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雍正 雍正怎么继位的,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

火烧 2022-07-11 03:54:17 1050
雍正怎么继位的,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 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满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由于风靡全国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长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绎,躺在清西陵两百大几

雍正怎么继位的,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  

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

满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由于风靡全国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长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绎,躺在清西陵两百大几十年了,又一次名声鹊起、成为热点。二月河先生显然是在满清皇朝留下的古纸堆中下过苦功夫的,雍正的确是个安邦治国的杰出政治家。电视连续剧围绕当年的太子废立、皇位争夺、惩治贪污、西北用兵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斗争;编剧、导演、演员包括服装、道具、音乐、化妆都很用功、效果很好。惟其好,副作用可能也就很大。

  雍正当上皇帝到底是阴谋篡位还是奉诏继位,从他登基开始就有争论,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清楚。笔者从两种观点中选取了两位有代表性的专家的意见分别摘要介绍,然后也谈谈自己的观点。   清史专家冯尔康是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8卷雍正传记部分的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传》的作者。他在《中国通史》中没有展开论证雍正继位问题,只是用下边一段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说康熙帝要传位雍正帝或允禵,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仍可存疑。但是按康熙帝遗愿胤禛合法继位的说法较为可信,而指定允禵嗣统说的历史资料则更缺乏可靠性。   但在《雍正传》中,冯尔康较为详尽的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相关文字太长了,只能摘要如下:   ……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胤禛于是日公布的即位诏,原件也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记叙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寿皇太后的话……这几项资料的形成都比较早,它们对胤禛受诏继位的记载没有矛盾,反映他应命嗣位的一定真实性。   在康熙弥留之日,《清圣祖实录》说胤禛奉诏至畅春园,三次见父皇,康熙告诉他病势转重。他在斋戒期间,负有祭天重任,如果不特地召唤,不能离开斋所。否则,他到畅春园,就违背了皇帝旨意,会被谴责和驱逐。可见他多次见到乃父,说明他的到来,必为康熙所召。而这时的非常召见,当有特殊使命。这件事,可作为传位胤禛的侧面证明。   ……康熙病重时,召阁老马齐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晚年确实宠爱弘历,进而增加对胤禛的好感,选他为嗣君,也并非不可能。   ……记载都说隆科多是传遗诏之人……胤禛给隆科多定罪,有一条是说隆科多曾讲“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这是说传遗诏的人身为重臣,会被皇帝所忌而有杀身之祸。这也意味着他是受命辅佐胤禛。   总起来说,胤禛讲康熙遗言传位给他,并没有留下令人确信无疑的材料,但是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致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胤禛嗣位初期的许多资料所描述的这一情况,他于十三日到畅春园的问安,康熙综合考虑胤禛和弘历父子的品格,隆科多的传诏,都具有可信的成分,所以说不能排除康熙传位胤禛的说法。当然,怀疑他得位不正的论点论据,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应与胤禛合法继位说的资料一并考虑。   于传位胤禛说最对立的是传额位胤禵说……可以叫做盗名改诏篡位说。这是以汉文书写遗诏作前提的说法……于理不通。   还有一种传位胤禵的说法,也是雍正中就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的。民间传说,康熙病中,“降旨招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康熙降旨召胤禵,应由内阁承办,撰写诏书,由兵部所管的驿站发送。隆科多既非内阁大学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他怎么能一手遮天,阻止得了康熙召回胤禵?再说康熙即使原想传位十四子,从下达诏书到他抵京,须要二十几天时间,在诸子激烈争位的情况下,这么多天没有国君,天下岂不大乱?所以康熙也很难这样办。   康熙丧事出来,胤禛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大内,关闭京城九门六天。