次册立皇后。他毫不犹豫地想到了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钱氏。但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忽然发生。> >   由于钱皇后不但已是严重的残疾,而且病损也完全摧毁了她的生育能力,庶长子朱见深的生母周氏在儿子复立为太子,自己也进位贵妃之后,想到婆婆孙太后母凭子贵正位中宫的往事,不禁心驰神往,希望借此机会自己也能更进一步,尝尝当皇后娘娘的尊贵滋味。> >   很快,就有一个叫蒋冕(嘉靖年间的宰相蒋冕不幸与之同名)的太监出场了。他向孙太后进言道:“钱皇后既无子又残废,不合适当皇后,应该让周贵妃升为皇后,才不失大明王朝的面子。”孙太后听了也觉得甚有道理。> >   英宗听说此讯,顿时大怒,将蒋冕贬斥,后妃之位仍如原样。周贵妃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生儿育女又年轻漂亮,皇帝为什么偏偏就要对丑陋又不育的残疾皇后一往情深。只是决定权不在自己手里,无可奈何的周贵妃实在忍不下满腹怨气。> >   不久后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的主角是都督同知马良。> >    马良并非寻常臣子,他与英宗年龄相仿,虽是男儿,少年时却生得非常美貌,与英宗还曾经有过一段非比寻常的关系,时人将他看成是汉朝韩嫣、张放一类的人 物。英宗复辟以后,马良仍然是皇帝亲信宠臣。他的妻子去世,英宗还给他放了个长假回家理丧。谁知马良利欲心重,还在理丧期间就另攀高门,求娶阳武侯的妹 妹,丧事刚一了结,就鼓乐喧天地完婚。英宗闻讯大怒,说:“这奴才竟对妻子如此薄情!”从此再也不召见马良了。> >   此事终于使皇宫内外的人再一次明白英宗对夫妻之情的重视程度,周贵妃不得不偃旗息鼓。> >   在丈夫的庇护下,钱氏重新开始了她与世无争的皇后生涯。> >    钱皇后的父亲早在女儿第一次做皇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一双儿子不幸在“土木之变”中殉难。钱皇后的大哥钱钦死时只有女儿,总算弟弟钱钟之妻怀有身孕,遗 腹生下一个儿子钱雄。对于老丈人的这根独苗苗,英宗格外小心栽培,钱雄在姑父的呵护下迅速晋升,尚未成年就当上了都督同知,升迁到了祖父的官职地位。只是 一说起追封钱氏兄弟爵位,让钱雄成为真正的“贵戚”,钱皇后仍然再三推辞。英宗一来是拗不过妻子,二来大约也觉得自己还年轻,钱雄也大有立下功勋再封侯的 机会,因此也就不再坚持。> >   然而英宗没有料到,自己虽然仍年轻,上天给予自己的日子却不多了。> >   英宗是个多情种子, 作为帝王,他有很多后妃,除了始终相濡如沫的钱皇后、太子生母周贵妃,有数可查的还有至少十八名妃嫔。其中有一位刘惠妃,是他除钱皇后以外用情最深的女 人。刘惠妃的身世不详,只知道她和钱皇后一样,虽然得到了皇帝的爱情,却始终没能生育儿女,而且很年轻就去世了,她活着的时候封号是敬妃,追封惠妃,谥号 贞顺懿恭。刘氏虽然仅仅追封了个惠妃,葬礼的规格却比贵妃还高,英宗亲自料理了她的丧事祭礼,并为她废朝五日。> >   优柔多情实在不是什么 好事。天顺七年(1463)十二月,刚刚料理完刘惠妃的后事,年仅三十六岁的明英宗就病倒了,病情很快加重,到正月初六的时候已经无法上朝理政,只能让皇 太子朱见深于文华殿代理国事。十六日,英宗明白自己的人生将要走到尽头,他召来了内阁重臣和近侍太监,当众口授了遗诏。除了嘱咐太子在守丧百日后尽快完 婚,就是叮嘱钱皇后他日寿终要与自己合葬,如今则一定要把刘惠妃迁到自己身边。> >   这时的英宗虽然已是油尽灯枯,心里却很明白。他对于自己的王朝没有什么不放心的:皇太子已经成人,自己也给他选定了足以承担母仪之责的皇后,还留下了得力忠诚的辅臣班子。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妻子钱皇后的处境。> >    英宗对于当年太监建议废后之事记忆犹新,他也非常清楚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只是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永远将妻子保护在自己的身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 会死在了前头。他非常担心周贵妃将要报当年之仇,借儿子的势欺凌钱皇后,甚至于废除她的皇后名位,更甚至于逼钱皇后殉葬。