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 对历史学家来说
对历史学家来说

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
文:黄楹良
当我们翻开各国历史时,遇着一个这样的问题,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很多学说著作和文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似乎大部分都超不过本国家、本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渗透着一些历史作者的主观意识,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带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之中。这样,对历史人物的双重性,对历史人物的功与过的评价就缺乏客观公正。甚至有些人把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文明、现代的生活、现代的民主、现代的进步搬到当时的历史人物身上,用当今的眼光和思想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学说有多少真实性暂且不去论述,可是,这种文风将危害甚大,影响着子孙后代。如果我们在评价古人时只是根据各个国家、各个阶级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好恶,不去深刻剖析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那么,将来后代又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我们当今的人物呢?
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具有双重性的历史人物,具有极大争论性的历史人物,更是难以概述之。可是,就有一些自认为了不起的学者和权威人士,偏偏不去探究当时的历史现状,不去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不去认真追究历史的根源,而是从自已的主观思想出发,随意地、不负责任地爆出一个个惊人的、看似很了不起的学说问题,其实做的是很肤浅、很幼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一已私欲和名利,哗众取宠,以适应本国家和本阶级一部分人(包括那些明知历史现实,却为了狭隘本位目的,故意掩盖真相的人)的需要。这不仅是历史人物的悲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剧。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看不到真实的历史,历史已被伪装,历史已被篡改,伪装和篡改历史的是政治家、报界权威、学术权威,只有他们才能欺骗世人,才能胡编乱造(甚至胡说八道),他们把欺骗和伪装作为他们为所欲为的工具。
当我们把一些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来,写文章评价历史人物的学者,不是显得对历史的无知,就是带有很大的偏见和主观意识。例如:把斯大林和林肯的评价进行比较,美国将斯大林视为魔鬼,没有作过一件好事,甚至连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所作的牺牲和贡献,似乎都可以不写,都可以抹掉。而林肯却是美国的大英雄,他发动的南北战争,是为了解放黑奴,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民主(可是当时在战争中,许多南方的黑人扛着枪与解放他们的北方军队作战)。南北战争是美国的国内战争,既是林肯为解放黑奴而采取果断的暴力措施,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促进了美国的民主,他的功绩也只是对美国来说是伟大的。但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是一场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战争,遏止了法西斯的屠杀,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安全。这两场战争,对全世界来说,那场战争规模更大,那场战争对世界影响最深刻,认识了这些,你才能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才可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此看来,这个魔鬼的斯大林论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贡献和功绩,绝对大于林肯,那么,评价这具有双重性的历史人物,你怎么不顾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全盘否定、抹杀他的功绩呢!这难道也是公正和民主的需要?也是历史学说的需要?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我国汉朝时期的司马迁,那种对历史的负责和认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着实事求是的学说精神,不粉饰、不推诿、不歪曲,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以功抵过,不以过否定功。论史,做到有实有据;论人,做到依史依事。所以,他著作的《史记》经千年而依然闪烁其光华,他永远是史学家的楷模。相比之下,那些很了不起的的“大历史学家、大作家、大评论家、大政治家、大报人、大记者”,你们把历史颠来倒去,为了自已的需要,不惜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以偏概全,以假代真,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违背历史的责任,胡编乱造,睁着眼说瞎话。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点良知?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点自知之明?难道你们一点点反省精神都没有?
历史终究是历史,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怎样去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论是仁者也好,智者也好,均应该遵循的一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功是过应该依史依事而论,不应该将过夸大否定功或将功夸大掩藏过;也不应该超越当时的环境,超越当时的时间段,将今天的文明搬到古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人物,才能真实地、准确地评价好历史人物,功不能抵过,过不能否定功,历史上是如何样子,就应该认真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还历史本来面目,史实才能更充实、更客观、更全面,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怎样看待历史人物和对历史人物的评说
曹操-曹操之功 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曹操 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
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三、我想成为一位历史学家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能说选哪科都行,只要自己觉得这科容易学就行。
既然你说你想当历史学家,我想你的文科应该是比理科要好的吧。想做历史学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要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厚的理解,其次才是世界历史,并且历史学家并不是什么历史都要求知道的,每个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特定了解熟悉的历史阶段,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特定的历史阶段。
老实说,你现在才高一,不要想得太多,与其想什么未来做什么,不如在学校好好学习,先把两年后的高考对付过去,这才是比较实质性的问题。有些人对未来都是一致很迷茫的,例如我,毕业一年了,工作也半年多了,可是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都还是迷惘的,现如今都是固定的上下班,不知道将来怎样。
人生路漫长,慢慢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