其实,这是当时形势所决定……没有出现诸皇子停尸相战的事,康熙后事办理得也比较顺利。胤禛的保安措施,防止了可能发生的政治变故,这是应当肯定的,由此怀疑他系出自篡位的需要,则属不察当时形势的脱离实际的议论了,自不能说明胤禛得位不正。   如果立胤禛之说没有破绽,哪来的这些异说呢?似乎也不难理解。因为争储位是激烈的权力之争,有了新君之后,失败者也不会甘心……百姓对康熙后期十分严重的太子问题早有所议论和担心,而不管谁上台,对于鞭挞他的观点,容易为一些人所接受。同情失败者,也是人之常情。   至此,关于嗣君问题,是否可以归纳说,康熙原本要在胤禵和胤禛两人之间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选择了胤禛。如果这样说证据不足,也可以说康熙临终所指定的皇储,胤禛比乃弟的可能性要大。   清史专家戴逸则明确认为雍正是阴谋篡位。且是在争论这一问题的热潮过去之后、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或也经过了一个重新核实资料、反复思考的过程。原文摘要如下:   ……   康熙怎样传位给雍正,据官书所说,也是破绽百出,无以自圆其说。最早是雍正元年八月上谕:“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这里未提及听到遗命的人。至雍正五年十月上谕说:“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这里出现了诸皇子和隆科多聆听遗命的记载。至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为了驳斥夺位流言,写《大义觉迷录》,叙述康熙临终授命情形,极为详细具体: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大义觉迷录》)   这段话存在许多问题:一、康熙传位的重要情况,按理当在雍正即位之初,即行披露,何以延至七年之后才说出来。二、雍正一直强调,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不知道会继承帝位,“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而按照《大义觉迷录》所言,雍正在康熙弥留之前八个时辰赶到了病榻前,其时康熙尚能言语,“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何以康熙未向雍正透露已传位于他。这是何等大事?是康熙遗忘了吗?还是向雍正保密?这都于理不通。而且已听到康熙面谕传位的兄弟们和隆科多亦无一言道及,直到康熙死后“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情形未免离奇。三、隆科多既是面承遗诏的“惟一大臣”,而雍正五年的谕旨中却说“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东华录》),前言后语,相互矛盾。四、雍正说:康熙死时,果亲王允礼(皇十七子)亦“在寝宫外祗候”,而隆科多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上谕八旗》)。可见允礼并不在“寝宫外祗候”,他听到康熙去世,赶往畅春园,在西直门大街遇到隆科多,才听说雍正继位,大出意外,甚为惊骇,逃回家去。五、据雍正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大义觉迷录》),“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祀)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忿可知”(《清世宗实录》)。允祀、允禟的举止不像是八个时辰以前已聆听康熙的传位遗言,而像是康熙刚刚逝世,听到雍正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之情。由此可见,所谓八人受康熙面谕传位雍正的事,十分可疑,很可能是在七年之后伪造出来的。   从皇族中对雍正继位的反应亦可看出问题。雍正的兄弟很多,支持雍正继位的只有皇十三子允祥一人。皇十四子允禵和雍正一母所生,二人又是角逐帝位的死敌。允禵从军前调回北京奔丧,与雍正口角冲突,被永远囚禁。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禟是雍正的死对头,他们势力大、影响广,对雍正篡立不服,进行抵制,是雍正的重点打击对象,至雍正四年,允祀、允禟被迫害致死。两人死后雍正把他们改名为阿其那(狗)、塞思黑(猪),可见积恨之深。皇十子允(礻我)是允祀一党,雍正二年即永遭囚禁。皇三子允祉也反对雍正继位,雍正说他“与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党附(《清史稿》)”。其子弘晟看不惯四叔的作为,雍正斥其“凶顽狂纵,助父为虐”。与父亲同被禁锢。皇五子允祺是位胆小怕事的人,但他的儿子弘升也对雍正不满,被削除世子。皇十二弟允祹,本封履郡王,于雍正元年因“并不感激效力”,降为贝子。其他兄弟年龄较小,未卷入皇位的争夺,故得保全。雍正的生母德妃,民间流言,说她触柱而死,虽无确切佐证,但雍正和允禵两个亲生儿子,为争位而拚得你死我活,小儿子被大儿子终身囚禁,她在康熙去世允禵被囚后“不饮不食”,不久死亡,其死因可能与帝位争夺、兄弟阋墙有关。连雍正的大儿子弘时(三阿哥)也不满父亲的所作所为,有所抗争,雍正竟和他断绝父子之情,令他去当允祀的儿子。“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祀之子。令允祀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着即撤去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赡养”(《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到雍正五年,弘时又进一步与其他几个皇室兄弟得罪,被雍正赐死。   雍正初年,皇室内部这场血腥的屠杀,是雍正篡立而引起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不仅他许多兄弟参加,连他的生母、亲子也站在敌对营垒中。朝内外稍知情形者均不直雍正的行为,不服的人很多。故雍正说“在廷诸臣为廉亲王(允祀)所愚,反以朕为过于苛刻,为伊抱屈,即联屡降谕旨之时,审察众人神色,未尝尽以廉亲王为非”(《上谕内阁》)。