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后期和现在比,现在的中国和晚清时比怎么样?

火烧 2021-06-01 23:34:02 1067
清朝后期和现在比,现在的中国和晚清时比怎么样? 现在的中国和晚清时比怎么样?我只知道晚清的新闻报道比现在开放。早上领导人发话,下午就有媒体批判。现在?中国目前和清朝中晚相比如何按照GDP,清朝中期即已

清朝后期和现在比,现在的中国和晚清时比怎么样?  

现在的中国和晚清时比怎么样?

我只知道晚清的新闻报道比现在开放。早上领导人发话,下午就有媒体批判。现在?

中国目前和清朝中晚相比如何

按照GDP,清朝中期即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一。现在中国是第二。但实际上经济实力相比,我们这两个阶段都不是一流的,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如果把当时发达国家的殖民地算上,或者把现在美国、日本在国外的投资算上,可能排名会有变化。

另外科技方面,清朝那个阶段确实不敢恭维,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虽然还和世界先进国家有差距,但确实可以说国防军事科技还是比较靠前的。 政治上,比清朝进步了很多,但脱离不开封建的窠臼,毕竟国民的意识还是有较为浓厚的封建意识,至少大家都希望有圣君贤相出现,希望多出现清官,这就是封建意识的表现。

现在国家的情况和清朝时的对比

看完你就明白了:

