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国周边国家名字 附近的历史
附近的历史
中国周边国家的历史
中国周边国家人口最稠密
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聚居了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全世界有9个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其中5个在中国周边地区。印度10亿人口,印尼2.2亿,俄罗斯1.5亿,日本1.2亿,巴基斯坦1.2亿,加上中国12.5亿、6个人口大国总计28.6亿人。如果把上千万人口的国家和地区计算在内,已超过30亿,占世界60亿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国周边地区的人口,与发达国家周边地区尤其是欧洲、北美国家周边地区的人口素质相比,不仅数量过多,而且素质较低。人口过多,人口稠密、素质低,人口压力大,就业难,这就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四邻不稳,中国不安。邻居的日子过不好、不好过,中国也担惊受怕。像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中国周边地区历史和现实矛盾最突出
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多,政情复杂,现实矛盾突出,麻烦不断。历史遗留问题多,例如领土划界,领海划界,战争遗留问题,国内战争问题等。目前世界上几个最突出的热点,大多数集在中国周边地区。像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南亚地区的印巴冲突、阿富汗问题、中亚地区的问题、还有中国的台湾问题等。从原因上讲,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有政治、军事原因,也有经济、文化、宗教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总体而言,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大小霸权主义欺负、侵略中国和周边国家造成的,或由它们直接制造的,或由它们强加的,或由它们的内外政策引发的。
中国周边国家之间差异性最大
中国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从社会制度上看,有搞资本主义的,有搞社会主义的,也有搞封建制的;从意识形态上看,有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有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人权观,有的是民族主义的价值观等;从文化上看,有东方文明,有欧洲文明,有日本文明,有印度文明等;宗教观上有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等;从发展程度上看,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像“四小龙”、东南亚的“小虎”等,有迅速发展、正在崛起和走向复兴的最大和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多次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像阿富汗、尼泊尔、不丹、蒙古、缅甸等。中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是任何国家周边地区的差异性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化,一方面带来很多矛盾、麻烦和问题,决定了向一体化发展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它又客观地提供了本地区国家之间经济上较强的互补性和互渗性,文化上的互赏性和交融性。
湛江市的历史
据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夏、商之间),就有人类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1911年10月起,五县先后属广东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区、南区善后委员会公署、南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1936年)起,南部三县先后属广东省第八 区、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川县先后属第七区、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宁景炎三年(1278年),宁帝禺即位于市区硇州岛,升硇州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 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民国32年(1943年)2月,复为日本侵略军所占,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民国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国收回,以广州湾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为省辖市,并隶 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7年(1948年)3月改隶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8年(1949年)5月,改隶十四区行政督 察专员署;公署设于湛江。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为省辖市;1952年11月起,先后归属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地区与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省直辖市。现湛江市共辖二县:遂溪县、徐闻县,四区: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坡头区,代管三个县级市:吴川市、廉江市、雷州市。
【近代历史上直属广东的著名人物要是广东人的
广东地区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反侵略斗争主要领导人林则徐被称为抵抗西方侵略的第一人.邓廷桢与林氏同进退,关天培、王连升等将士为守卫国土捐躯,钱江、韦绍光及三元里人民发起了抵御外侮的先声,张维屏、梁廷柟等士大夫痛陈洋祸之害,为救国救民呼号.此后,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的抗法大捷,刘永福黑旗军的抗法、抗日,以及丘逢甲抗日保台等等,都是广东人民抵御外侮的壮丽篇章.إ 西方势力的入侵,清王朝的日趋腐败,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每况愈下,迫使有志之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广东花县人洪秀全,与冯云山一道,从在南粤流传渐广的西方宗教中获得启迪,形成其“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天国在人间”以及“帝妖对立”的思想纲领,成立“拜上帝会”,从而迅速集结力量,领导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农民战争. 为挽救太平天国政权于危亡之中,洪仁玕曾试图参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太平天国进行改革.他的《资政新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粗具规模的近代化方案. 《资政新编》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资本主义倾向的革新纲领,还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色彩.继洪仁玕之后的另一个广东人郑观应,其所撰写的改良主义专著《盛世危言》,则是一部在当时有着巨大影响的、成熟的改良主义论著.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从道器、体用、本末等方面论证自己的主张,探讨富与强的关系,商与战的关系,将政治改革视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它对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的蓝本,就是对洋务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有过相当的影响. 清中叶之后,广东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均复苏,一批批颇有建树的人物脱颖而出.其中最有名的大师级人物当属爱国思想家陈澧和朱次琦.陈澧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抵抗外国侵略.他著述等身,涉及经学、史学、文学以至地理学、音乐、数学等十余个门类,《东塾读书记》荟萃了其毕生治学的精华.陈澧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丰硕的著述,还在于他掌教学海堂和菊坡精舍,开一代新学风,引导学生摆脱乾嘉间风行一时的埋头考据的学风的束缚,广泛地研究各学科,为西学东渐铺设了路基.朱次琦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热爱国家、道德文章皆为人称颂的大师,鸦片战争期间反对投降派卖国.他在九江讲学廿余年,也是桃李满天下.康有为曾在朱次琦的礼山草堂学习三年,受朱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颇深.可以说,陈澧和朱次琦等广东一代大儒以其学问文章和不倦的教诲,为未来的政治改革储备了大批人才.إ 这一时期,外来士宦对广东文化的发展仍然发挥特殊的作用,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是阮元和张之洞.阮元创建的学海堂集教学、学术研究、藏书与印刷出版事业于一体,历时80余年,培育人材无数,对广东的文风、学风的兴盛,起了重大的作用.张之洞效法阮元,创设广雅书院和广雅书局.广雅书局刊行了大量的书籍,而广雅书院的新式教学方法曾负有盛誉,为广东、广西培养出大批人材.إ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为救亡图存寻找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他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否定古文经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而其另一名著《孔子改制考》则假借孔子的威望,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依据.这两本书的问世,对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为造就宣传、支持维新变法的新人,康有为苦心经营万木草堂,为日后的维新变法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إ 中法战争的失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激怒了全国上下的有志之士.康有为振臂一呼,十八省士子响应,发起“公车上书”,掀起了一场被称作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政治力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强学会”到“保国会”、“粤学会”,各种群众性的组织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各种宣传变法的报刊也冲破禁令,破土而出.在这场风起云涌的维新潮流中,广东人是倡导者,也是运动的中流砥柱.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倡导者、发起者,被视为当然的领袖.“百日维新”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在思想领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突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的思想禁锢,迫使顽固不化的清王朝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废科举,办新学,给舆论以有限度的自由.إ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兼战友,梁启超在这次维新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最早发动广东的八十余名举人带头上书,而后才形成影响巨大的“公车上书”事件.梁启超又是维新派舆论宣传的主要负责人,是维新宣传的主要号角.从《中外纪闻》到《时务报》,他在与顽固派和洋务派的交锋中,着重阐明中国为什么要变法、应该如何变法等事关大是大非的问题,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问题.梁氏在这场舆论宣传和思想斗争中声名大噪,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可以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إ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虽然在政治风云中屡起屡仆,但在学术上却大放异彩,先后主编过诸如《清议报。
影响肇庆历史的重大事件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