故清除允祀、允禟集团中被株连杀害的皇室、大臣甚多。连朝鲜的史料中也说“清皇(指雍正)为人自圣,多苛刻之政,康熙旧臣死者数百人”(《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如果雍正确属康熙传位,是合法继承,就难以想像会集结起这样强大的反对力量,会激起众叛亲离,只剩孤家寡人。   随后,戴逸围绕这一历史疑问、又从雍正对各方的态度、心理表现等方面、多方位列举大量事实,就事论事,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仅就两位专家的论证看,显然是都有道理。他们都不是从理论模式或社会发展模式出发的推断,更不是从既定结论出发的论证,都是就事论事,在涉及这一问题的著述中,这是笔者较为信服的。 以下是笔者对雍正继位问题的一些看法:   多数成熟老练的统治者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都是在一个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筛选。康熙更是如此,决心要选一个好皇帝,所以,才有如许反复。满清的皇子参政虽然是传统,但康熙几乎把所有的成年皇子都送上了行政第一线,动机自不待言。   所以,当时成年的皇子几乎都有较为丰富的从政经历。这不能作为康熙已经决定将谁作为继承人的主要根据。最多只能算是曾经进入筛选范围,曾经入围。在并没有真正形成嫡长子继承传统的满清皇朝,作为皇子,这很正常。   老太子允礽未见得比哪个皇子差。只是康熙对他太熟悉了。越是熟悉的人,了解得越是全面,缺点当然也就了解得更多,由不得就想换一个缺点少一些、最好是没有缺点的人。这是人的通病,康熙也没有能例外。经过反复折腾,双方距离越来越大、感情越来越疏远,形同水火,视若敌我,想要恢复从前的你我,已经不可能了。康熙频繁更换继承人,前期是人办事、后期就是无可奈何的事办人了。   康熙是面向所有的成年皇子在筛选,所有的成年皇子又都是面向未来的皇位在竞争。   四、八、十四皇子都曾经进入康熙进一步考察的范围。八皇子的竞争声势浩大,几乎左右了康熙。左右皇上,这是很危险的举动。且康熙少年继位曾经完全被人左右、留下了极为痛苦的记忆和极为深刻的心理创伤,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八皇子因此被淘汰。   八皇子和四皇子在这一阶段主要的不同在于:八皇子相信群众,在下边做工作;四皇子相信领导,把功夫下在上边。在力量对比这个基本政治判断层面,八皇子已经输了。君主政治是君主说了算,更何况是康熙这样一流的皇帝、岂能让群臣左右自己?!所以,雍正进入了下一轮。   考察范围缩小到四、十四皇子的时候,此二人为一母所生,无论谁继位,在当爹的康熙看来,都行。康熙反倒不着急了。只是给二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充分锻炼,积累政治资源。且康熙曾经给远在西北前线的十四皇子写信,说自己上马不用人扶了,说自己白了的胡子、头发又有些发青了,还嘱咐允禵不要告诉别人,对自己身体的信心溢于言表,自然更不着急。   这样一来,突然病重的时候,康熙事实上是、也只能是“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这是最早的(雍正元年八月)、雍正自己所说的(雍正上谕)关于雍正继位的原始记录之一,应该是较为可信的。而这时,在基本考察成熟的两个人之间,康熙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一个远在西北前线,一个近在身边,面对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和诸皇子虎视眈眈的政治形势,这个经验丰富的老皇帝会不会做出让大位空虚最少二十多天、甚至月余的选择呢?!   便是康熙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就突然撒手人寰,以当时的力量对比和政治惯性看,也只能是正在代皇帝主持祭天大礼的雍正最可能抢班夺权成功。而这种力量对比和政治惯性是根据康熙的意志、由康熙自己安排成就的。也就是说,便是雍正抢班夺权成功,也是康熙给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没有跳出康熙的手心,也不违背康熙的意愿。否则,康熙让这样最重要的政治决定失去控制,还算什么千古一帝?!   无论是抢班夺权还是奉诏继位,主要还是雍正自己奋斗来的。   雍正奋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谁当接班人是老爹康熙说了算。他就是天下,他就是百官,他就是人心。只有把老爹搞定,就一切全部搞定。如果不能把老爹搞定,那就一切都等于零。   而这种敏锐、深刻的政治眼光,既教不会、也学不来,只能是在长期投身政治实践,以痛苦的教训、潜心观察、用心分析的结果。   雍正在前期并不被看好,康熙曾经对他下过很不利的断语,等于说他有心理缺陷。而正是这一点,又促成了雍正三种有利于自己的改变。   一是干活儿不能挑拣。别人或能挑,他不能挑,只能老老实实做块转,任凭皇帝老子来回搬。深入基层吃苦受累的、风口浪尖麻烦惹人的事情,他干了不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经常深入基层吃苦受累,比较了解下情,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有多么困苦;经常在风口浪尖上处理麻烦惹人的事情,锻炼的比较圆滑、甚至八面玲珑。   三是由于不被看好、出于自保的需要,认真扎实地积累自己的力量。他的基本队伍不大,但有一个顶一个,关键时候用得上。一个允祥,一个年羹尧,一个隆科多,分别镇住了京城守卫部队、允禵数十万大军、诸皇子,自己又正在代皇帝祭天,他的皇帝就当定了,可谓是蒙声发大财。康熙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皇帝可就真的是白当了。事实上,康熙、尤其在晚年,非常注意及时掌握诸皇子的言行,何况这三位当时所处位置都不是雍正自己能够决定的,都必须康熙任命。由此可见,康熙是听任、甚至是鼓励、帮着雍正闷声发大财。   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三个有利于自己的改变=皇位基本到手+另一候选人皇十四子远在西北前线=皇位到手

