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是哪里人 历史上的诸葛亮享年()
历史上的诸葛亮享年()
历史上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应该是劳累过度病死的 不过,还有一个小传说,诸葛亮知道他快要死了,就做法以延续生命,点燃了七星灯,如能一夜不灭,即可延续生命,可惜被鲁莽的魏延,在进来报告军情时,扑灭了.诸葛亮认为天意如此不在做法. 蜀建兴12年 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宝鸡歧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 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
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殚精竭虑,长期军旅劳累,又没有武将强健的身体,第六次北伐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实在是国之不幸!!!。
真实历史中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
真实历史中诸葛亮是病死的。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
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扩展资料 诸葛亮人物形象 1、忠臣形象 从白帝城托孤典故中,刘备临终前,将蜀国和刘婵托付给诸葛亮,并言道“刘婵不行则取而代之”,刘备听罢手足无措,立即表忠心。
2、刚毅形象 诸葛亮的刚毅勇猛,充分展现了儒家士人的进取精神,积极抗争。诸葛亮烧了三把火,击退敌军,并且独自跟随鲁肃去往东吴,劝说孙权联合起来抗曹。
以及诸葛亮身处虎穴再展现的泰然,均展现出其刚毅的心态。 3、睿智形象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依靠其博学支撑的,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从其为刘备制定发展战略能够看出。
诸葛亮在分析对手心理方面,有着超群智慧。从火烧新野城事件来看,此地区不宜火攻,而曹操也断定诸葛亮不可能采取连续火攻之策,但诸葛亮多次运用火攻战术,体现出诸葛亮的睿智。
4、事功形象 诸葛亮的事功形象,主要表现在足智多谋方面。世人给诸葛亮贴的标签包括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等,诸葛亮善用计谋,和司马懿、鲁肃、姜维等用计高手相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技压群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诸葛亮怎样死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
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
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合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17]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18]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
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19]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20]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
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21] 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享年多少
54岁 品秋风五丈原 壮志未酬,遗恨绵绵-!小说第104回,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与魏国统帅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
在这最后的时刻,作者着力刻画了诸葛亮崇高的内心世界。这种描写,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写诸葛亮向姜维、马岱、杨仪布置自己死后的军事调度。对于姜维,诸葛亮特别器重,把他视为自己的传人,所以当姜维前来问安时,便将自己集平生所学写成的书传授给他;为蜀军今后作战的需要,又传授给他连弩之法,并且特别叮嘱他:“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
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对于马岱,诸葛亮深知其忠勇可靠,所以特传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并叮嘱道:“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
对于杨仪,诸葛亮虽知其性情狷狭,不能容人,但亦知其作为丞相随军长史,多年参赞军机,确实才干敏达,非常人可及,所以授以临终大计,并授与一只锦囊,叮嘱道:“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魏延后来的所作所为是否算是“反叛”,《三国演义》对这一情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姑且不论,就本篇而言,这谆谆的嘱咐和细密的布置,说明诸葛亮在生命旅途的最后关头,首先想到的是蜀军的安危和 蜀汉的存亡。 第二层,写诸葛亮向奉后主之命赶来问安的尚书李福交代后事。
除了要求文武大臣“竭忠辅主”之外,他主要强调了三点:其一,“国家旧制,不可改易”,这是指要坚持多年来行 之有效的一套方针制度;其二,“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这是指要维护蜀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其三,姜维“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则预言了姜维在蜀汉今后的国运中砥柱中流的作用。简要的言辞,寄托了诸葛亮希望蜀汉能够长治久安的一片热忱。
第三层,写诸葛亮“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多年来,他率领这支军队,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功勋。