> >   于是,在口授遗诏叮咛之后,英宗还特别面嘱自己的继承人皇太子:“皇后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 >   这样说了之后,英宗仍然觉得不放心,怕儿子终会屈服于生母的意志。于是他又紧拉着大学士、顾命大臣李贤的手,反复叮咛:“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李贤流着眼泪退出英宗的寝宫,将这句话添在了遗诏册上。> >    英宗的一生卓有政绩,但是也因为少年无知酿成了险些倾覆国家基础的大难。他留下了“罢宫妃殉葬”的遗言,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这与他极力保障钱皇后有关,却 无法抹杀这确是一桩德政的事实。在英宗之前,即使是威德的成祖朱棣、仁善的仁宗朱高炽、英睿的宣宗朱瞻基,都没有作出过这个决定,都未能想到要更改这桩自 私的陋习。因此,这个决定被称为“千古帝王盛节”,也堪称是英宗一生中最为亮眼的光芒。> >   明王朝的宫妃殉葬制度,一般认为是始于明太祖,据《大明会典》记载,朱元璋死时遗命所有妃嫔及侍寝宫人尽数自缢殉葬,殉死者共计38人(或说超过40人)。事实上早在朱元璋留下这条遗诏之前,朱明皇室就已经开始了妻妾殉葬之风。> >   开为夫殉葬之风的皇族贵妇,是朱元璋的第二子秦愍王朱□的嫡妻王氏与次妃邓氏。当朱□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去世之后,这两个女子一起殉葬了。> >    不过细考王氏邓氏的背景,不难发现她们的殉葬真相不可告人,即:九成九是出自被迫。王氏是元王朝的死忠扩廓贴木儿王保保的妹妹,养爷爷是元王朝的梁王阿 鲁台。当两个哥哥为元王朝而与新兴的明王朝兵戎相见干戈不止的时候,年纪幼小的王氏还留在爷爷的封地汴梁(开封)。随着节节胜利的明军攻占汴梁,王氏也就 成了明王朝的战利品。为了招降王保保,朱元璋这才选定王氏做秦王妃。然而王保保并不吃这一套,拒不投降。后来王保保死了,朱元璋彻底断了招降的念头,也就 不把王氏当回事了,另为朱□选立了一个次妃郭氏,即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邓愈的女儿。然而邓氏的娘家也未能善保始终,邓氏的大哥邓镇娶了另一位开国功勋李善 长的外孙女为妻,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定为大逆罪诛杀,邓镇也被牵连其中丢了性命。朱元璋对朱□这个儿子也日益不满,朱□死后得了父亲一个带贬义的 “愍”为谥号不算,朱元璋就连颁谥诏书都没忘了训斥死儿子“不良于德”。娘家夫家一至若此,王氏邓氏这两个女人除了死,也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    自朱元璋开宫妃殉葬之制、建文帝又追封殉死妃嫔及其家族以后,软硬兼施的节烈之风也就在朱明皇家愈演愈烈,并逐渐波及勋戚大臣之家,随即在民间形成风 尚。根据记载,明成祖朱棣殉葬妃嫔十六人,侍寝宫人逾三十人;明仁宗殉葬皇妃有记载追谥者五人,包括生育了三个皇子的郭贵妃;明宣宗殉葬皇妃十人,宫人十 余人;景帝死后不但有妃唐氏等数人殉葬,就连他的废后汪氏,若非英宗在大学士李贤劝阻下改变主意,都差点儿抛下两个女儿被殉葬了。> >   除了皇帝的妃嫔宫娥从殉,亲王郡王的妻妾殉葬者也众多。> >   从各种记载来看,殉葬的皇族女子中或者也不乏自愿者,如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栋嫡妻郭氏。她与朱栋感情很好,前后生育了四个女儿。由于没有儿子,朱栋死后封国被除。郭氏大约是思夫心切,又自责未能为丈夫生下继承人,便在朱栋去世一个多月的时候自杀了。> >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殉葬的女人都是极其不甘愿的。成祖朱棣宫妃韩氏是高丽人,在朱棣死后曾经多次哀求能回归故里侍奉父母,都被成祖之子仁宗断然拒绝,最 终不得不自杀殉葬。没有儿子的王妃嫡妻虽然也殉葬,多数也是迫于皇家惯例;至于大臣之家的殉葬事例就更是瞒不了明眼人。曾有好事者统计过殉葬的勋戚之家女 子名录,总结出尽是姬妾从殉,感愤之下讥讽道:“烈妇俱妾媵,岂妾独厚,而妻独薄耶?意者有吕后、夫人之妒,而出于不得已也。”> >   有时陋习成为惯例之后,是非常可怕的,明英宗十三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足以成为证明。> >    当时是正统四年(1439)六月,周宪王朱有炖重病,当自知将要不起的时候,这位博学的亲王明白自己的死日也是妻妾们的死期,自己没有儿子,自己的女人 们没有依靠,无论是嫡妻还是姬妾,不会有任何一个逃得过劫难。