过去二百年里,中国关于怎么治理国家走过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我划分时段和通常方法不一样。第一个阶段从1800年到1956年,这个跨度包括了1949年建国;第二个阶段从1956年到1990年前后,这个跨度包括改革开放的前10年;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三个阶段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英文叫governability(治国能力),就是能不能治国,有没有一个政治力量可以统治这片国土。1949年以前的一百五十年时间,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阶段的关键词叫government,就是政府管理,由政府全面管理国家,不让其他力量参与。这个阶段大概是新中国60年中的前30年,或者更长一些,直到1990年前后。第三个阶段的关键词叫governance(治理),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国家治理。 这三个词听起来有相同之处,我把它们概括一下,另外用一个福柯的词作为“帽子”,叫governmentality(治国理念),就是一个国家治国的理据。过去二百年中国最关键的治国理念是什么?什么是各个阶段治国的特点?这三个词——治国能力、政府管理和国家治理,就体现了三个阶段的治国理念,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如果第一个阶段的问题不解决,后面两个阶段都不会出现。第一个阶段中国遇到的问题是,统治这个国家的中央政府不具备治国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遭遇了内忧外患。内忧是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出现在各地的农民起义,外患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在1852年咸丰登基后不久有个转折点,清政府第一次说,我的军队不行,得让湖南曾国藩自组湘军、李鸿章回安徽办团练来帮我镇压农民起义。清朝建立以来一直不准汉人指挥军队,但是到这时没辙了,可见危机有多严重。湘军淮军打了几年后咸丰皇帝自己洋兵被打跑了,去了热河。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了紫禁城,把圆明园也给烧了。这两件事——让汉军帮助打仗和英法联军打进紫禁城,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说明清政府受到内外两方面的挑战,这个国家没法治了。 从那个时候一直到1956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治国,就是谁有能力、用一种什么方式把这个国家维系住。但是湘军淮军本身,包括后来的北洋军阀,实际上不是北京政府真正能够控制住的,结果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再往后是以各省宣布独立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从美国回来了,他也治不了国,只能借助于袁世凯。袁世凯能不能治国?袁世凯从1912中华民国元年到1916年6月6日死去,其间有护国战争,有二次革命,每次又都是各省宣布独立于中央政府。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还是一个国将不国的局面。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理论上宣布统一全国,但只能控制住一部分省份。南京政府在“黄金十年”真正能掌控的不过是长江中下游那几个省份。抗战开始后,日军入侵,国共都在打仗,还是没有一个政治势力能够治国。抗战结束后,国共和谈没谈成,不到一年时间,1946年又开始打内战,还是没人治国。从1800年到1949年前后这么长的时间,中国面对的首要问题,都是如何解决治国的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治国的问题看似解决。共产党在跟国民党和日本人打仗的时候,实际上有非常多的山头。这些山头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抹平。对这个问题,共产党领导人是很清楚的。从1948年初开始,党中央就意识到,全国胜利之日就快到了,共产党不仅要把敌人打败,而且要把自己统合起来。md当时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叫《建立报告制度》,规定各大根据地和军队要定期向中央报告。之后的一系列文章都能看出中央要把共产党统合起来的努力,包括统一解放军的番号,统一解放区的货币、军票体制,等等,一直到1949年建国。 从1950年到1956年期间,中央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把军事统起来,把行政、经济统起来,包括统一财政,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等。中央划分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军政区,既是行政主管,又是军事主管,各个山头依然若隐若现。“高饶事件”以后,1955年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原来的六大军区改划为十二个大军区。中国真正统一的标志恐怕是十二大军区的成立。 党国体制解决了治国能力问题 从1949年建国到1956年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制度,可以说是矫枉过正,而矫枉必须过正。“矫”的是前一百五十年的“枉”——那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够治国,到1956年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全国范围内,除了台湾还没解放,香港、澳门还没收回,不再有割据势力。中国一百五十年来第一次解决了治国能力的问题,这是历史性的。 今天的人不太在意这些事情,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当时的政治家们,不管是孙中山、袁世凯,还是蒋介石,考虑的是同样的问题:国将不国了,中国怎么办?一开始他们有些人想得非常好、非常理想化,就是把西方模式搬过来,解决治国的问题。比如孙中山就说,也许我们采用美国联邦制,就可以把中国治好。甚至md年轻时也鼓吹,建立湖南共和国。但是他们后来都认识到,用西式联邦制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行不通的,所以才会有1949年以后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 现在有些人从理念出发,认为中国当初学的是苏联模式,太过了。其实这和苏联模式不相干,当时就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能不能治国,有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治理这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6亿人口的大国。要治理这个大国,就得有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而且从国民党时期就开始探索,把党和国家统一在一起;共产党后来建立的体制,就是一个党国体制。这个体制你认可也罢,不认可也罢,它确实解决了中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治国能力。到1956年几乎没有人再怀疑,gcdzg建立的这套体制,可以治理这片国土。 所以,它是历史的产物。这个要说清楚,否则大家觉得是从苏联舶来的共产党的理念。它有观念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产物,是为了解决能不能治国的问题,才建立了这样一个党政合一、高度统一的体制。 1956年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企业基本上都成为国有或集体的,不管是中央所属还是地方政府所属。所以,第二个阶段的关键词叫government(政府管理)。治国能力问题解决了,政府开始起关键作用,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经济是政府管,文化是政府管,总之都是政府管。所有的产业都是国有制或集体制,集体所有的也要服从地方的计划经济,统一调配。 第二个阶段的好处在于,它把非常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当时中国很穷,哪怕所有的人都节衣缩食,按最低标准生活,积累也还是很少。国家发展要打基础,需要大量的资源,不管是人力的、物力的,还是财力的。这个时候,靠市场来调节是没有可能的,基本靠政府来进行强制性的积累,把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集中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 1956年到80年代中期,中国办了很多大事。比如,建立了一个基本完善的工业和交通体系,在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中国8万多个水库绝大多数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农田基本建设绝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人力资源,健康和教育。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人的健康水平很低。1949年以前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只有10%左右的人识字。也是在前30年,中国的人力资本有了巨大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8岁。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印度今天也没到68岁。受教育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初中、高中教育大面积普及,在册中学生的数量在1978年达到顶峰。大量的人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技能,读书的技能、做事的技能,这是了不得的成就。 新中国前30年打下的基础相当雄厚。这个恰恰可以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比,尤其是和发展中大国对比。打基础是政府的事,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用党政合一的方式动员各种资源,全力以赴提升中国的国力。当时出于军事的目的、政治的目的,当然也有经济的目的,都要举全国之力提升国力,国家要富,国家要强。 更早以前的思想家就讲富强。严复讲富强,孙中山、蒋介石、md都有这个梦想,再到dp。所以,这个阶段由政府全面管理国家,也不完全是理念的产物。不仅仅是共产主义理想,不仅仅是学了苏联,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这个阶段需要强大的政府力量把基础打好。没有这个基础,后30年的起飞基本是不可能的。 国家治理与国家能力 第三个阶段的关键词是governance(治理)。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从西方蔓延到全世界,从撒切尔夫人到里根,到世界银行,都鼓吹政府要少管事,把权力下放给所谓的公民社会,下放给私营企业。这个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蔓延,到1996-1997年被广泛使用。意思是,不要什么事都政府管,也要让其他力量来管,这就叫“治理”。 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大规模变化是在1997年dp去世后。dp去世前,公有经济——国有和集体,仍然占中国经济的大半江山。这时候开始国企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用一系列方法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政府不用全面管理经济、经营经济了,政府只需要规划。以前中国没有多少活跃的社团,这时候开始出现大量的社团,还有所谓的民间非营利性机构,如养老院。这种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当中也有世界大势。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在相当程度上与世界是同步的。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个政治势力的主导下走过了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gcdzg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共和国,解决治国能力的问题。第二阶段用政府统管的方式,为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打基础。第三阶段用治理的方式,释放活力,快速发展。这种转折不能说非常平稳,但是在一个政治体系下,就是在gcdzg领导的体制下,完成得是不错的。 2012年夏天我去了一趟土耳其。土耳其1961年就加入了OECD,即所谓的富人俱乐部,目前人均GDP(按汇率计算)是中国的2倍。但是看宏观指标,中国和土耳其已经差不多,甚至更好,比如人均预期寿命,中国已经超过土耳其。土耳其7000万人口,中国将近14亿人口,是他们20倍。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他们现在人均GDP只是我们的2倍,其他很多地方不比我们强。这样来看中国的发展水平,不仅可以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比,和OECD中的低端国家都有得一比,这是值得骄傲的。 共产党解决了治国能力的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国今天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如果我们假设这个能力不重要,这是非常错误的。世界上很多国家至今没有解决治国能力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能达到第二个阶段,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政治力量能够治国,就更不可能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来管理国家。有了一个有效的政府才能过渡到治理阶段,在这个前提下,国家管一些必须管的事之外,不必大包大揽一切事情。 现在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方面全世界都在讲,国家要少管,让其他力量来管,但是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个国家能力的问题。就是说,国家可以放权,但是放权必须有度;超过一定的度,就存在很大的危险,即国家基本能力被削弱。 中国也有这个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向治理阶段后,政府曾一度误认为,市场导向的改革意味着由个人和家庭承担各类风险(如失业、患病、养老等),从而漠视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有段时间政府放得太多,把医疗放给市场管,把教育也放给市场管。但后来发现这样做有很大的问题,原以为政府可以将这些社会责任放给其他力量来承担,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假设,于是开始纠正。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状况发生改变。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福利体系。这个巨大的进步,没有国家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谈国家治理问题,一方面政府要放权,让其他力量参与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和巩固国家能力。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政府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管,避免国家出现乱局;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我从1991年就开始谈国家能力问题,这与当时全球流行的观念是相悖的。是因为当时我去了一趟俄罗斯,看到苏联和东欧国家虽然转型了,但是国家一塌糊涂,一片乱象。1993年我和胡鞍钢一起出版了《中国国家能力报告》,那时候没有多少人讲国家能力。曾经一度坚称“历史已经终结”的福山在2004年写了《国家构建》一书,也讲国家能力问题,其实就是我90年代初那些认识。

