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为何入秦之后难以再现?

火烧 2022-12-30 22:12:51 1073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为何入秦之后难以再现?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四年: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为何入秦之后难以再现?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为何入秦之后难以再现?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四年: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 ”可。” 北大历史系教授辛德勇认为,「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中的「 ”偶语”颇令人费解,有人将「 ”偶”解为「 ”对”,「 ”偶语”就是两个(或更多)人面对面说话。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谁敢一起面对面讨论《诗经》和《尚书》,就会被在闹市上被处死。 但是,这一解释显然令人很疑惑。因为《诗经》和《尚书》是儒家的基本典籍,不读这两书就不足以称儒生。另外,「 ”博士官”可以合法收藏和利用「 ”《诗》、《书》、百家语”,那么就不会禁止他们聚谈《诗》《书》。根据他的考证,「 ”偶语”的意识是寓言,秦始皇和李斯,是禁止人们拿《诗经》和《尚书》说事儿,以古讽今。 安徽太湖秦始皇兵马俑塑像 联系前后文的意思,应该说,辛德勇教授的考证有很强的解释力,并且合情合理。由此引出一个让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对于秦始皇这样残暴野蛮的君主来说,要制止某一件事,那一定是因为他认为,这件事对他有害或可能产生危害。秦始皇和李斯禁止人们借着《诗经》和《尚书》以古讽今,以古非今,那一定是因为这种现象在当时比较普遍或有明显的征兆,正是因为担心读书人拿拿《诗经》和《尚书》说事儿,煽动老百姓。出于维稳的需要,秦始皇和李斯禁止了读书人的这种行为。 众所周知,周代分为「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生于春秋末期,他和其他先秦儒家最推崇的人物是周公,孔子对于春秋末期的政治格局和世道人心非常不满,一直主张恢复周制。而他推崇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 ”元圣”和儒学先驱。 宝鸡岐山县周公雕像 应该说,在秦代之前的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读书人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正因于此,春秋战国时代才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向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作为孔子思想和学说的传人,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但是,百家争鸣有一个前提,即当时周室羸弱,周天子对于诸侯没有太大的约束。秉持各家学说的士人可以游走于列国,践行自己的治国思想,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个君主不欣赏,可以继续寻找下一个君主,这个国家没有用武之地,可以去其他的国家。正所谓「 ”东方不亮西方亮,除了南方有北方”。孔子的主张没有被诸侯采用,他仕途不顺,曾经在列国之间多次辗转,孟子也和他类似。 陕西西安秦始皇统一塑像 但是,进入秦代之后,原来的封建制变成了郡县制。秦制的特点,是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利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从中央的丞相到地方上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种皇帝高度集权,大一统的体制之下,各家各派所有士人的学说,只能向同一个买即皇帝兜售。因此,皇帝可以左右逢源,有利于自己和家族、后代维持长期稳定统治的学说和方略实施,皇帝就实施;对于各家学说不利于「 ”家天下”长治久安的部分,则予以禁止。在秦制之下,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不许士人拿《诗经》和《尚书》说事儿,以古讽今。这样的事情,在秦代以前没有可行性。但是,在秦统一天下之后,就有了可能。 正是在秦制以及其后历代的沿袭之下,中国人的思想受到很大钳制,其创造性也被约束。而一家独大、至高无上的皇权不仅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产生了「 ”李约瑟难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