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照泉简介 沈攸之简介_许继集团简介简介_宗旭之简介
沈攸之简介_许继集团简介简介_宗旭之简介
江郎其实才未尽,悔教封侯掩风流(2007-09-30 10:20:30)转 载 标签: 人文/历史▼分类: 百家讲坛悔教封侯掩风流,江郎其实才未尽 赵雪梅 江淹(公元 444—505 年),字文通,俗称“江郎”,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著 名文学家,文、赋均负盛名。先后经历宋、齐、梁三代,在《南齐书》和《梁书》同时有传。 江淹少年常慕西汉司马相如,希望自己也像司马相如那样文采飞扬,做大官,挣大钱,娶美 妻。 身世浮沉多牵念 《南史· 江淹传》记载,江淹的父亲曾任过县令一职,“父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县 令在当时位列八品或九品,虽属体禄微薄地位不高的阶层,但尚可使家人衣食无优。童年时 的江淹过的可以说是无优无虑的生活,这使其有机会饱读诗书。但 13 岁丧父,江淹的家境 开始变得窘迫起来。在其文集的《自序》中,江淹自云:“十三而孤,常采薪以养母。”孤贫 无依使他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使其少年时期便在心头蒙上了一层感伤的阴影,《梁 书· 江淹传》说他“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 《南史· 江淹传》载:“淹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一次,他砍柴时在路上捡到“貂 蝉”(一种官帽)一具,本想卖掉换些粮盐,而母亲说这是一种官运,要他妥善收藏,以备 日后做官使用。

他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发愤读书,不久便显示出才华,6 岁能诗,20 岁之初 担任宋始安王刘子真的家庭教师,教其读“五经”。后梦人授以五色笔,由是文藻日丽。成语 “妙笔生花”就是对此的记载。 有史记载说:永明三年,一襄阳人打开了一座古墓,发现了里面的玉镜和竹简古书,待他把 竹简古书取出来一看只字不识,它既非自秦以来的小篆,也非隶书。于是请来了久负盛名且 善识字体的王僧虔,经他一瞧,也只是含含糊糊地说好像是蝌蚪文,至于何朝何代,则就无 从知晓了。后来又请到了江淹,经他推断才证实是周宣王时的竹简。事情事发之时江淹 44 岁,从中可见其知名度和前期积累已是相当深厚了。 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确上帝会从我们身边带走一些东西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江淹也没能逃脱 这一轮回。 如果说幼年丧父而孤学好贫成就了他的盖世才华, 那么也可以说中年丧子、 丧妻之痛是江 淹文风伤感的源头之所在,这一时期也是其感伤情绪的阜华鼎盛。 据江淹《伤爱子赋》可知,江淹妻刘氏于宋后废帝元徽二年生子江笼,同年秋幼子江芙不幸 夭折,不久刘氏也因病去世。对于当时年仅三十一岁的江淹来说,丧妻失子可谓是人生中最 大的不幸。
在同年秋天所作的《伤爱子赋》序文中,江淹写道:“江芜,字溉卿,仆之第二 子也。生而神俊,必为美器。惜哉通阂,涉岁而卒。悲至哪镯,乃为此文。” 幼子夭折,悲伤之情可想而知,而紧接着到来的丧妻之痛,更为这无尽的悲伤涂上了重重 的一笔,也给江淹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时光在流逝,四时在更替,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却没有丝毫减退,所有的思念最终幻 化为作者笔下的缕缕哀伤。妻子死后大约一年,即宋后废帝元徽三年为纪念亡妻写的《悼室 人十首》组诗集中体现了这些创伤所散发出的感伤情绪。 “佳人永蓦矣,隐优遂历兹。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惠弱 芳未空,兰深鸟思时。湘酪徒有酌,意塞不能持。”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诗人眼 中看到的却是夜烛无光,金镜无华,桐叶带雌;耳中听到的是思鸟的悲鸣;手中握着的是充 满哀思的酒杯。诗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感伤之情,这种感伤的情感经久不息,一直至 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深沉。春天尚且如此,那么容易勾起人相思之情的秋天就更不用 说了。 “秋至捣罗纹,泪满未能开。风光肃人户,月华为谁来?结念向蛛网,沥思视青苔。鬓局将 成葆,带减不须摧。我心若涵烟,蓝效满中怀。