雍正到底是怎么继位的?

雍正到底是怎么继位的?雍正继位为什么都有哪些争议?,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不过一切都是推测,具体到底怎么回事,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只能猜测个大概,有可能,有可能,全是有可能!

第一,遗诏继位说

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诏篡位说

康熙在临终的当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胤?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在上述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

其一,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的根据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

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

历史上雍正 雍正怎么继位的,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

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

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

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第三,无诏夺位说。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胤?登极至今282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雍正继位是否逆取?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会对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的文献。但是,自康熙宾天至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雍正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一书,想为自己洗刷不白。

雍正继位后各阿哥的下场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被雍正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后夺爵,圈禁至死。赠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病死,年43岁。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未参与皇位争夺,但不为雍正所喜,病死。赠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年病死。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病死。赠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雍正的主要对手,原封廉亲王,后削爵,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因拥护老8,为雍正所恨,雍正削其宗籍,囚禁。改其名为“塞思黑”。不久给又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幽禁。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礻我),老8的拥护者,为雍正所恨。曾封辅国公,后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病死。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年夭折。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康熙时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赠履懿亲王 。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他是雍正的忠心拥护者,因此雍正一继位,即封为怡亲王,格外信用。病死后赠怡贤亲王 。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单单十三子胤祥死后雍正将“胤”字还给了他这个终生对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病死,赠愉恪郡王 。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过继给泽亲王硕塞。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也是雍正的暗中拥护者,因此雍正对他比较亲厚。病死后赠果毅亲王。 以下几位因年纪小或早死,未卷入皇位争夺,因此大多是善终的,结局算比较好的。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年夭折。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年夭折。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礻必),诚恪亲王。

雍正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啊?

