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王陽明,名守仁,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是我國明代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東晉時「衣冠南渡」的山東琅琊王氏的後人,和書聖王羲之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王陽明,名守仁,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是我國明代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東晉時「衣冠南渡」的山東琅琊王氏的後人,和書聖王羲之同族同宗。
傳說王陽明出生時,母親岑氏夢見天門大開、彩雲繚繞,仙樂聲中,一位緋衣女子從彩雲深處飄然而下,將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送到自己手中。
祖父王倫為其取名為王雲。王雲小時候聰明伶俐,但五歲時尚不會說話。
一日王雲和群童在門外玩耍,迎面來一和尚,看著王雲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說罷,揚長而去。
其祖父王倫聽後猛然醒悟,馬上為孫兒改名為「守仁」,說來奇怪,名字一改,他便開口說話了,而且朗誦了祖父前日吟誦、他已熟記在心的一篇文章。
傳說雖然有些離奇玄幻,但王陽明少時即非比尋常卻時真的:
十歲時,與祖父同游金山寺。面對遠山近水,明月繁星,祖父也豪情勃發,與寺中遊客行令斗酒,有遊客提議以詩勸酒,祖父尚在沉吟,小王陽明應聲而誦:
金山一點大如天,
打破維揚水中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王簫吹徹洞龍眠。
眾人高聲稱妙,一人道,小小年紀,實在難得。我以山、月為題,你能否再作一首?
王陽明看了看明日 ,又看了看群山,靈機一動,朗聲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後人評價王陽明是一位「三不朽」的人,所謂三不朽,就是指在「立功、立德、立言」三個方面都達到圓滿。
我國歷史悠久燦爛,傑出的歷史人物也很多,各有特色。但是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據說歷史上只有二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可見王陽明在我國歷史上地位之高、影響之大。
王陽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等三個方面的理論,三者相互聯繫,構成了其思想的有機整體,創立了與程朱理學大相徑庭的「陽明學派」。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震驚了世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在明中葉以後傳到日本,一舉成為顯學,後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
南懷瑾先生說:「日本人採用了他知行合一這個原則,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1 第一句話: 心即理
「心即理」,意思有二:
其一是理在何處?王陽明的回答是:萬物之理與心相通,理在心中,道在心中。「天之所以與我者,此心也。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此理。心即理也」;
其二是如何求理?是非求之於心,學問求之於心,天理求之於心,「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
王陽明提倡「關注內心」「堅持自我」「至善圓滿」,講究「智者坦蕩」「不忘敬畏」和「實踐精神」,今天來看,於國於家於己,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 第二句話:致良知
「致良知」,語出《孟子》與《大學》。《孟子》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致良知」由王陽明合二為一,成為心學主旨。
王陽明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聖人之道,我性自足,不假外求」。這有點像禪宗所講的「人人皆有佛性」。所謂:
道不遠人切忌認影迷頭向外尋覓;
心原是佛但向迴光返照直下承當
王陽明認為在成聖人、致良知這點上,人人平等、人皆可以成堯舜。
王陽明提出的「知」是良知的意思,那麼什麼「良知」呢?從王陽明晚年對心學思想的總結四句教中是可以了解的: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可見「良知」就是知善知惡。這裡的善惡應該並非單純的道德上的善惡——不僅指狹義的善惡,也指才愚、美醜、凡聖等等所有品性好壞的兩個對立面。
3 第三句話:知行合一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萬事萬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將「自覺之知」與「推致良知」合一的過程。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但還是有偏差的。致良知之知行合一,更應該是遵從天理的意思。
從今天的社會學角度來講,當今社會最大的「良知」應該是「公平正義」,這才是天理。
而要實現公平正義,就要從心學的基本理念開始,即從「人心」的教化開始。因此,重塑中國人的倫理道德,也是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和學習心學的價值所在。
學古在於知今。學習王陽明、學習傳統文化,是為了更好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王陽明的心學直承「仁者與萬物一體」論而來,以天下為己任,事事皆關我心,「我」是「主人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陽明心學留給中國人的精神邏輯與食糧,需要我們代代傳承與弘揚!
很赞哦!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