”又到了妇女捣衣的秋季,但风光、月华之 下己望不见妻子的身影, 映人泪眼的只有室内的蛛网和院里的青苔。 蓬乱的假发已无心梳理, 渐宽的衣带也已无力收紧。无法排遣的哀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犹如蓝烟气缠绵婉转、深 沉蕴藉,扰得人心绪烦乱。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不幸, 遭受丧父丧妻失子之痛的也不止江淹一人, 但为何感伤的情绪 会久久萦绕在他的心头,这固然与江淹的个性密切相关,但是更关乎他的爱之深沉、情之切 切。 雄关漫道觅侯路 后人知道“黯然魂销者,唯别而已矣”这样的送别名句,甚至知道《恨赋》《别赋》这些佳 作名篇,但未必知道江淹其人其事,即使有所耳闻,也莫过于些文坛掌故,却独独户忽略了 他的政治才能。 江淹生逢南北朝乱世,先后经历宋、齐、梁三代,且代代为官,官运越走越旺。 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一朝廷建立伊始首要事情就是要立威、立言,要杀一儆百扫除异己, 要立清君侧,旧貌换新颜,新朝代当然要有新气象,正如汤显祖所言:“万里江山万里尘, 一朝天子一朝臣”。江淹何以做到旧臣事新主,且招招见效、屡试不爽呢? 首先,无论是何朝何代,每一位帝王都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嗜才情结,渴望有自己 的左膀右臂、股肱心腹来助其成就一番功业,来保万世江山社稷。
江淹的非凡才情正好契合 了这种口味,是其三世而为臣的资本。 江淹初仕在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门下。刘景素喜欢招揽人才,江淹盛名之下为其所欣赏, 于是便给江淹写信, 希望江淹能够做他的属僚。 及后江淹去拜访刘景素, 二人谈得十分投机,江淹颇得赏识。 但由于江淹“少年尝倜傥不俗沈攸之简介,或为世士所嫉”,此时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犯了罪,为了开 脱罪责,竟诬告江淹接受过他的贿赂,江郭二人一起被抓到州府的监狱中。江淹自问心中无 愧,于是便在狱中给刘景素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长信,信中慷慨陈词,抒发内心委屈之情, 实在是一篇精美绝伦的好文章。刘景素看了这封信后,十分感动,便立刻派人把江淹从狱中 放了出来。后来刘景素任荆州太守,仍提拔江淹在其麾下任镇将。 后终因不赞成刘景素废帝刘昱谋反即位,屡次劝谏无果,遂连作讽刺诗十五首,以此明示 自己并非刘景素的同谋,于元徽二年(474 年)被贬为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县令,仕途上刚 刚崭露头角,却不得不在蛮荒蛮夷之地度过生命中异常难耐的三年时光。正如毛遂自荐所言:“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 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江淹的才华就是他立世的锥子,也是他的仕途、 乃至整个人生大棋中的马前卒。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 年),齐高帝(即萧道成,此时未称帝)辅政,听说了江淹的才情, 便召之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萧道成问江淹对战局的看 法, 江淹满腹韬略, 侃侃而谈, 纵论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 “公雄武有奇略, 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人望所归,四胜也;奉天子而伐叛逆, 五胜也。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恩无威,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 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萧道成听后笑着 说:“君谈过矣。”萧道成依江淹之计,第二年叛乱遂平,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 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由此江淹又获得重用。公元 479 年宋顺帝禅位于萧道成,南朝齐建 立。齐高帝萧道成建元(479 年-482 年)初年,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并 兼任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法令,并参与撰写国史。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正式进入齐朝 政治核心。此后,江淹仕途平坦沈攸之简介,开始一路升迁。 其次,江淹有敏锐的政治嗅觉,深谙为官之道,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激流之下他能准 确判断出政治暗流的风向标,知道如何迅速改化倒位。