他熟悉和爱护自己的将士,将士们也崇敬和爱戴他;他多么希望继续率领这些忠勇的将士,踏破祁山,直捣长安,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呵!但是,条件已经不允许他这样了,这已经是他最后一次巡视军营!此时此刻,他不禁“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寥寥十个字,融入了多少复杂的情思!于是,诸 葛亮怀着无限的感情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这一声长叹,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是呵,对于一个志在统一全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来 说,还有什么比抛下未竟的事业更令人难过的呢? 第四层,写诸葛亮在病榻上亲自书写遗表,上达后主。在遗表中,他诚恳地告诫后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在辅佐后主的十二年中,诸葛亮深切地感觉到,这位承袭父辈余泽的国君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庸懦无能,贪图享受,既不能像其父刘备在遗诏中谆谆叮嘱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又不能实践自己在《出师表》中提出的建议:“咨诹善道,察 纳雅言。”事实上,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尽心辅佐,这位糊涂国君不知会把朝政弄成什么样子。
所以,诸葛亮的遗表既表现了一个“两朝开济”的老臣的一片赤诚,更包含着他对蜀汉未来的深深忧虑。 第五层,写诸葛亮又对杨仪授予保证蜀军安全撤退的计策。
这是诸葛亮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最后一次运筹用计,它不仅证明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依然光芒四射,而且进一步表现了诸葛亮至死不忘杀敌立功的拳拳之心。 这五个层次,写得纡徐委婉,深情绵邈。
在死神即将来临之际,诸葛亮有多少事要办,有多少话要说呵!上至国君,下至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他都考虑到了;但对自己的妻儿老小,他却很少顾及,仅仅在遗表中说明:“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决不要求分外的恩赐。他那情真意切而又周到细密的布置和思谋,极其鲜明地表现了他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
读着这段文字,怎不使人荡气回肠! 在诸葛亮弥留之际,尚书李福再次赶到,询问他对身后人事的安排。诸葛亮竭尽最后一口气,推荐蒋琬、费祎为继任的执政大臣。
李福还想再问,病榻上已经不闻声息——诸葛亮已经溘然长逝了!这位在历史舞台上夭矫腾飞了二十七年的“卧龙”,终于告别了他如此挚爱 的人间! 写到这里,作者心情十分沉痛,先后引用杜甫、白居易、元稹的诗句,赞扬诸葛亮“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歌颂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叹息他逝世以后,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同时,作者插叙了被诸葛亮废黜的廖立、李严得知 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以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
不仅如此,作 者还极力渲染了诸葛亮逝世时的悲凉气氛:“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的去世,不仅完成了一个才华盖世。
历史问题,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终年54岁.诸葛亮的死因一是外因,当时蜀中已无能人,诸葛亮缺乏有效辅助他的人;二是内因,由于无人辅佐,导致他不得不事必躬亲,结果劳累过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是一个有着非常传统的正统观念的知识分子,受先主之托,必须尽所托之事,因此将完成光复汉室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随不能为,亦勉力而为之.大凡如此者,皆短寿者也.正史中是自然死亡. 野史中记载:赵云一生没有受过伤,老了皮肤还是很好,他老婆开他玩笑,说他一生在战场是没有受过伤,要让他受点伤.就用绣花针扎了他一下,结果流血不止,就死了.可见赵云有血友病 赵 云 生 平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
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公元194赵云初仕公孙瓒,三国演义中赵云在磐河之战解救了公孙瓒,并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在三国演义的记述赵云是一名万人敌的猛将,他一生中与他交手的名将并不多,所杀名将则更少,就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与曹操军作战时斩杀“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览,三十余合战败“河北四庭柱”之一张颌。刘备初到荆州时,赵云斩杀山贼张武,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

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幸免,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
在三国演义中当阳长坂是赵云的成名战,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gang,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dun部将钟缙、钟绅,唬退张he,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岂页)四将,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
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所使用长使张昭的计谋,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云截江夺阿斗”更是他勇武与见识独到之处。
公元211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
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he、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he、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
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云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
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灭门?),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
三国志里公元228年赵云与邓芝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
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在三国演义中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得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则显得不如他了。
