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包什么容的成语 成语: 无以自容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无以自容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无以自容 成语简解编号: 4059
成语: 无以自容
注音: ㄨˊ |ˇ ㄗˋ ㄖㄨㄥˊ
汉语拼音: wú yǐ zì róng
参考词语: 无地自容
释义: 义参「无地自容」。见「无地自容」条。
Emoji符号: 以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无以自容”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无地自容」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战国时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公子无忌,是魏安厘王的同父异母弟。据《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载,昭王死后,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他天性仁厚,好养士,有贤名。魏安厘王二十年时,秦昭王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魏无忌的姊姊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平原君数次请救于魏,魏王就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往救赵,但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如果敢去救赵,秦灭赵后,下个就是灭魏!魏王听了很害怕,即要晋鄙屯兵观望形势。平原君派使者去跟魏无忌求救,说:「邯郸城早晚就要被攻破了,你即使不管我们赵国,难道你就不可怜你姊姊吗?」魏无忌听了十分忧心,就让门客辩士用种种方法去劝说魏王,但魏王害怕秦国报复,始终不肯答应。后来魏无忌用侯嬴的计谋,将兵符盗出,假托王令,并杀了大将军晋鄙,夺取兵权。他再从中挑选精兵八万,打败秦军,解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还亲自到国境上迎接魏无忌。魏王很生气魏无忌偷盗兵符、假托命令并杀了晋鄙。魏无忌自己也知道魏王不悦,所以他让将军带领着他们的军队返魏,自己和门客则留在赵国。赵孝王感激魏无忌大力相助,于是和平原君商量,想将五个城邑封给魏无忌。魏无忌听到这个消息,神态骄矜,显出自以为有功的样子。门客中有人劝魏无忌说:「有些事不可以忘记,但有些事不能不忘记。别人有德于您,您不可以忘记;您有德于人,希望您忘了它。况且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以解救赵国,对赵国而言是有功,对魏国而言却不可称为忠臣。现在您竟骄傲的自以为有功,我认为您这种态度,实在不足取。」于是魏无忌立刻反省自责,仿佛羞愧得没地方可以藏身,所以赵王再提及时,就辞谢了他的好意。后来「无地自容」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似若无所容者」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羞愧至极。
典源: 此处所列为「无地自容」之典源,提供参考。《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1>魏王2>令,夺晋鄙3>兵以救赵4>,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注解〕 (1)矫:诈称、假托。 (2)魏王:指魏安厘王。魏,战国时七雄之一。约统有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后灭于秦。 (3)晋鄙:战国时魏国人,生卒年不详。安厘王时将军。 (4)赵:战国时七雄之一。约统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后灭于秦。
书证: 0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五更酒醒,觉衣衫拘绊,索烛览镜,羞媿无以自容。」 02.《聊斋志异.卷六.狐惩淫》:「顷刻心下清醒,愧耻无以自容。」
成语接龙“无”字结尾的成语
不识之无
略识之无
仅识之无
稍识之无
识之无
粗识之无
“无”字开头的成语
无地自容
无与伦比
无出其右
无中生有
无病呻吟
无所事事
无的放矢
无孔不入
无理取闹
无所适从
无微不至
无济于事
无独有偶
无可奈何
无懈可击
无妄之灾
无能为力
无法无天
无翼而飞
无妄之祸
“容”字结尾的成语
无地自容
无以自容
无地可容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无以自容。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无以自容”分成的单字详解:
无, 以, 自,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