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起来什么意思 术治,重视耕战各拥有怎样的含义,在当时怎样表达出来?
术治,重视耕战各拥有怎样的含义,在当时怎样表达出来?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术是统治者用来考察百官、驾驭群臣、推行法治、管理国家以使治下的国家或地区更加符合自己的理想的各种手段的总和。术由使用者独自掌握要藏在胸中择机使用,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更不可在百姓中公布,术者,藏之于胸中。使用的时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术在国家的治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就像是君主的马车需要君主有术来驾驭,高明的君王必须善于操术以御下,君主不可能独自做好国家所有的事,要使国家强大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
没有臣下的合作,君主就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君主要任贤、兼听,要做到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从具体的琐碎事务中独立出来无为而治不必处处过问、事必亲躬,保持虚静之心。法和术看起来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执行什么样的法属于法的领域,可是皇帝用什么样的人来制定法规,用什么样的人来执法却属于术,战国时代农业和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先决条件,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
农业发展了国家才能富裕,致力于军事国家才能强大,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韩非子认为国君的不亡之术就是通过严明的法令鼓励国内民众致力于农耕而使国家富裕,同时鼓励人民勇于作战增强军事实力,只有拥有强大实力才能震慑强敌使万乘之国不敢贸然来侵略。韩非十分赞赏通过立法鼓励耕战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提到商鞅变法时说: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这种奖励耕战的做法取得了成功孝公行之,士以尊安,国以富强。
反之,人民就会贫困,国家实力就会下降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民众不辞劳苦辛勤耕作是为了富裕,不惧危险冒死苦战是为了得到富贵,如果不重视他们而礼遇那些从事智力活动的人,愿意从事耕战的人必将大大减少,到农民不足以提供充足的农产品战士不足以保障国家安全的时候,法制就会败坏国家就会贫穷社会就会混乱。因此韩非反复强调重视耕战绩学之士,国无事不用力,有难不被甲。礼之,则惰修耕战之功;不礼,则周主上之法。国安则尊显,危则为屈公之威,人主奚得于绩学之士哉?提出奖励耕田出力和披甲上阵的人,如果礼遇隐居而从事私学的人,那么民众就会不愿从事耕耘和作战。
不事力而衣食,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国君把不耕作而吃穿不缺当做有能力不凭战功而尊贵当做贤能,国家军事实力就下降了,土地也就荒芜了。秦人的治国理念与《韩非子》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秦人大量任用客卿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开始法家思想就开始就在秦国统治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韩非子》法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政权,秦代的统治思想全面法家化,以至于后来很多人把法家学说当做秦王朝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以中国西部戎族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的秦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步强盛起来,到秦王羸政时战胜了当时六个强大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国的发展与强盛的关键是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都大量任用客卿,与《韩非子》的用人思想恰然相合。
(图文来自网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