继位。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扩展资料

近代学者对雍正继位的研究

近代也有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八人同受面谕”值得怀疑。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八九点钟驾崩的,召胤进畅春园是在这天的凌晨一两点钟,也就是说在胤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将八人急召入宫,宣布了遗诏的内容。

而后来雍正自己说有八人同时受诏书是他继位后的七年。如果此事是真的话,一直受人怀疑的雍正也不会等到七年之后,同受面谕的八人大都变化了时候才拿出这一证据。所以这一证据极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掩盖自己改诏篡位的事实而伪造出来的。

但是,对于改诏一说,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问题。康熙在选立储君问题上确实是在犹豫。开始确实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禵的意向。但是,允禵在西宁建立衙府、收受贿赂,引起康熙的不满。所以,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之时让允禵回到前线,而让皇四子代为祭天。

说明康熙此时已无传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对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

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祯”改为“”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雍正囚禁允,只是表示雍正对允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康熙比较欣赏雍正那种雷厉风行而又粗中有细的性格,认为他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扭转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颓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继位杀了多少兄弟?

准确的说,他一个兄弟都没有杀,只是将他们圈禁,如:胤禩,胤禟,胤禵。

1、大阿哥允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2、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3、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4、五弟允祺,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5、七弟允佑,雍正八年(1730年)死。

6、八弟允禩,雍正继位后,视允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允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在太庙前跪一昼夜。

后命削允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幽禁多年,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7、九弟允禟,因同允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出家!他借故将允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

不久又给允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8、十弟允礻我,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国),命允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9、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

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10、十四弟允祯,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之党篡改为“胤”,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祯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11、十五弟允礻禺,康熙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扩展资料:

雍正帝在储位斗争中的胜利,有其必然性,这就是:

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

第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参考资料:爱新觉罗·胤禛-百度百科

雍正是如何继位的?

关于雍正即位的野史传闻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版本说的是,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的,但在临死前,雍正与负责收藏康熙传位遗诏的隆科多合谋,先趁机将病入膏肓的父亲康熙闷杀,然后将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因而得以继承皇位。清代宗雍正像几百年以来,雍正因这个弑父改诏得以即位的故事,遭到很多文人的口诛笔伐,雍正也被他们誉为清朝历史上最为残暴的皇帝。但这个故事本身的疑点就很多,最大的疑点便是改遗诏的事情。清朝的诏书一向是以满文书写,入关之后,随着汉族官吏的增多,才逐渐改为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诏书,而满、汉两种文字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按照故事里面改遗诏的方法,即使改得了汉字,也改不了满文,况且用汉字书写的遗诏中,按规定也应该在"十四子"之前加上"皇"字。如果真按照这个传闻,且不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除非雍正手握重兵和众多的支持者,其他诸皇子不敢与之争夺皇位,众皇子和王公大臣才不可能看出来。但当时的情况是雍正并没有太多的支持者,也没有手握重兵,当时被封为大将军的十四子倒是拥有重兵众多的支持者。

看来雍正的皇位来历是很清楚的,并非所谓的弑父篡位,但为什么雍正会在历史上留下这么个印象呢?这只有用雍正即位后所施行的一些措施才能说明。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是怎么继位的?

