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表达什么 子不语-酆都知县(第五个故事)
子不语-酆都知县(第五个故事)
主要人物:县令刘纲 门客李诜 阎王包公 伏魔大帝关羽
四川省的酆都县,是传说中人鬼的交界。县里有一口井,每年百姓都要烧纸钱帛镪投入井中,耗费约三千两银子,作为纳给阴曹地府的钱粮。一旦吝惜这笔费用不烧,必生瘟疫。
我朝开国初年,知县刘纲到此上任,听说后决定禁掉这个陋习,百姓哗然,但刘纲一意坚持。众人便说:刘公如果能和鬼神说明一下,我们就同意。“刘纲问道:“鬼神在哪里?”众人答:“井底便是鬼神居住之地,但无人敢去。”刘纲毅然道:“为民请命,死又何惜?我当然要亲自前去。”命左右取来长绳绑在身上准备下井。众人连忙强拉不住,刘纲的门客李诜,也是豪胆之士,对刘纲说:“我也想知道鬼神的样子,请让我与你同行。”刘纲阻止不得,于是两人一起绑好绳子下到井中。
入井五丈左右,黑漆漆的井中忽然明亮起来,天光灿烂,只见城墙宫殿,和阳间并无两样。只是其中的居民体型渺小,在阳光照耀下也没有影子,足不沾地,凌空而行,自称在这里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地”。见到刘纲,居民纷纷围着下拜说:“大人是阳间的官,来这里做什么呢?”刘纲道:“我为阳间百姓来请求免掉上缴的钱粮。”众鬼听说啧啧称赞他有贤德,都把手放在额上以示尊敬。众鬼告诉刘纲道:“此事必须与包阎罗商量。”刘纲问道:“包公在哪里?”众鬼答:“在殿上于是引他到一处,宫殿巍峨,殿上坐着一位戴冕旒冠的人,七十多岁,容貌端正严肃。众鬼传呼道:“刘县令到此。包公下台阶相迎,作揖敬礼,请他坐上座道:“阴阳相隔,刘公来此是为了什么事呢?“刘纲起立拱手道:“酆都连年水灾旱灾,百姓竭尽全力应付。朝廷的税租尚且缴纳不起了,哪能再纳阴间的钱粮,再做地府的租户呢?我冒死而来,正是要为百姓请命。”

包公笑道:“世间的妖僧恶道,拿鬼神做借口罢了。他们诱人做法事骗取钱财,为此倾家荡产者不下千万。我们鬼神和阳间阴阳相隔,所以没办法让家家户户知晓他们的把戏,拆穿他们的骗术。刘公为了百姓破除鄙陋白风俗,即使不来这里,又有谁敢违抗呢?今天更亲自前来,真是仁勇兼备。
话未说完,一道红光从天而降。包公起身说道:“伏魔大帝来了,请刘公稍稍回避一下。”刘纲与李诜退到后堂。一会儿,关公绿袍长须,缓缓落下,与包公行宾主之礼,不过说的话却很多不怎么听得清楚。
忽然关公说道:“这里怎么会有生人的气息呢?”包公把事情原委—相告。关公道:“如果是这样,真是一位贤德的县令,我想请他一见。”刘纲与李诜惶恐不已,出来拜见。关公给他俩赐座,脸色十分温和,详细地问他们阳间之事,却丝毫不提地府的事情。李诜平时就比较憨笨,这时直接问道:“玄德公在哪里啊?"关公没有回答,但神情十分不开心,怒发冲冠,当即告辞而去。包公大惊失色,对李诜道:“你就要被雷劈死了,我也救不了你。这种事怎么能问呢?何况在臣子面前,怎么可以直呼他的君主的字号?“刘纲替李诜苦苦哀求,包公道:“我最多只能让他快点死,免遭焚尸。“
于是取出匣中一枚一尺见方的玉质印章解开李诜的袍子,在他背上盖了一印。刘李二人拜谢过后,仍用绳子吊出井外。刚走至酆都县南门,李诜突然中风而死。不久,有暴雷怒电绕着李诜的棺椁闪耀,他的衣服焚烧殆尽,只有背上有印的地方完好无损。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子不语》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子不语》是清代作家袁枚的作品。
包公(1)阳间(1)鬼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