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浙江一農民蓋豬圈,上山開採石料,結果一鎬下去刨出107件國寶
浙江一農民蓋豬圈,上山開採石料,結果一鎬下去刨出107件國寶 導讀:在浙江省臨海城西的括蒼鎮,有一座小山丘名叫王莊山。與周圍其它山丘不同,王莊山上石塊特別多,所以山腳下的張家渡村經常有村民上山採石,用
浙江一農民蓋豬圈,上山開採石料,結果一鎬下去刨出107件國寶

導讀:在浙江省臨海城西的括蒼鎮,有一座小山丘名叫王莊山。與周圍其它山丘不同,王莊山上石塊特別多,所以山腳下的張家渡村經常有村民上山採石,用來建房和修路。
1956年冬天,張家渡村的一位村民,趁著農閑,打算在家裡蓋一個豬圈,就扛著鐵杴、鎬頭上了王莊山採石。在半山腰,這位村民發現了一處亂石堆,不僅石頭特別多,而且上面還有一些花紋,非常好看。
不過他並沒有當回事,仍然掄起鎬頭開始砸石頭。伴隨著「當」的一聲巨響,在碎石下的泥土中,竟然出現了一塊黃澄澄的金子。村民見狀立刻將它挖了出來,擦掉泥土之後,竟然是一件造型精美的金首飾,上面還鑲嵌著不知名的寶石。
高興過後,村民猜想石頭下也許還有金子,於是就繼續挖了起來。不出所料,在一個土坑中,他又挖出了十幾件金器和玉器。不久後,王莊山挖出金子的消息在張家渡村不脛而走,村中男女老少紛紛趕到山上挖寶。
眾人將山腰的亂石堆都挖開後,才發現下面是一座古代墓葬,之前村民挖出金銀玉器的地方,正是古墓的一角。這座古墓雖然規模不大,但墓室中除了兩口腐爛的棺材外,還陪葬了大量的金銀玉器。這些淤泥中的金器散發著閃閃的亮光,刺激著每一位村民的神經。在短暫的安靜過後,眾人將墓中的隨葬品哄搶一空,到底有多少件文物出土,沒人知道,至今仍是個謎。
第二天,臨海有古墓被哄搶的消息就傳到了縣裡,文物部門得知消息後,立刻派遣考古隊趕到了張家渡村。經過對現場墓葬的勘探和清理,考古隊認定這是一座明朝時期官員的墓葬,而且品級不低,因為在山下他們發現了石人、石馬等石像生。
康熙年間的《臨海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的右副都御史、巡撫王士琦墓在臨海縣西30里王莊山上,據此考古隊判斷這座墓的主人應該就是王士琦。雖然確定了墓主人,但還有一個疑問困擾著考古專家,據史料記載,王士琦是明朝著名的清官,死後因為沒錢買棺材,只能裹著一張草席下葬。「歿之日,帑無長物,旅櫬蕭然,祀鄉賢祠。」
可從村民口中,考古專家得知,這座墓中不僅隨葬品眾多,而且都是精美的金銀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王士琦沽名釣譽,名為清官實則背後貪腐?為了弄清這一切,專家查閱了大量的史料,終於發現了背後的原因。
史載,王士琦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是明朝著名的軍事家王宗沐。相傳他在廣西任職期間,忽然夢到上天將宋朝大學士韓琦賜予自己,夢醒之後,恰好夫人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所以他就取韓琦的「琦」,給這個兒子取名「士琦」,希望將來兒子也可以像韓琦一樣成為國家棟樑。
萬曆十一年(1583年),32歲的王士琦高中進士,歷任兵部郎中、福州知府,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等職。因為熟知兵事,參加了萬曆三大征中的播州平叛、援朝抗倭戰爭,都立有大功,特別是播州平叛中,曾單騎前往招撫楊應龍,事後因功升任四川按察副使。
1616年,王士琦被派往北部重鎮大同,擔任巡撫,在此期間,他嚴守邊界,採取剛柔並濟的做法,保障了邊境的數年太平。萬曆四十六年(1618),因病在山西任上去世,被運回老家安葬。
《明熹宗實錄》記載,幾年之後,天啟皇帝即位,得知屢立大功的王士琦為官清廉,只能裹草席下葬,立刻下旨賜「御葬」,並著禮部商討重修墓葬,禮部經過複議,認為王士琦功大過小,所以提高了墓葬的規格,並在墓前修建了一座石牌坊,上書「天恩賜地」。而賜「御葬」也解釋了王士琦墓中大量金銀器的來歷。
為了追回被哄搶的文物,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宣傳文物保護政策,好在50年代民風淳樸,大部分人都將手中的文物上交給了工作組,經過最後清點,金銀玉器一共有107件。
1995年,經過國家文物局5位專家的鑒定,107件文物都被認定為國家級文物,特別是束髮金冠、金扒耳、金帶板等22件文物,還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如今它們都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是著名的鎮館之寶。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