做刘景素幕僚之际,劝谏未被采纳,立即写讽刺诗以表白明志脱身,事实也证明元徽四年 (476 年)秋,刘景素在京城起兵造反,不久即被平定。与刘景素一同谋逆的人都被杀,独 江淹逃过此劫。 当南朝的半壁江山改姓齐,江淹感觉到南齐的江山必不长久,因而请辞,但是由于此时江 淹名望太大,因而请辞未准。无奈只好对人说,其实我并不想在南齐为官,世人都知道,这 是南齐借我的虚名以实庙堂而已。而且自然和人世的时序变化无常,福福祸祸没有定数,我 现在身不由己,事到临头再做打算吧。 然而事情还未临头江淹就开始另作打算了,南朝齐末年,齐帝东昏侯荒淫无道,崔慧景举 兵造反围攻京城建康,很多官员和士绅都拿着名片去拜访崔慧景,只有江淹谎称有病不去。 叛乱平复之后,世人都服膺他的远见。 公元 501 年,东昏侯杀害平乱功臣萧懿,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攻打建康,拥立新主齐和 帝萧宝融。江淹此前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早已料到即将改朝换代,所以秘密前去投奔萧 衍,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同年又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进封醴陵侯。文人 封侯,其殊荣也许只有唐之高适可与之媲美。 文通残锦世人叹 乱世出英雄, 乱世亦出文才, 生逢南北朝乱世之际的江淹留给世人的最初也是最深印象的 莫过于他的文采了。
江淹一生文学成就斐然,集大成者乃是其辞赋,何焯曾言:“赋家在齐梁,变态已尽,至 文通已几几乎唐人律赋矣,特其秀色,非后人所能及也。”江淹是南朝的辞赋大家,其赋与 鲍照齐名,被后人并成为“江鲍体”。 元徽二年(474 年)被贬为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县令时期恰好是他的创作高峰期,也是奠 定其文坛地位的时期。 政治上的不得志,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解的出口,在这里江淹也找到了自身的寄托。此 时, 江淹是一个失意的文人, 他不得不以文来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或说是寄情山水以排泄 心中的不满。一个心高气傲的才子,满腹经纶,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好在这闽山赣水之间被称为吴兴(今福建省浦城县)的地方有着让人留连的山水,山可入诗水可入画,一个小小的 吴兴县令能有多大的作为?前途极端渺茫,在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境遇里,纵有 指点江山的政治豪迈,也只能徒有“独怆然而涕下”闲云野鹤的“闲情”,因此这一时期是他创 作的丰收期,《恨赋》与《别赋》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恨赋》是六朝抒情骈赋中的名篇,由其文意推断,当是作于江淹为官失意之时,这也正 合于姚鼐之言:“仕宦未盛之时”。《恨赋》全篇排章选句、哀恨绵绵,刻画了从得志皇帝到 失意士人的诸多哀伤怨恨, 概括了人世间各种人生幽怨与遗恨, 实为通贯古今之第一“恨赋”。
《别赋》更是千古名篇,艺术成就实高于《恨赋》,文饰骈俪整饬,千古名句“春草碧色, 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被明人杨慎赞曰“取诸目前, 不雕琢而自工, 可谓天然之句。 ” 江淹还善作骈体文,他也是南朝有名的骈文家,与当时的鲍照、刘峻、徐陵齐名。其骈文 最有名的应数他在狱中所做的那篇《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这篇文章让 刘景素浏览之后,立即将江淹释放出狱,由此可知此文感染力之强。除此之外,《报袁叔明 书》、《与文友论隐书》等也均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江淹不仅能做骈文辞赋, 其诗也十分出众。 江淹六岁能诗, 正所谓“少而沉敏, 六岁能属诗”。 《诗品》言其诗“善于拟古”,意境深远。王夫之曾评其《卧疾怨别刘长史》一诗:“脉脉自 持,一如处女,唯循意以为尺幅耳。” 江淹凡所著述,自撰为前后集,即《江文通集》流传于世。这本是挺好的事,生前高官厚 禄,去世后也有传世之作。《左传》中就说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但是恐怕流传至今所有的功绩都敌不过“江郎才尽”一词对世人的 冲击。 《南史· 江淹传》中说:“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 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 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 踬矣。