赵云有二子,长子赵统,承袭父爵,官至虎贲中朗,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出征,参加沓中之战阵亡。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早年隐居隆中,后刘备三顾茅芦,请出诸葛亮作军师。由于当时诸葛亮年纪很轻,所以关羽张飞等人看不起诸葛亮。
刘备对他们说道:“孤有孔明,如鱼之得水。”关羽等人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208年,曹操南下,大破刘备。诸葛亮和徐庶在逃跑中被曹操击溃。
徐庶遂投奔了曹操。诸葛亮至江夏后,受刘备之托,前往东吴游说,联吴抗曹。
刘备入川后,诸葛亮镇守荆州,诸葛亮此时的治政能力初步显示出来。庞统中箭身亡后,诸葛亮作为二路援军,和赵云一起入川。
此后,刘备基本上都领兵在外,诸葛亮一直留守成都,由于他出色的治政能力,使得西川的经济有了和很大程度上的恢复。这一成果不旦蜀国人人称道,就是魏国的钟繇、董昭等人也在给曹操的奏章中屡屡称颂诸葛亮的治政能力。
曹操因此也给诸葛亮写过信,并送了一些礼物。当然,这一切都是白费心机了。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封汉中王,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
刘备想伐吴,诸葛亮苦谏无用,结果刘备大败。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为限制诸葛亮的权力,刘备留下了李严来总管粮草,制约诸葛亮。
其后诸葛亮南征,大败孟获,南方平定。然后诸葛亮北伐,收得姜维。
然后诸葛亮让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合大败马谡,占领街亭,蜀军大败。
其后诸葛亮又几次伐魏,并成功的除掉了李严。但诸葛亮的北伐先后被曹真和司马懿成功击败,最终蜀国的国力越来越弱。
234年,诸葛亮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官至武乡侯、蜀汉丞相。司马懿在探查蜀军营寨时,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但诸葛亮一死,便注定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山至入川前,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外交能力。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游说,使得孙刘结成同盟。
当然从后来来看,蜀国内部有这样外交能力的人还有很多,如邓芝、郤正等人,但诸葛亮在孙权面前谈论战事时的精细,与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参军校尉鲁肃等人不谋而合,说明诸葛亮对这场战争还是看得很清的,诸葛亮有军师之才。第二阶段是诸葛亮入川到白帝城托孤,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出色的治政能力。
可以说蜀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撑一段时间就和这一段时间诸葛亮对西川的治理有关。这一阶段,刘备先后屯兵于公安和阳平关,成都的全部内政都交给了诸葛亮。
和演义中不同,汉中之战以及此前的定军山之战,诸葛亮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守在成都。第三阶段是刘备死后到诸葛亮病逝,这一阶段诸葛亮的精力已经由内政转向了军事。
然而就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在军事上是长于治军而短于计谋。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发明了木牛、流马以用来运输粮草(注意,这里的木牛、流马是两种工具,而且也是要由人力来推动的,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并且创造出了八阵图(八阵图今已失传,不过八阵图更向是两军对垒时的一种阵法,而不是演义中说的石阵)。
从这点上来看,诸葛亮更适合的是在战争中负责后勤工作,他实在不是能做三军统率的人才。这里还要特别说的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就是他的后事处理。
诸葛亮后事处理是这样的:兵法传给姜维,军队归杨仪,丞相位置由蒋琬继承(由于后主刘禅在此后坚决不设丞相,所以蒋琬只做到了大将军)。这种后事处理,只能导致蜀汉内部的内讧,因为杨仪难以容人,而蒋琬和姜维在北伐的态度上又是完成相反。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识人方面要选比刘备差得多。最后要说的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爱说“诸葛军师”四个字,但其实诸葛亮从未作过刘备真正意义上的军师(诸葛亮作过军师将军和军师中郎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军师),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就和曹操手下的荀彧很相似,都是镇守后方的关键人物。
当然,历来对诸葛亮的神化,也都不可信。就传说中的东西而论,周瑜属于群雄分争的前三国,司马懿属于由魏至晋的后三国,而诸葛亮则属于三分天下的中三国,三人没有任何可比性。
小说中的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迹亦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备;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夸张和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
相关文章
- 三国里面司马懿怎么死的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对决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唯一一次使用的美男计
- 诸葛亮正史中厉害吗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背后暗藏的四位高参
- 诸葛亮九宫八卦阵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的八卦阵怎么被陆逊破掉的
- 历史上诸葛亮 三国史上能够阻止诸葛亮征讨南中的人是何人?
- 三顾茅庐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密史:为何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并不是曹操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三国史上,诸葛亮与曹操的军事实力对比为何会落败?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揭秘:三国史上堪比诸葛亮的曹操手下四大历史能人
- 历史上诸葛亮帅吗 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致命失误是因为错用了姜维?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史上众多自比诸葛亮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