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遗址什么时候发现 明堂天堂的历史故事
明堂天堂的历史故事
另据文献记载,明堂创始于黄帝,夏代叫“世室”,商代叫“重屋”,周代才叫“明堂”。
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
《礼记·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明堂,天子太庙也。”《大戴礼记·明堂篇》又进一步说:“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清代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
文王明堂太庙是和文王灵台建在一起的。
东汉卢植在《礼记注》中又说:“明堂即太庙也。
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象,故谓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圆之以水似壁,故谓之辟雍。
古法皆同一处,汉一分为三耳。”《左传·僖公五年》载:“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礼也。”周王或诸侯听完政事之后要登上明堂太庙中的灵台去观望气候天象。
东汉大儒服虔注曰:“人君入太庙视朔后登台以望,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在明堂之中也。” 按《诗经·灵台》,文王明堂太庙、文王灵台周围建有灵囿、灵沼和辟雍。
《大戴礼记·明堂篇》载曰:“明堂者,古之有也。
外有水曰辟雍。
在近郊,近郊三十里”。
《礼记·王制》进一步解释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东汉大儒蔡邕、卢植、贾逵、服虔、颖子容等人皆总结说:“周时,太庙有八名,其体一也。
肃然清净,谓之清庙;行褅袷,序昭穆,谓之太庙;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飨射,养国老,谓之辟雍;占云物,望氛祥,谓之灵台;其四门之学,谓之太学;其中室,谓之太室;总,谓之宫。”
《孔子家语·观周篇》:“孔子、敬叔与俱至周(洛阳),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清朝徐松辑的《河南志·周城古迹》也载:“(洛邑)近郊三十里地为明堂,以祀文王,事上帝。
文王明堂高三丈,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九堂十二室。
每堂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
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
能在明堂与上帝一起共享祭祀的先祖,自然是最受后世尊崇的帝王。
例如,西周是周文王,西汉是汉高祖。
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
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
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为盖,四周环水。
汉武帝就照这张图,修建了明堂。
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
尽管如此,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
这在古代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
东汉桓谭《新论》解释说:“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
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口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后来有人提议按黄帝时期的明堂进行正式仿建,但儒臣们把明堂阴阳五行化,出现了不同门派的长期争议,特别是在明堂建五室,还是建九室的问题上争议不休,而未能再动工修建。
直到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执政时,才在长安城南偏东建成了明堂辟雍。
这是我国能找到遗址实体存在的第一座明堂辟雍。
从考古发掘出的遗址看,其辟雍为园形,四面开门。
中部为五室明堂,即按五行排列,中间为太室,代表土,其他四室各代表木、火、金、水。
从西汉开始,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明堂从单纯的祭天,又产生了同时“配飨”祭祀自己就近的列祖列宗。
使明堂由过去的单纯的自然崇拜,又融进了祭祖活动。
东汉光武帝在建章三年(27年),在洛阳建成了九室的明堂。
东汉明堂为 “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
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
其主体建筑遗址是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遗址现被厂房占压。
北魏时平城有明堂,其功能同于旧制,即祀上帝、祭先祖、朝诸侯、养耆老、育贤才、观星象。
太和十五年四月经始明堂,冬十月建成,尚书令李冲负责施工。
这是一个比东汉洛阳明堂更具综合性的礼制建筑。
明堂的遗址已初步发掘,在今柳航里西部。
自东汉洛阳明堂以后,武周明堂以前,此为北中国所建唯一的明堂,集明堂、辟雍、灵台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整个明堂遗址的外部是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渠,环形水渠的中央地表下有正方形夯土台基,厚2米多,边长42米。
此中心建筑为明堂所在,其上层就是灵台,周围的环形水渠是辟雍。
郦道元《水经注》说:“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
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
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
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牛弘说:“后魏代都所造明堂,出相李冲。
三三相重,合为九室。
檐不覆基,房间通街。

穿凿多处。
迄无可取。”宇文恺说:“后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壁水(即辟雍)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
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
室问通巷,违舛多处。
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对照三家之说,九室、十二堂的主体建筑是一致的,而且九室的布局是“三三相重”中间有路,都认为这是不同于古制的(古制是在一个大宝中分五宝)。
1995年大同地方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的“丙巳之地”发现了北魏明堂辟雍遗址。
平城明堂的位置,在今旧城东南的2.5公里处。
它们辟雍圜渠,直径达294米,渠宽6米,深1.4米。
渠壁以砂岩方石砌垒,渠底有片石铺垫,工程十分考究。
圜渠的正东南西北各有门庭基址,南门最典型,约呈长方形(23米×16米)ua。
可建高大门庭。
辟雍之中央,有方形夯土遗存。
各边长为43米,是明堂的堂与室及灵台的所在地。
北魏明堂遗址平面图呈圆形,直径达290米,总占地近百亩,是平城遗址内发现并经过科学发掘的惟一北魏大型礼制性建筑,北魏明堂的发现为寻找平城城垣及中轴线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坐标,事实上已经成为平城考古的转折点。
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
以僧怀义为使,凡役数万人。
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
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
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
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借以为本。
下施铁渠,为 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
又命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
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
武则天所建天堂是于明堂北隋大业殿处建造,是在皇宫的中轴线上,类似于在故宫的中和殿位置。
《旧唐书》记载:“时则天又于明堂北隋大业殿处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
始起建构,为大风振倒。
俄又重营,其功未毕。
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尽。”《旧唐书》又记载:“则天寻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
上施宝凤,俄以火珠代之。
明堂之下,圜饶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
天册万岁二年三月,重造明堂成,号为通天宫。
四月朔日,又行亲享之礼,大赦,改元为万岁通天。
翼日,则天御通天宫之端扆殿,命有司读时令,布政于群后。” 1992年建成的祭祀大殿汉代风格,重檐庑殿顶,四面无壁(“明堂”形制)。
2006年新建成的祭祀大殿参考公玉带黄帝明堂图,单檐歇山顶, 以花岗岩建造,整个建筑宏伟庄严而古朴肃穆。
黄帝陵轩辕殿由36根圆柱形花岗岩石柱围成方形空间,屋顶中央是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
这一设计映衬“天圆地方”理念,体现“黄帝明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