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 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既然是一个梦,那便是江 淹自己所言, 修史之人断无杜撰的必要, 更何况还是两个性质如此相同的梦呢?可令人疑惑 的是,《梁书》并不采纳,在讲到“江郎才尽”的时候,只是写道:“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 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 其实,后人对“江郎才尽”之说十分怀疑,江淹为何会突然才尽了呢?他是否是真的才尽 呢? 首先,要解决的是江淹才尽的时间问题。一说江淹才尽出现在永明年间。齐武帝萧赜,公 元 482 年即位, 永明年号始自 483 年终 493 年。 也就是说江淹的才尽出现在他四十多岁到其 五十岁左右,这也正应了《南史》那句:“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永明年间正是“永 明体”的形成时期,《诗品》云:“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 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 “永明体”崇尚声律,讲究新变,“争价一字之奇”,而江淹是不同于这种文学主张的,因而 江淹也就不会去迎合时尚去做“永明体诗”。
这本是江淹为文的风骨所在,既然道不同,也就 不会像今天某些无耻文人那样再混迹于文坛。清人王夫之曾言:“文通于时,……前有任笔 沈诗之俗誉,后有宫体之陋习,故或谓之?才尽?,彼自不屑尽其才,才岂尽哉。”这便是“江 郎才尽”的一种解释,原来江淹并非真的才尽,而是“不屑尽其才”也。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江淹出身贫寒,自然对仕途经济看得很重。何况他官至醴陵侯,那就更 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官场,适应官场。终日忙碌于官场之中,应付于朝廷周章,诏檄、文诰,那些吟诗弄文的闲情逸致自然也就没有了。久而久之,此消彼长,遂清思渐乏,清人姚鼐曾 指出:“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宦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 岂才尽之过哉?” 第三种解释时,明末的张溥在其《鲍参军集题辞》中说:“江文通(即江淹)遭逢梁武, 年华望暮,不敢以文凌主,意同明远(鲍照的字),而蒙讥才尽。史臣无表而出之者,沈休 文窃笑后人矣!”张溥之言颇合江淹言梦之意。 梁武帝萧衍“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在位期间广结文友名士,但同时他又十分自傲, 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有这样一位主子,江淹怎敢再露才以文凌主,况且还有前车之鉴。刘 峻就是因为露才扬己,使“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
”到最后,花了大半辈子心血 编成的一百二十卷《类怨》“竟不见用”。因此在皇上面前还是藏拙的好。 第四,江淹宦海沉浮几十年,耳闻目睹一幕幕官场黑暗特别是宫廷骨肉相残的血腥,感 受最深的当然是仕途的艰险和政治腐败。谈论政见无疑是批评朝政,文学涉政定不可免,以 江淹处世之谨慎必不敢为。和江氏同时代的王融、谢眺都是齐朝名诗人,诗文中间或直抒政 治抱负,结果牵连于南齐皇室内争而遭杀戮。谢眺死年 35 岁,王融仅 27 岁,在他们的诸多 罪名中均有“诋贬朝政”或“诽谤朝政”语。对此,江淹不能不寒心,兔死狐悲,为明哲保身, 当然只能缄口不言,间或勉强为诗,自然难有佳句,“江郎”终于“才尽”矣。 其实无论以上哪种解释,都说明江淹并非才尽,只是江淹在他生命的某个阶段,想求“功 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的闲适。 公元 505 年江淹去世,时年 62 岁。梁武帝亲自穿上素服表示哀悼,哀荣之崇可见一 斑。遗憾的是后世“江郎才尽”的名声掩盖了其万古风流,若才子地下有知不知是否会为“荒 冢一堆草没了”的空头爵名扼腕叹息?
- 上一篇
da huo j 搅和 [jiǎo huo]_成语解释_成语出处_成语造句_近义词_反义词_相关成语_成语接龙_英文翻译
搅和 [jiǎo huo]_成语解释_成语出处_成语造句_近义词_反义词_相关成语_成语接龙_英文翻译 搅和 [jiǎo huo][搅和]基本解释搅拌调和[搅和]详细解释搅拌调和。 唐 方干 《袁明府
- 下一篇
手机添加书签 为什么腾讯浏览器不能添加书签,我点了添加书签无效果,一查看书签就没有我刚才添加的那个书签,怎么办!
为什么腾讯浏览器不能添加书签,我点了添加书签无效果,一查看书签就没有我刚才添加的那个书签,怎么办 为什么腾讯浏览器不能添加书签,我点了添加书签无效果,一查看书签就没有我刚才添加的那个书签,怎么办建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