不愿妻妾死于非命的朱有炖遂上书英宗,希望“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 年少有父母者遣归。”英宗答应了叔祖父的请求,派人将批复迅速送往开封。> >   然而再快的马也没能赶上死亡的脚步。病床上的朱有炖终于没能 撑到旨意到达的那一天。宣诏者走后第十天,周王府报丧的人就已经到了北京城。报丧人同时带来的,还有朱有炖妻妾七人“从殉”的消息为了遵循“惯例”博 取虚名,经办丧事的周宪王之弟置哥哥临终的嘱托于不顾,终于冷酷地逼死了七位嫂嫂。> >   为了皇家的脸面,英宗给朱有炖的嫡妻巩氏上谥号“贞烈”,给姬妾施氏、欧氏、韩氏、陈氏、张氏、李氏都上谥号“贞顺”,给予一品礼的厚葬。然而对于殉葬的真相,他却从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这件事,也被后人视为英宗止殉葬事的前因。> >   在留下“止殉葬”这道令世人感恩不已的诏令的第二天,三十六岁(虚岁三十八)的英宗离开了人世。> >   英宗刚死,他临终前为妻子所担忧的事情就真的一件件地发生了。> >   皇太子朱见深即位为帝,是为宪宗。宪宗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尊礼皇太后。按照常理,被尊的皇太后首先应该是新帝的嫡母,然后才是生母。正当朝臣们为如何上徽号议论之际,杠子横插而下。> >   宪宗的生母周贵妃摆出皇帝老娘的身份,派亲信太监夏时到会议现场宣布懿旨:“钱皇后病废之人,不足称太后,应该独尊贵妃为皇太后。钱皇后无子,哪有做太后的资格?早该循宣宗朝胡皇后的先例被废掉了。”> >    此话一出,群臣顿时炸开了锅。顾命大臣李贤得英宗亲口嘱托,又深知钱皇后的贤德,坚决反对周贵妃的主张:“先帝遗诏已定,怎能随意更改!”大学士彭时也 立即表态支持李贤:“列祖列宗与天地神灵在上,皇上既以孝治人,岂有尊生母不尊嫡母。”两个首辅开了头,群臣也纷纷附和。夏时和他背后的周贵妃终于敌不过 众怒,败下阵来。> >   周贵妃原本想向儿子宪宗搬救兵,但在这个关系嫡庶之分的问题上,宪宗比浸透了老陈醋的娘要清醒得多,他反倒劝说母亲接受两宫并尊的事实。> >    对于周贵妃的仗势欺人,辅臣们都十分不满;想到钱皇后在为丈夫去世日夜悲伤不问世事,周贵妃却居然还分得出精神为自己争权谋势,群臣就更是一肚皮的气。 于是在给两宫太后上徽号的时候,彭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两宫都称皇太后难以区别,因此该给钱皇后格外加上尊称以便区分。对于这项意见,宪宗立即表示支持,他 的亲信太监覃包还特地向李贤耳语道:“其实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只是迫于贵妃娘娘,不敢主动提出罢了。”> >   天顺元年三月,即英宗去世两个月后,钱皇后被尊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被尊为“皇太后”。周贵妃对此也只能干生闷气。> >   经此一役,辅臣们都知道周太后不是个好相与的,预料到她终有一日会与英宗“与钱皇后合葬”的遗诏重起事端。于是,在为英宗兴建陵墓的时候,李贤和彭时就预先提出,要在地宫中同时营建几间墓室。> >   对于这个建议的内中玄机,宪宗和朝臣们都非常清楚。周太后也非常清楚。她绝不甘心死了还要在老公面前当钱太后的陪衬,哭哭啼啼地坚决反对。宪宗和朝臣们也不敢逼急了她,这事终于不了了之。> >   周太后虽然在太后尊号及待遇的事情上吃了个瘪,却并不肯就此收手。尽管钱太后从不与她争夺主宰后宫的权力,周太后也并不买账。> >    成化元年(1465)七月二十一,遵照英宗的遗嘱,宪宗与吴氏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然而这位少年皇帝并不爱自己年轻漂亮的皇后,偏偏爱一个比自己大了足足 十九岁的宫女万氏。万氏诡计多端又泼悍无比,吴皇后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在万氏的谗毁下,宪宗对吴氏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好感更是荡然无存,成婚仅仅一个月就决 定废后。> >   对于儿子废后的要求,钱太后觉得毫无道理,表示反对。这时候周太后的意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周氏在此时的表现也很值得回味据记载,周太后本来也觉得吴氏没有过错,是个合格的皇后。