清朝后期的皇帝为什么都比较短命?

在古代,人活到六十岁就已经算高寿,大部分人的寿命只在四十岁到五十岁左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当时医疗水平不发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但是在皇宫里皇帝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为什么也不能长寿呢?

清朝皇帝除了康熙乾隆比较长寿之外其他的都不算长寿。我认为这个原因主要是皇室的近亲结婚而导致的。研究表明由于近亲结婚的夫妇,双方含有较多相同的基因,这样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隐形有害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所以会生出素质低劣的孩子。

在古代皇室为了巩固皇权,不想让权力落入他人之手,和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所以一般进行近亲结婚,俗话说亲上加亲。这一点我们平常在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到。一般的皇族大婚都是先满蒙后汉,这是因为清朝的祖先努尔哈赤是满族人,他们之前也大多生活在草原地区,所以拥有满蒙血统的人就比较尊贵。

虽然康熙乾隆都有过近亲的婚姻,他们最终也都还算长寿,但是他们的孩子大多是夭折要么先天畸形或者是活不长久。到了清朝后期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同治、光绪、溥仪这三个皇帝,他们都没有子嗣,就是因为近亲结婚导致的。

为什么清朝会有如此的封建思想。当然我们当时也是处在封建社会,而这个思想来自于最早期的女贞族的婚姻观念。人们常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严重束缚。当时丈夫死后,他的妻子小妾可以传给兄弟甚至是儿子,实际上就是把女人当做一件物品,可以随便赠送。就像皇帝有时候也会赏赐有功大臣一样。后面皇太极为了对付明朝,于是拉拢蒙古这个强大的合作伙伴,便大力推行满蒙联姻政策。

