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宁波为什么没有全家便利店 宁波这家子,为了一个人的婚事,全家到处找人借这个「 ”1分券”

火烧 2022-04-25 17:08:48 1065
宁波这家子,为了一个人的婚事,全家到处找人借这个「 ”1分券” 买大米得用粮票;买菜油得用油票; 想买点素鸡、豆腐还得根据规定, 在一定时间段内使用备用票才能买到…… 在新中国成立后那段物资短缺的年代
宁波为什么没有全家便利店 宁波这家子,为了一个人的婚事,全家到处找人借这个「 ”1分券”

宁波这家子,为了一个人的婚事,全家到处找人借这个「 ”1分券”  

买大米得用粮票;买菜油得用油票; 想买点素鸡、豆腐还得根据规定, 在一定时间段内使用备用票才能买到…… 在新中国成立后那段物资短缺的年代, 「 ”票证”给老一辈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宁波78岁高龄的孙余良,收藏了不少饱含时代印记的票证,这些票证曾经伴随他走过一段艰苦的人生岁月。 孙余良出生在江北老外滩的一横街,一条早已消失了的小巷子。 1955年,国家发行第一张粮票,孙余良才12岁。 摆放在一个个透明塑料袋里的各种票证里,有老百姓生活必须的「 ”吃、穿、用”三大类的票证:粮票、油票、糖票、布票、肥皂票、火柴票。 从半两(半市两)、壹两(壹市两)到贰两半、伍两,再从壹市斤(伍佰克)、贰市斤、伍市斤到拾市斤(伍仟克)、贰拾市斤、伍拾市斤,孙余良收藏最多的就是这些定额粮票了。其次则是少至壹市寸,多达贰市尺、伍市尺的布票,再则是油票、糖票、肥皂票等。 「 ”在使用这些票的时候,都还得对应一本每家每户的采购证 ,一证一票对应了才能买。 ”孙余良回忆道。 1958年,他初中毕业,然后去矿队做了一年矿工,又当了半年公社小学的老师,之后还参军入伍。1965年孙余良从部队退伍,进了福利工厂,那个时候,他的口粮是每个月27斤粮票。 「 ”1959年到1968年的十年间,是票证最紧张的时候,27斤粮票一个月,其实是不够吃的。当时买米得搭配番薯,比如买十斤米,就只能拿到九斤米和一斤番薯粮票。”孙余良说,当时领来的粮票不够用,于是他就让去上海出差的同事,带些竹制品、番薯粉换点糖和别的什么东西回来,这样调剂着过日子。 看过了这些当年城镇里家家户户必备的票证之后,孙余良又小心翼翼地翻出了一些「 ”特别”票证。这其中包括宁波市购货券(日用工业品),宁波针织厂代金券等。 「 ”你可别小瞧这一张‘一分券’,虽然写的是一分,但在六七十年代,这种券可稀缺了,办婚事都得靠这个添置物件。”孙余良拿着一张1977年的宁波市购货券(日用工业品)很认真地告诉记者。「 ”当时买个三五牌台钟要五张这样的购货券,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得七张券,就连一个铁壳热水瓶也得一张券呢!没有这个券,这些东西你可买不着。” 孙余良的哥哥在1963年结的婚,当时一家人为了他的婚事,到处找人借这个购货券。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物资逐步充实,票证也开始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 ”基本上到了90年代初,粮票就差不多没有人使用了,那个时候,收藏票证的人多了起来。”孙余良说,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收藏起票证的,跟此前印刷质量和图案相对简单的票证相比,1988年浙江省推出的第一款生肖粮票、龙票,就精美了许多。 「 ”可以说,那个龙票当时在我们看来就跟现在发行的邮票一样精致。不过,这套生肖粮票,只推行到1992年的猴票,就没有再推出了。”粮票一退出,其他票证也先后退出,伴随了国人多年的票证,就从有效票证、「 ”第二货币”变成为了人们的民间藏品。 如今,年近80的孙余良每天都在灵活地用智能手机,享受着手机上网的乐趣,不过只要他一拿起这些跟自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饱含时代印记的票证,他就会觉得是场梦。国家的飞速发展让这位老人感慨万千,「 ”我真的很庆幸,亲身经历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人民富足、国家富强的70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