然而由于钱太后表态支持吴氏,周太后便立即改变主意,坚决要和钱太后唱对台戏。> >   在心怀鬼胎的周太后和死心眼儿的宪宗母子俩一唱一和下,难撑大局的钱太后终于没能保住丈夫为儿子选中的吴皇后。可怜的吴氏仅做了一个月零一天有名无实的皇后,才十五岁年纪就被废居冷宫了。> >    由于在废吴后一事上,钱太后没有支持宪宗,宪宗对嫡母也逐渐心生芥蒂。成化三年(1467),宪宗晋封生母周太后的哥哥周寿为“庆云伯”,追赠周太后的 父亲周能为“庆云侯”。对于嫡母家族的晋封,他却连提都没有提起(直到宪宗之子孝宗即位以后,钱太后的侄孙钱承宗才被封为“安昌伯”)。> >   钱太后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了。她并不在意娘家的爵位,真正令她难以面对的,是儿子那张酷似父亲的脸上冷漠客套的表情。> >   成化四年(1468)六月,思夫成疾又抑郁寡欢的钱太后离开了人世,终于从苦闷的生活中解脱了。> >   按照英宗的遗嘱,钱太后应该是能够与他合葬同一陵墓的女人。然而钱太后刚死,周太后就坚决反对合葬之说,要求儿子为钱太后另择墓地。而这,又恰恰证明了李贤和彭时在当初营建英宗陵墓时的先见之明。> >   此时的宪宗,已经十分倾向母亲了,他和周太后一起想好了种种理由,才派夏时和怀恩召来一众辅臣,宣布要商议钱太后的丧葬事宜。> >   对于皇帝的鬼把戏,彭时立刻就识穿了。他不等宪宗开口就先声夺人:“钱太后与先帝合葬裕陵,神主□入太庙,这是先帝的遗愿,早就定了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议的?”宪宗见不是话头,只得匆匆中断会议。> >   第二天,苦思了一夜对策的宪宗再次传召众臣重议此事,彭时不容皇帝分说,又把自己前一天的话复述了一遍。> >   宪宗被宰相一顶接一顶免费奉送的孝义大帽子砸得七窍生烟,想了一夜的借口也被砸完了,他只得干脆把后宫中的老底径自兜了出来:“你说的这些,难道朕会不知道吗?我只是担心钱太后一旦入葬,就会使朕的母后失去与先帝合葬的机会!”> >    彭时见皇帝亮了底牌,反倒安心了:“皇上对两宫太后都非常孝顺,早已是闻名天下的‘圣德’之举。而要成全孝义之名,就不能不合乎礼仪。”内阁重臣商辂也 表态道:“若不让钱太后□葬,日后必将损害皇上的德名。”大学士刘定之跟着敲钉脚:“孝顺之道贵在守大义,而不是守长辈一时之命!”> >   宪宗被辅臣们一通轰炸,眼前金星直冒。本来就有点儿口吃的他吭吭了半天,才好不容易冒出一句话来:“连生身母亲的命令都不听了,还能算孝顺儿子吗?”> >   听皇帝这样说,彭时很快就想到了曾经的计划,遂向宪宗建议:“可以将钱太后葬于先帝之左,虚右位以待周太后将来。”> >    彭时、商辂、刘定之随后又联名向宪宗上疏章:“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为太后,诏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于义俱得。今梓宫当 合葬裕陵,主当□庙,此不易之礼。比闻欲别卜葬地,臣等实怀疑惧。窃谓皇上所以迟疑者,必以今皇太后万寿后,当与先帝同尊,自嫌二后并配,非祖宗制。考之 于古,尊所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长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太庙。今若陵庙之制稍有未合,则有乖前美,贻讥来叶。”> >   然而对于这个方案,周太后坚决不肯接受。这份疏章没有得到宪宗的首肯,而是交由廷臣会议。> >   宪宗原本以为群臣能明白自己的主张,自己可以靠着“人多力量大”驳回辅臣们的建议,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建议竟得到了以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为首,共计九十九位与会廷臣的一致响应。> >    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夹在群臣和母亲之间的宪宗如风箱中的老鼠般左右为难,实在没有法子了,他只好向群臣耍无赖哀求:“卿等所言极是,可是你们也该可怜 可怜朕,朕多次向母亲请求劝慰,也没能得到母亲的依允。现在朕违背礼仪是不孝,可是违背母亲也是不孝,你们倒是给我想个法子?”> >   对于孝得没了原则的皇帝,群臣深为不满,都激起一腔义愤之情誓要为孤苦无依的钱太后讨个公道。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当天就上疏进谏,第二天阵仗更大,以礼部尚书姚夔为首,四百七十名大臣联名的疏章摆在了宪宗的案头。