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属于社交距离的是 防疫室内1.5公尺社交距离,你知道古人怎么测量「社交距离」吗?

火烧 2022-02-09 02:47:25 1062
防疫室内1.5公尺社交距离,你知道古人怎么测量「社交距离」吗? 作者\李开周首图来源:华视新闻网传统尺寸在古代中国也曾经衍生出其他长度单位,包括比「尺」长的「丈」、「引」、「仞」,以及比「寸」短的「分

防疫室内1.5公尺社交距离,你知道古人怎么测量「社交距离」吗?  

作者\李开周

首图来源:华视新闻网

传统尺寸在古代中国也曾经衍生出其他长度单位,包括比「尺」长的「丈」、「引」、「仞」,以及比「寸」短的「分」、「厘」、「毫」、「丝」、「忽」。

这些长度单位之间,大多是十进制关系。例如一丈等于十尺,一引等于十丈。再例如一寸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十毫,一毫等于十丝,一丝等于十忽。

也有不是十进制的长度单位,「仞」就是一个例子。

「仞」是度量深度和高度的单位,起源于身高,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高度。古人瞧见一条沟,想知道有多深,可能会跳进去估量一下,如果齐腰深,那就是半仞,如果需要两个人叠罗汉才能与沟齐平,那就是两仞。同样的,古人想报出墙的高度、山的高度,也可以采用这种非常粗略的估量方法。《列子.汤问》叙述愚公移山的传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太行山和王屋山方圆七百里,大约有一万个人摞起来那么高。

推荐阅读:提升「数字敏感度」的两款好玩的数学游戏

「仞」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寻」是等长的,因为寻是双臂展开时从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距离,这个距离恰好等于人的身高。读者如果不信,可以用卷尺帮自己量一下,只要您不是刘备那样垂手过膝、胳膊特别长的奇人,测量结果是不会差太多的。

人有高矮,仞有大小,为了将「仞」放进长度单位的大家族,为了让「仞」和其他长度单位扯上关系,古人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仞等于八尺。不过随着尺的不断膨胀,后来一仞又改成七尺。

推荐阅读:听故事还可玩手指画,练习协调性并强化幼儿数字感

金庸武侠小说里,铁掌帮帮主名叫裘千仞,轻功绝顶,铁掌霸道,江湖人称「铁掌水上漂」,武功仅次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裘千仞的同胞哥哥叫裘千丈,裘千丈的同胞妹妹叫裘千尺。一丈为十尺,一仞为七尺,尺比仞小,仞又比丈小,所以年龄最大的哥哥叫「千丈」,年龄最小的妹妹叫「千尺」,年龄居中的二弟叫「千仞」。这说明裘千仞的父母很有文化,不然取不出如此贴切的酷名字。更准确地说,是金庸先生很有文化,因为裘氏兄妹的名字都是金庸取的。

仞比尺长,分比寸短。做为长度单位的分,在古代一些木尺上也有标注,但是比分更小的单位就标注不出来了。为啥?因为太过短小,古代的测量工具无法量算,只有理论上的意义,不可能实际测量。

如前所述,十分为一寸,十厘为一分,十毫为一分,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按照康熙年间的官定量地尺,一尺三十二公分,一寸三.二公分,那么一分就是三.二公厘,一厘就是○.三二公厘,一毫就是○.○三二公厘,一丝就是○.○○三二公厘,一忽就是○.○○○三二公厘,也就是○.三二微米。

现在的螺旋测微器可以测出十微米的长度,透过估读才能测到一微米,零点几微米休想估测。全世界第一个能将测量精度达到微米级别的仪器,到西元一八八四年才由瑞士人安东尼.勒考特(Antoine LeCoultre) 发明出来,古代中国人怎么可能在测量工具上准确地刻画出「毫」、「丝」和「忽」来呢?

既然测量工具不可能这么精确,古人搞出这么琐碎的细小单位又有什么用呢?

答案是,这些都是古代官府在赋税征收和政绩考核过程中,被迫发明的虚拟单位。

属于社交距离的是 防疫室内1.5公尺社交距离,你知道古人怎么测量「社交距离」吗?

【时报出版】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从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简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