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清照与项羽什么关系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項羽死了,杜牧、王安石與李清照都有話說!一、項羽的烏江之死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漢王劉邦撕毀與項羽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訂立的以鴻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項羽死了,杜牧、王安石與李清照都有話說!一、項羽的烏江之死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漢王劉邦撕毀與項羽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訂立的以鴻溝為界的「楚河漢界」和約,與韓信、英布、彭越會師追擊項羽。項羽力戰難勝,兵退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誤入韓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楚軍喪失鬥志。在上演了一曲霸王別姬後,項羽帶著僅存的八百江東子弟兵連夜突圍。後有灌嬰五千追兵,項羽南渡淮河,且戰且走,一口氣跑到烏江,這時項羽的身邊只剩下二十六人。
司馬遷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是這樣記載項羽的烏江之別:「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又殺回敵陣,戰至力竭自刎而死。
對於項羽的慷慨赴死,許多人覺得惋惜。普通民眾還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處事之道,項羽卻要把路走死,不留給自己機會,也讓歷史失去了一次可能被改寫的機會。
對於項羽之敗、之死,後世的許多文人墨客,都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不同的追思。比如,杜牧、王安石及李清照都有過自己的看法,他們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在旅經烏江項羽殉難處,通過自己的詩歌,向讀者曲折地傳導了真心所想。
二、杜牧的美好猜想
唐代詩人杜牧於會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路過烏江亭時,寫了一首著名的詠史詩《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詩中,杜牧的惋惜之情是顯而易見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人才濟濟,如果西楚霸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杜牧此詩一出,一時成為人們評論項羽成敗的重要參考,紛紛暗怨項羽不懂變通之道,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因而斷送了一次可以翻牌的機會。
三、王安石的理性思考
時隔二百多年,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秋,一個名叫王安石的宋朝人,再過烏江時,耳邊也響起了杜牧的那句「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的設問,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卻不能苟同於杜牧的觀點,也揮筆寫下了一首詠史詩《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的這首詩用現代漢語通俗地表達就是,上百次的征戰早已讓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誰知他們是否還願意跟楚霸王捲土重來?
王詩的開篇就以史實扣題,針對項羽的失敗直接指出「勢難回」。楚霸王的轉折點在「鴻門宴」,沒能殺成劉邦,到「垓下之圍」時已經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境地。而細數項羽失敗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剛愎自用了吧。詩中的「壯士哀」就隱含著這樣的信息,那時的項羽已經失去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項羽已經失去,要挽回大業是十分艱難,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兩句中進一步闡釋「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確地表示,即使項羽真的重返江東,江東子弟是否肯再替他賣命,還真難說。項羽之敗,並不在烏江邊的逃避,而是其性格中的不良因子慢慢發力,才將他帶入絕境的。
四、杜王的分歧與李清照的加盟
杜牧與王安石的觀點不同,是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和立場不同。杜牧著眼於不懼失敗,是借題發揮,是詩人詠史;王安石則是審時度勢,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勢難挽回,詩中最後的反問道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心向背的變幻莫測,也體現出王安石獨到的政治眼光,是政治家論史。如果說杜牧是為項羽翻案,那麼王安石則是為歷史本身翻案,人與歷史的關係本來就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
王安石是從實的方面,從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說不可能捲土重來,這也許更符會歷史實;杜牧是從虛的方面,從人應該有的志氣著筆,說可能捲土重來,這是要讓人們有不甘失敗的頑強精神。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對於項羽事件的反思,其靈感則是源於她身邊的男人。
五、如意郎君失意客
李清照18歲那年,與一個名為趙明誠的太學生在汴京成婚。趙明誠是山東諸城人,他的父親趙挺曾官至左僕射,身世顯赫。趙明誠年長李清照3歲,受家學影響,「致力於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這是一對興趣與愛好相近的男女,婚後的日子還算和諧。
但是,他們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邊患不斷、兵亂如麻的特殊時期。受大環境的影響,趙明誠的仕途並不如意。尤其是到了大觀元年(1107年),其父趙挺之去世後,趙明誠遭到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就連家屬也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只得遠離京師,屏居青州鄉里,這一待就是13年。直到宣和年間,趙明誠才又出來工作,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但是,趙明誠在江寧知府任上只做了一年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這件事,給了李清照以非常巨大的打擊。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時在江寧的御營統治官王亦準備發動叛亂,下屬將此事向知府趙明誠彙報後,趙明誠卻沒有把它放在心上。見知府不作為,他的下屬自行準備,以防不測。是夜,王亦果然造反,結果,被趙明誠的部下擊敗。天亮時,當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在昨晚發生兵變的危機關頭,自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下溜出城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因為臨陣脫逃被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被革職不久,趙明誠又被啟用,移官湖州。於是,李清照又隨趙明誠前往湖州赴任。
六/李清照的無奈浩嘆
說是赴任,其實是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聯想起丈夫在江寧任上的醜事,以及南宋小朝廷的苟安,一時激憤難平,隨口吟誦出了那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屈原的《國殤》中有「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之句),可謂字字珠璣,字裡行間透出一股正氣。趙明誠站在她的身後,聞之愧悔難當,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病卒於建康(南京),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古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古為一渡口,秦漢之時即設有亭長,是我國最早的驛站之一。自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兵敗自盡後,烏江亭由此聞名古今。烏江亭並不僅僅是指一座具體的亭子,而是成為一代悲情英雄的代名詞。
(圖片來自網路)
很赞哦!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