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总是在不经意间 我國第一位女石油地質勘探隊員不經意間創造歷史,名字經常被讀錯
我國第一位女石油地質勘探隊員不經意間創造歷史,名字經常被讀錯
▲照片帳篷里的女子叫楊乂,身旁的書生是她的丈夫張家環。她的皮膚原本極白凈細膩,這個黝黑的樣子完全是戈壁風沙吹打的。
那兩條粗壯的小辮子散發着倔強的性格,若細品還透着一股五四運動後知識女性爭取婦女解放的氣息。
她的確與其他的女孩子不同,出身富商的北京姑娘十幾歲便跑到地安門後門橋拜師習武。日本占領了北平,她不願做亡國奴,聽說清華、北大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大的消息,向母親說謊騙了一筆錢,與閨蜜結伴到法國使館申請代買去越南的船票,計劃從越南繞道去昆明,結果讓日本兵抓到憲兵隊,挨了頓皮鞭後才被父親花錢保出來。
▲1946 年在玉門油礦井場。左起張家環、張傳淦、張維亞、楊乂、孫澤芹、賈玉書
她與全家逃到上海,仍堅持考西南聯大。父親無奈給了她一筆錢,她一個小姑娘便獨自一人坐輪船到越南海防港,再由海防到河內,由河內經河口到昆明。終於擺脫了日本鬼子的魔影,激動得她淚盈滿面。
1940 年 9 月,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聯大物理系。豈料叛逆的性格使她對在野外工作的地質學產生了強烈的追求欲,一年後又轉入地質系。巧遇的是一位有着同樣追求的男生從土木建築系與她同時轉入地質系,叫張家環。
▲1946 年考察祁連山旱峽生命之泉。左起:張傳淦、司徒愈旺、張維亞、楊乂。
大西北戈壁上的玉門油礦正處於發展時期,急需地質人才。當時的女性即使學地質也難以選擇到荒原中搞實地勘查的工作,而楊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玉門油礦。
令她慶幸的是張家環與她有着共同的理想,他的父親想叫他出國留學,並為他備了一筆僅夠一人留學的款子,但他決意與楊乂共赴玉門,為抗戰的祖國尋找石油。1945 年 7 月 21 日,二人在學校舉行了簡單的婚禮。三天後,張家環用父親給他留學的錢將楊乂送上飛往重慶的飛機,而他則沿路搭乘順路車,經一個半月才到達重慶。
▲1947 年夏考察魔鬼山冰橋(從西哈喇子溝上去)。左起:王尚文、張維亞、楊乂(祁連山頂峰叫魔鬼山)。

在重慶甘肅油礦局報到後,夫妻二人於九月下旬乘卡車出發到玉門油礦。由於道路艱難,2500 公里路程走了一個月。因天氣寒冷,未備寒衣,到蘭州後二人各買了件老羊皮襖。眼看着途經景色越走越荒涼,氣候越走越惡劣,但共同的理想和愛情使這對夫妻充滿了樂觀與自豪。
有趣的是油礦局開介紹信的竟將張家環當做女性,到礦報到時毫無懸念地惹出了一場虛驚與誤會。這成了玉門油礦經久不衰的笑話。
楊乂夫妻到礦後,參加了祁連山麓青草灣構造的考察任務。這是楊乂第一次到野外實地考察,實現了她做地質勘探的夢想。
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她騎馬走向荒原的時候,便創造了一個中國的記錄,第一位女石油地質勘探隊員誕生了。她將秀發梳成一對粗粗的小辮子,像男隊員一樣在烈日風沙中勘測,曾經習武的身體使她始終保持充沛的體能,女人的忍耐力令她的精力甚至超過了男隊員。
夜晚,帳篷的四周常閃動着野狼眼睛的綠光,她沒有絲毫的恐懼,還與男隊員一起持獵槍打獵。她唯一被照顧的是為她和張家環單獨配了一頂帳篷。丈夫能與她白天一起在荒原上奔波,夜晚一起整理資料、討論問題,讓她感到自己是人間最幸福的人。
楊乂在帳篷里整理考察筆記,張家環似在幫助她回憶考察現場的情況,或者就是在偷覷妻子工作時的風采。
來源於:礦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