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十六位皇帝 即位时年龄很小的皇帝简介

火烧 2022-09-05 21:23:31 1070
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十六位皇帝 即位时年龄很小的皇帝简介 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皇帝是谁?其中东汉殇帝刘隆即位时公元106年1月,刚出生100多天,当年9月21日夭折,是东汉第五位皇帝。他既是中

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十六位皇帝 即位时年龄很小的皇帝简介  

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皇帝是谁?其中东汉殇帝刘隆即位时公元106年1月,刚出生100多天,当年9月21日夭折,是东汉第五位皇帝。他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也是最短命的一位皇帝。那么,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还有哪些吗?本文盘点了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十余位皇帝,古代小小年纪便登基的更是比比皆是,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下吧!

1、汉殇帝:刘隆

刘隆(105年—106年9月21日),即汉殇帝,汉和帝刘肇少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一岁时夭折,也是中国历史上是寿命最短的皇帝,谥号孝殇皇帝。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1月)辛未日,汉和帝在章德前殿去世,此时刘隆刚出生100余日。按照传统,继承皇位的应是汉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汉和帝皇后邓绥认为他不适合做皇帝。于是立刘隆为皇帝,是为汉殇帝,改年号为延平,封其兄刘胜为平原王,邓绥进升为太后,并由邓绥临朝听政。

2、孺子婴:刘婴

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即汉孺子,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于居摄元年三月己丑日(公元6年4月17日)—始建国元年正月癸卯日(公元9年1月10日)居西汉皇太子位,没有当上皇帝,王莽呼之为“孺子”,世称“孺子婴”。刘婴一生仅仅是做了三年皇太子,四岁即被囚,又通令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孺子婴长大后,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傻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2月,在临泾被李松杀死。

3、汉冲帝:刘炳

刘炳(143年—145年2月15日),即汉冲帝(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李乾顺简介,字明,汉顺帝刘保之子,母虞贵人,东汉第八位皇帝。建康元年(144年)四月,刘炳被立为皇太子。八月,汉顺帝去世,年仅一岁的刘炳继位为帝,尊汉顺帝皇后梁妠为皇太后,由梁妠临朝摄政。汉冲帝即位后,外戚梁氏把持朝政,梁妠的哥哥大将军梁冀飞扬跋扈,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永憙元年,汉冲帝去世,年仅两岁,谥号孝冲皇帝,葬于怀陵(汉冲帝陵)。

4、穆帝:司马聃

司马聃(343年―361年),即晋穆帝(344年—361年在位),字彭子,东晋第五位皇帝,晋康帝司马岳之子,母褚蒜子。东晋建元二年(344年)司马岳死,司马聃即位;由于年幼而由母太后褚蒜子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过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司马聃在位期间东晋虽然北伐失败,但是由于桓温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且于永和十二年(356年)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但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升平五年(361年)司马聃死去,终年十九岁,安葬于永平陵,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

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十六位皇帝 即位时年龄很小的皇帝简介

5、毅宗:李谅祚

李谅祚(1047年-1067年),即西夏毅宗,又名拓跋谅祚、嵬名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至拱化五年(1067年)在位。他废行蕃礼,改从汉仪。他调整监军司,加强军备,并控制军权,使文武互相制约。又增设汉、蕃官职,充实行政机构。不断发兵侵扰宋边。拱化五年(1067年),诱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宋将。又企图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厮罗与辽朝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宁)。他亲附辽朝,向辽进贡回鹘僧、金佛和《梵觉经》。拱化五年(1067年)李谅祚驾崩,时年21岁。

6、幼主:元钊

北魏幼主元钊(526年—528年),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四十五天。同年二月二十七日(528年4月2日),因发觉真相不可藏,便改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天下震惊,认定太后害死孝明帝,将领尔朱荣遂带兵讨伐。四月十一日(528年5月15日),占领京师洛阳,元钊及胡太后被俘。尔朱荣将幼主元钊和胡太后押送至黄河。胡太后在尔朱荣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尔朱荣不听,下令将幼主元钊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拥迎长乐王元子攸即位,是为孝庄帝。

7、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8、宋恭帝:赵显

宋恭帝赵显(1271——1323年),宋朝第十六位皇帝(1274——1276年在位),冲龄践阼,在位仅2年,得年53岁,无庙号。他是宋度宗次子,全皇后所生,宋端宗赵昰之弟,宋末帝赵昺兄。1276年2月投降元朝后,封为“瀛国公”,又被迫剃发出家,后因文字狱被赐死。曾封为嘉国公。度宗病重时,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度宗长子赵昰继位,度宗只得按贾似道的意思立赵显为皇太子。度宗于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病死后,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德祐”。

9、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

10、崇宗:李乾顺

李乾顺(1083年—1139年),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1139年在位)。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母党专政。他亲政后整顿吏治,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备。并且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大德五年农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岁。

11、成帝:司马衍

司马衍(321年―342年7月26日),即晋成帝(325年—342年在位),字世根,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长子,晋康帝司马岳同母兄,母明穆皇后庾文君。太宁三年司马衍即位,因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在位期间,由于苏峻与祖约的叛乱,宫城迁移至石头城;直到咸和四年(329年)陶侃、温峤平定苏峻之乱后才迁回建康。。咸康八年(342年)六月初五,司马衍身体不适,下诏让他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岳继承帝位;六月初七,在西堂驾崩,享年二十二岁,谥号成皇帝,庙号显宗。

12、孝文帝:元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

13、孝明帝:元诩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即北魏孝明帝(515年―528年在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其母胡氏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武泰元年(528年)李乾顺简介,元诩对胡氏专权非常不满,于是发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料密诏被查出,胡氏看后大怒,于是毒杀元诩。元诩终年十九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尔朱荣闻讯,追查孝明帝的死因,另立长乐王元子攸。孝明帝之死是北魏变乱的开端。

14、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终年24岁。

15、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他在位期间清朝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

16、静帝:宇文衍

宇文阐(573年-581年7月10日,《隋书》作581年7月9日),即周静帝(579年―581年在位),原名宇文衍,鲜卑族,周宣帝宇文赟长子,母天大皇后朱满月,南北朝时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大成元年(579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子。二月受父传位登基,改元大象。刘昉、郑译决定以杨坚为辅政大臣(后在李德林提议下成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北周灭亡。宇文阐被杨坚降封为介国公。开皇元年(581年),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宇文阐终年九岁,谥号静皇帝,葬于恭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