雍正皇帝是如何从他老爸康熙几十个儿子中脱颖而出登上帝位的,有好些说法

有的说是串通亲信改了遗嘱,有的说雍正毒死了他老爸等等 我阐明自己的观点:雍正皇帝绝对是合法继位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康熙后期,康熙帝对嫡皇后所生的太子二立二废,为其伤透了脑筋, 本来以为没啥希望的其他皇子们一看太子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为争得储位,也就各展其能,花样百出了。 要说康熙帝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皇子们的种种表现,他都看不透吗? 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地位本不高,但康熙一定还是喜爱她的,从她生了四个孩子就能看出来。 雍正帝出生后,即由康熙的继皇后佟佳氏抚养,在那个时代,未封爵前,皇子是子以母贵的。 雍正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被皇后抚养,是能为自己登大宝加分的。 在篡位一说中所提到的皇帝的舅舅隆科多,也是继后佟佳氏的兄弟,而不是雍正的亲舅舅。 雍正帝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对皇权的争夺没有那么明目张胆。所以康熙帝还是很欣赏他的。 为什么说雍正是合法继位,有几点 一、康熙末年,传说中的合法承继者皇十四子,也就是雍正的同母弟,被康熙亲自派出驻外,还封了大将军,打仗去了。如果康熙有意传位于他,怎么会在自己年老疾病缠身将死的情况下将自己属意的继承人派去驻外呢? 二、康熙病重时数次派时为皇子的雍正代其前往天坛祭天,在封建时期,祭天是大事中的大事,皇帝不能亲自去的时候前往祭天的只能是他的继承人。 三、关于民间传说的篡改遗诏一说是站不住脚的,传位十四子和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个于字,在古代书写为於,所以说没这么好改的,遗诏为汉文和满文两种语言一式两份,就算汉文好改,满文是鬼画符一般,也是没法改的。 所以我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关于什么篡位说,都是雍正后来的政敌瞎编的,我随便写写,欢迎质疑

雍正继承的帝位是篡位还是正常继位?

雍正继位之谜是深受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主要观点有两种:   一是夺位说。早在民国时期,孟森曾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王钟翰后来又有多篇文章论证雍正帝位系纂夺而来。许增重在《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新探》一文中,通过对允禵所处的地位、玄烨建嗣的变化、《圣祖实录》纂修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康熙帝是将允禵作为皇位继承人,而雍正帝的上台则系矫诏夺杀192。杨珍在考察大量满文档案的基础上,基本上理清了康熙后期储位斗争的大致情形,她认为,康熙帝在第二次废除太子以后,即开始实行秘密建储计划,在康熙五十七年出兵西藏前,已秘密确立允禵为储君。皇四子胤禛之最后继位,是与隆科多勾结,由隆科多假造遗诏而来193。在《雍正杀子辨疑》一文中,她否定了雍正帝杀子的说法,但同时指出:雍正帝之子弘时之被惩处,实因其站在雍正帝的对立面、八叔允祀一边,雍正在清除政敌的斗争中,“株连甚众,打击面过宽,以致遭到众多皇室、贵族成员以及朝臣们的抵触与暗中指责。这一不满情绪与舆论势头之大,甚至冲击到雍正本人家庭,连其亲生儿子也加入反对营垒,站到了他的对立面”194。   二是合法继位说。这一说法的重要代表是冯尔康。1982年,冯尔康在考察了现存档案以后,认定康熙帝十四子原名允禵,更名胤祯,后经雍正复名允禵。而雍正帝本名就叫胤禛,没有伪造名讳,所传篡改“皇位传十四子胤祯”遗诏,书写方法不合清朝制度,极不可信,从而否定了雍正帝夺嫡说的一个重要证据,即篡改遗诏,盗名窃位195。对康熙帝系胤禛用人参汤毒死的说法,冯尔康认为,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康熙生前认为人参有害而北人尤不适宜。对雍正帝如何继位,冯尔康指出:“康熙原本要在允禵和胤禛两人中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确定了胤禛。如果这种说法证据不足,也可以说康熙临终时所指定的皇储,胤禛比乃弟的可能性要大。”196史松在《康熙朝皇位继承斗争和雍正继位》中提出,康熙晚年派允禵西征,并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有意传位于他,相反,是要把允祀同伙分开,转移其注意力,缓和其咄咄逼人之势,暂时消除“兴兵逼位”的危险,以争得从容安排后事的时间。史松指出,康熙最后两年,曾多次予胤禛以重任,他的最后决定,也可以从他对胤稹之子弘历的,态度上看出端倪,他说弘历“福将过予”是要把帝位传至弘历并相信弘历能光大祖业的明白表示。因此,康熙传位胤禛是顺理成章的事197。   现在看来,关于雍正帝继位的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在发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以前,谁也无法驳倒对方,斧声烛影,历来是千古难断之疑案。不过,对雍正继位之谜的考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康雍乾时期清朝政治内幕,更加准确地把握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之演变。

是怎么(177)雍正(9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