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学大师 乞丐還是國學大師?你我的人生也不過是一場旅行
乞丐還是國學大師?你我的人生也不過是一場旅行
曾經的復旦大學高材生,如今淪落街頭流浪,蓬頭蓋面,一副乞丐面貌卻熟讀儒家經典,並有着獨到、深刻的理解,被網友戲稱“流浪的國學大師”。
於是有人用“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來調侃,既是好奇也是嘲諷,當然其中不乏包含對社會一些現象的辛辣諷刺。
流浪的“國學大師”在短視頻上火了,一日間成了新潮“網紅”,這種現象既是說明了網絡傳播的巨大擴散力,也說明了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更深層次的卻是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一種不滿、無奈和淡淡的怒意。
一個曾經人人讚揚的高材生,一個曾經人人羨慕的公務員,如今卻選擇到處流浪撿垃圾,他雖然全身上下破衣襤褸,深邃的眼神,鼻樑高挺的臉型配上一頭污垢板結的亂髮,卻也真像一個大隱隱於市的江湖豪俠。
他的精神是不是有問題,我們並不清楚,也沒有能力去探究,但他乾淨的手指和於國學侃侃而談的風采,在鬧市嘈雜街頭認認真真閱讀儒家經典著作,卻也說明了他的才華和自己內心的堅持。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原本形容的是一個人有能力、有才華,但是卻被埋沒在民間,如今用在這位流浪漢身上,有人也與曾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的于丹相提並論,也是與這位的言行相得益彰。
這位流浪漢“國學大師”,姓沈名魏,有網友稱他“沈先生”。我們姑且以“沈先生”稱之,畢竟能被尊爲“先生”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比如宋美齡先生。
我們無需探究沈先生的過往,窺人隱私、揭人傷疤的行爲並不美好。
沈先生或許出於禮貌,與路人且娓娓而談他對古人思想、人生、社會的理解,並不見得他喜歡被人打攪。
沈先生不過是過着他想過的生活。
他對於路人的提問對答如流,對古代人思想的闡釋,對現代社會生態系統的理解,甚至是對部分企業管理的瞭解,他有自己的一套獨特見解,他滿腹經綸和才華橫溢,與其外在形象又有什麼必然關係?
沈先生說的很好:不是我書讀得好,是你們書讀得少。
要我說,不是讀的少,是太少。我們有多少人除了上學期間爲了應付考試而讀書,走上社會又有幾個人還能捧起書本?又有多少人會在閒暇之餘,開卷有益,打開書本聞聞書香?更不用提,有幾個人會去翻翻晦澀難懂的《大學》《中庸》!
沈先生因爲種種原因,選擇了一條與現行社會看起來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去流浪,這不過是他的人生的又一段旅程而已。
如果換作你我,能與沈先生一樣開啓一段全新的旅程而甘之若飴嗎?自願還是被迫無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在自己現在到這短路程上,應該以什麼態度去面對。

決定了一場旅行,有人會在出發前仔細認真的做攻略,雖然過程可能有意外,路線有變動,但旅行的目的大差不差;有人則是說走就走,憑着感覺和年輕、熱血,仗劍走天涯,重在過程,目的地不重要。
不管怎麼樣,都是爲了在這個世界走過一遭,不白來,精彩一點,再精彩一點。
在聚光燈下輝煌光環照耀下也罷,平凡默默無聞淡然也好,都是人生,即便與沈先生一樣也可以說是精神富足的活着。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古人思想的精髓早已對此做出精彩的說明。我想,沈先生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憐憫,更不需要哪怕是精神層面的施捨。
假定是你我,處在這樣的生活狀態,會怎麼樣呢?所謂將心比心,所謂設身處地,所謂同理心,沒有一顆同樣的內心,卻又如何做的到?
吃瓜羣衆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轉移,也許也只有魚的7秒記憶,沈先生的“網紅”生涯也終將很快過去,他還將繼續他流浪的生活,做着流浪的“國學大師”而被人遺忘在江湖。
這終將是沈先生一個人的人生旅程,外人進不了這個世界。圍觀也終將是短暫的,一切終將回歸原來的沉寂。沈先生不會在意,也不會傷感,他不會介意別人的熱捧和遺忘,因爲這原本就是他的人生旅程。
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中腳步匆匆,偶爾對路邊的風景驚喜一番,也很快就重新拾起腳步,忘了那朵野花,踏上前行的路。陪伴自己的,唯有最親近的人。
所以啊,我們的人生旅程只有一次,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好一點,更好一點吧。與其把時間花在無謂的好奇與無能爲力的憤懣上,不如多愛自己的親人,拼命活着,努力變強。只有自己有能力,纔可以去改變想改變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