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国姓爷 郑成功为什么要实施”寓兵于农”?
郑成功为什么要实施”寓兵于农”?
郑成功为什么要实施寓兵于农
一共有三个要素
目前我只找到两个要素
一、解决军队兵粮问题
二、为厚植反清复民的实力,妇女异是重要角色,可提供生育
补充兵源
第三个要素我找不到答案
以上两点我不知道我找的答案是否正确
我想请教知道的人可以回答我这个问题吗?
郑成功进取台湾后,在赤崁(今台南)地方设承天府,此为当时的行政中心,负责处理政务;承天府以北设天兴县,以南设万年县各置知县掌理县务;称台湾为东都,热兰遮城改名为安平镇,并在澎湖设安抚司,从此汉人的典章制度正式移植台湾。
垦殖的背景

郑成功率领大军登陆台湾之初,台湾农业尚不发达,难以供应所需的粮食。后来郑经又带来大批军民,粮食匮乏乃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从事垦殖,以增加粮食。垦殖的核心地带在承天府和安平镇附近地区,但北边到今之淡水、基隆,南边到恒春也有零星的垦殖
实施垦殖
郑氏实施垦殖,在政策上采军屯、民垦和官垦并行,而以军屯为主。军屯是由当时的中央政府,将军队派遣到各地驻扎,就地开垦土地从事农耕,农暇时行军事训练,有战争时则上战场。这一办法可议军队自耕自食,解决军粮匮乏问题。今台南县左镇、高雄市左营等许多地名,都是因当时的军屯所在而得名。
与中国大陆的贸易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
农暇时行军事训练,有战争时则上战场。
郑成功将荷兰人逐出台湾
西元一六四四年,清兵进占北京后,明朝部分遗臣在南方, 先后拥立几位宗室为王,组织政府,继续抗清,而延平王郑成功在一六四六年起义于金门,并派部将施琅等人到南澳招兵买马,以厦门、金门为反清基地。郑氏在中国大陆抗清期间,金门曾是郑军驻防、练兵和运补粮饷的后方补给站。郑氏在中国大陆抗清遭受重大挫折后,决定进取其父郑芝龙曾占领过的土地肥沃、 有发展潜力、战略地位重要的台湾。
一六六一年的四月下旬,郑成功将金门和厦门交由他的儿子郑经留守率军约二万五千人先抵澎湖,然后转进台湾,迅速登陆,展开对荷兰人的进攻。次年二月荷兰人投降,郑氏允许荷兰人携带自卫武器、财产、粮食和日用品离开台湾。从此郑氏统治台湾,建立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
政治制度的初建
郑成功进取台湾后,在赤崁(今台南)地方设承天府,此为当时的行政中心,负责处理政务;承天府以北设天兴县,以南设万年县各置知县掌理县务;称台湾为东都,热兰遮城改名为安平镇,并在澎湖设安抚司,从此汉人的典章制度正式移植台湾。
垦殖的背景
郑成功率领大军登陆台湾之初,台湾农业尚不发达,难以供应所需的粮食。后来郑经又带来大批军民,粮食匮乏乃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从事垦殖,以增加粮食。垦殖的核心地带在承天府和安平镇附近地区,但北边到今之淡水、基隆,南边到恒春也有零星的垦殖
实施垦殖
郑氏实施垦殖,在政策上采军屯、民垦和官垦并行,而以军屯为主。军屯是由当时的中央政府,将军队派遣到各地驻扎,就地开垦土地从事农耕,农暇时行军事训练,有战争时则上战场。这一办法可议军队自耕自食,解决军粮匮乏问题。今台南县左镇、高雄市左营等许多地名,都是因当时的军屯所在而得名。
与中国大陆的贸易
郑成功来台建立政权后,清政府继续对郑氏实施经济封锁政策,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走私贸易,一时几乎中断。
一六六六年(明永历二十年),郑经在台湾的局势已趋稳定时,采纳陈永华的建议,派江胜等人到厦门恢复与中国大陆的走私贸易,改善台湾物资不足的现象,而厦门也就渐成为台湾与中国大陆间贸易的桥梁。
与英国人的贸易
郑氏除设法恢复与中国大陆的走私贸易外,也积极的争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当时欧洲各国中最积极想与台湾贸易的是英国。因此郑氏政权曾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通商条约,准许英国人在台湾设商馆通商,输出蔗糖、鹿皮等台湾特产,输入军火与布料等物品。
与日本及南洋的贸易
台湾距日本不远,郑氏治台时期,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相当密切。当时台湾输往日本的主要商品是蔗糖、鹿皮、稻米和中国大陆的丝织品;由日本输进台湾的主要货物是军用物资。
台湾与南洋各地也有贸易关系,范围很广,其中以到吕宋(菲律宾)的商船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