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杖则走的意思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孔子和曾參的這個故事中,竟暗含這一價值觀

火烧 2022-09-05 21:35:10 1047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孔子和曾參的這個故事中,竟暗含這一價值觀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是孔子教導曾參的孝子秘訣,然而細究其背後的出發點,卻發現藏著這樣一個價值觀……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次在田裡幹活時
大杖则走的意思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孔子和曾參的這個故事中,竟暗含這一價值觀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孔子和曾參的這個故事中,竟暗含這一價值觀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是孔子教導曾參的孝子秘訣,然而細究其背後的出發點,卻發現藏著這樣一個價值觀……
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一次在田裡幹活時,曾參一不小心惹得父親大怒,父親抄起大棍一頓毒打,直接將曾參打暈了。曾參醒來過後不關心自己的傷,卻問父親身體有否不適。
孔子知道後,教導曾參說,以前舜帝為人子很孝順,其父用小棍子打他的時候,他就受著;但當他父親用大棍子打他的時候,他就急忙逃跑了;當他的父親想要殺他的時候,他就躲起來了。舜這樣做,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又盡到了孝子的本分。
孔子繼續對曾子說,你父親暴怒的時候,如果失手將你打死了,一是會陷你的父親於殺子之不義,令你父親愧疚一生;而且從此還不能盡孝於父親身邊。
這便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故事,來自於《孔子家語》。
這則故事雖然看來十分有道理,還常常被用來教導人們不要盲「孝」,然而實際上,關於這個故事的出發點卻是「不陷父親於不義」、「不令子不能盡孝」。
換句話說,明明這個事情本身是父親急怒下的過失,明明父親是施暴者、孩子是受害者,然而滿篇都在強調不陷父親於不義、以不能盡孝為憾,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過問題。
說得再深一點:父親代表著家長,而君臣、父子同理,在封建時代,他們是秩序的制定者,即使犯了錯也不允許被挑戰權威,孩子和臣下大多數時候只能選擇承受,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脅等極少數時候才可以「走」,甚至沒有其它選項。
也就是說,這個故事背後隱含的價值觀,是家長制和等級制。
當然,這並不能怪孔子,因為無論他多偉大,也逃不過時代的局限性。但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卻有一個副作用。我們在吸收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時候,會不自然地收到其思想的影響,比如這樣的故事讀多了,很多人自然會認同家長制和等級制的合理性。
在過去幾百年以來,中華民族的故步自封就是源於內心的桎梏,而內心的桎梏就是在這種文化熏陶下和封建統治者的引導下逐漸建立起來的。
那麼,我們是不是不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了呢?並不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這就需要我們的火眼金睛了,而這個火眼金睛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
我們需要意識到,時代在進步,思想要創新,中華要崛起,我們在吸收傳統文化營養的時候,必須要避免吸收到這些具有時代局限的思想。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約就是此意吧!
因此,在學習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然有很多「陷阱」並不那麼容易被注意到,一旦掉入其中則很容易落後於時代。
文/子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