还有一个原因是,庆超早期多战争,帝王都亲自出征,身体素质较好,能够经常锻炼,但晚期皇帝不怎么运动,以前都是马背上打下的天下,君王一般都善于骑射。晚期皇帝喜欢沉迷于酒色,就说同治皇帝吧,平常慈禧太后管的太严,太监就带他出入烟花之地,最后的病而死。

至于清朝皇帝的健康状况史料上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是能大概断定是出于这两种原因,但是近亲结婚我觉得还是主要的,毕竟在现代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明令禁止的。所以这对皇室的影响还是非常之大的。

清朝末期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跟现在相比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

大家也知道在清朝的时候地方实行的是抚督制。因此清朝一共有9位封疆大使,他们分别是直隶,东三省,陕甘,两江,湖广,四川,云贵,闽浙,两广总督,这就会听起来比较高级的封疆大使都是各个地方上比较高级的状况。

两江总督是从一品的武官,他与六部尚书一样,统管三省一个市,主要是江苏,安徽,江西。那时候的地方实行不抚督制,每一个省就有一个巡抚,而巡抚和总督是属于平级,他们都是直接听命效力于皇帝,可是总督要管的地方去就要比巡抚大得多。总督主要负责几个省的政治民生,相当唐朝的“节度使”,可以看得出他可以行使的权利是非常的大的,像一些我们所熟悉的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担任过两江总督。后来清朝政府为了维护控制就有所改变,总督是负责军务方面的,而巡抚负责民生,因此众多的权利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巡抚也有一个特别的权力,那就是可以密折专奏皇帝。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巡抚弹劾总督的镜头。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都是官官相护,官官上克嘛!

清朝后期和现在比,现在的中国和晚清时比怎么样?

虽然他们的工资很低,可是总督也有一个很好的待遇。那就是只要你保持清廉不贪腐那你就能够拥有“养廉银”,以两广总督这么高这个奖项他也应该有18,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300多万,这就是他一年下来的年终党员足以抵过他上百倍的工资了,养几百口人也足够了。

这还不算什么,两江总督负责的可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清朝税收的的地方,因此他们拿到的油水可不小。而且当时还有一个陋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潜规则。很多时候,那些他们的相机到公园过节有什么这样的日子都会给他们的上级送礼,以两江总督这样的身份他收到的你也应该不小。这样算下来又是几百万的收入,不够支出也是没得说了。

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跟过去晚清相比,怎么样?

你好,目前评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准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军队规模。目前中国有两百万的作战部队,这样的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晚清时期,清政府所依赖的八旗绿营战斗力早已腐朽不堪。真正有作战能力的战斗部队还是少数汉人军阀的武装。 二,装备技术。晚清时期,清军装备了不少外购的堪称世界一流水准的作战武器(北洋舰队的舰艇,北洋六镇和新军的火炮)。但是总体装备规模偏少,技术水平靠引进仿制为主。现阶段,人民解放军各种武器装备逐渐摆脱技术落后的窘境。国产武器装备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歼二十,052D,已经开工的055,99坦克大改,东风21D,东风26等更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先进武器。 三,军事条例。晚清时期,清军战术条例基本依靠外国军事顾问,国内留洋过来的军官来制定。其作战效能从甲午战争,庚子之乱中可见一斑。解放军战术条例师承苏联(其部署在东德的几十万作战部队一直都是欧美国家挥之不去的噩梦)。近年来,解放军逐渐摸索,研究在新世纪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术战法,朱日德演练,鼎新训练,金头盔等都在证明解放军的战术战法日臻先进。 综上所述,解放军和晚清清军在各个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上。最重要的是解放军是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人民利益,共和国利益为基准的强大之师。

大家说一说现在中国和清朝比哪个更强

现在的中国是多大一块地方?!

清朝最强的时候是多大一块地方!!? 不可同日而语。 我个人认为,时代再变迁,本质不变, 就是,我们的影响力在周边很厉害。

中国现在的腐败严重程度比得上晚清时代吗

晚清给洋人送钱是打不过人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送钱是为了敌国的绿卡,你说哪个更腐败?

中国(179)晚清(2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