都是为钱太后请命,要求让英宗夫妇合葬的。> >   在这样的刺激下,周太后更是勃然大怒。不管廷臣们说什么,宫中发出来的仍然是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   面对周太后的一意孤行,大明群臣的牛性子再次发作。又过了一天,给事中魏元偕同僚三十九人,御史康允韶偕同僚四十一人,刚下早朝就集体跪于文华门外放声大哭,直哭得响震云霄,整个后宫都被笼罩在号啕声中。> >   心烦意乱的周太后要儿子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面对一脸苦相的皇帝连连叩头,拒不从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 >   在农历六月北京城的阳光下、在明晃晃的紫禁城青砖上,群臣从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开始跪起,一直跪到下午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哭昏晒晕了也不肯罢休。> >   看见群臣如此一致的誓死决心,宪宗再也顶不住了,周太后也万万没有想到钱太后在百官心目中竟受如此尊崇,她害怕再惹出更大的乱子,终于答应了朝臣们的要求。> >   七月,宪宗为嫡母钱太后正式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并将神位□入太庙,与英宗并列在一起。同时宣布钱太后将于九月与英宗合葬裕陵。> >    然而不甘心的周太后终于还是捣成了鬼。由于当初为英宗建陵时没有预留皇后合葬的位置,因此必须为合葬的钱太后以及未来合葬的周太后重新营建下葬墓穴,再 从地下打通通向英宗墓室的隧道。在建墓穴的时候,周太后暗中授意经办此事的太监,将钱太后墓穴的那条隧道故意挖错,不但与英宗墓室方向错开足足数丈之远, 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而留给周太后的石穴则刚好相反,有一道宽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除此之外,在皇宫内供奉历代帝后神位的奉先殿内,周太后也不允 许在英宗身边摆放钱太后的牌位画像。> >   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周太后老病而死,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她的孙子孝宗朱樘。> >   周太后虽然为了取代钱太后在英宗身边的地位而出尽损招,但在照料孙子方面她还是非常尽心的。孝宗感激祖母的呵护,为周太皇太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合葬英宗裕陵。> >   在检阅裕陵地图时,孝宗惊讶地发现了裕陵地下的隧道隐情。他将此事告知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打算为钱太后打通隧道。并决定将周太后的牌位画像和自己母亲纪太后的牌位画像一起别祀于奉慈殿,而不是与英宗共□太庙。> >   周贵妃一生都在为争取英宗的专宠而费尽心机,最终却仍然没有达到身后与丈夫一起共享子孙香火的目的。然而明孝宗打通钱太后墓穴隧道的想法,最终也因钦天监和阴阳师都认为会影响风水而不得不作罢。> >    钱皇后的合葬尚且如此,刘惠妃的合葬又如何呢?无论正史野史,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祀典》上说,除了钱后周后,明英宗还有十八位妃子,其中十七葬在 金山妃子园,一葬帝陵所在地绵山。也许那位葬在绵山的妃子,就是英宗心爱的刘惠妃。然而事实是:真正与英宗合葬在一起的,只有周太后,刘惠妃即使迁葬绵 山,周太后也不可能让她与英宗合葬。> >   “生同衾,死同穴”,英宗至死不忘的诺言,终于就这样化成了泡影。> >   周太后费 了这样大的心力,也要阻挠情敌与丈夫生死相随,不惜赔上自己的名誉,究其底里,她实在也是个可怜的女人。她嫁给了一个多情的皇帝,却只能眼看着他对其他女 人真情流露。恐怕还不如干脆大家都一起嫁给一个冷酷无情的帝王机器,倒还来得省心些。虽然最终让自己的尸骨与丈夫长相厮守,难道就当真能够对丈夫生前给予 其他女人的爱情释怀吗?> >   这一场宫廷情事,至今仍然无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