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第一个称王的 赵国最后一个王,赵国的最后一个君王
赵国最后一个王,赵国的最后一个君王
赵国的最后一个君王
赵代王赵嘉
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统一中原。赵国最后一个王是赵王迁还是代王嘉
赵国最后一个赵王---迁
赵广汉其后也。 赵亡后,秦始皇把赵王迁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他在房陵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于此。 伴随赵王迁来此处的妃嫔、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于此。西汉时,赵王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中分立河间郡,蠡吾属河间,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这支赵氏自汉以后默默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赵国最后一个皇帝叫什么
最后一任是赵嘉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赵武侯 ? 前399年—前387年,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赵敬侯 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 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 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赵雍,前325年—前298年,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赵惠文王赵何,前298年—前266年,即位当年改元 赵孝成王赵丹,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赵偃前244年—前236年 赵幽缪王赵迁前235年—前228年,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无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138898.
求秦朝统一前的赵国的详细历史。求最后一位赵国君王是谁?以及他的详细资料!在此谢谢
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七雄之一。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楚。齐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时赵孱弱,屡见欺。武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前299年赵君退位,立王子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前296年,赵主父翦灭中山国,独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前262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至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国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 赵王迁,又称赵幽缪王,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最后一位国君,赵悼襄王(赵偃)的儿子,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他在位前期任用大将李牧抵御秦军的入侵,但此后他听信谗言,杀害了李牧,导致赵国再无良将,最终被秦国所灭,赵王迁本人也被俘虏。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赵国的第一名将廉颇,最后为何要逃往楚国?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也是赵国的第一名将,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将相和与长平之战和廉颇都有很大的关系,在长平之战后,廉颇仍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任赵王继位之后,对廉颇产生了猜忌,最后廉颇只能逃往国外。先后在魏国和楚国待过,最终死在了楚国。不得不说,这是赵国在自毁长城。
在长平之战中,廉颇采用了坚守的办法,秦国军队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但是秦国使用了离间计,使赵括取代了廉颇。大家都清楚赵括是什么人,最终在赵括的指挥下,赵国40多万军队全军覆没。秦国军队长驱直入,开始进攻赵国的首都邯郸。此时的廉颇又开始指挥邯郸保卫战,也真难为了老将军。经历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元气大伤。此时,燕国准备趁火打劫,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负责抵御燕国军队的人还是廉颇。
公元前251年,廉颇以少胜多大破燕国军队,而且乘胜追击包围了燕国首都。由于此次的赫赫战功,廉颇被封为信平侯,并成为了相国。此时,年轻一代的大将李牧正在崛起。如果赵王能够知人善任,或许赵国还有机会,但是没过几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接位。这位新任赵王并不信任廉颇,解除了廉颇的一切职务,并派遣乐乘前去接替廉颇。乐乘很有可能说了一些讽刺的话,气得廉颇率领军队进攻乐乘,这就犯下了滔天大罪。
由于在赵国无法立足,廉颇逃往了魏国。在魏国的日子并不好过,魏国有自己的指挥班底,对于廉颇这个外人并不热情。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赵国想把廉颇请回去,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此时,楚国一再遭到秦国的进攻,而且一败再败。楚国自己的将领无法抵御秦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以很高的礼仪把廉颇请到了楚国。
廉颇到达楚国之后,没有立下多少战功。根本原因还是不信任,楚国人也不信任廉颇。因为在楚国,廉颇经常说一句话:我思用赵人。试想一下,在楚国的地盘上,一心思念赵国,楚国当然不敢放心任用廉颇。廉颇最后死在了楚国,被安葬在寿县,现在寿县还有廉颇庙。但是廉颇究竟死在哪一年,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当时东方六国大势已去,秦国的统一已经成为必然。
赵国是战国后期的东方大国,也是最有能力阻挡秦国东进的国家。当时,楚国已经元气大伤。至于齐国,只想坐山观虎斗。赵国本来可以大有作用,可惜赵国的君主不行。李牧堪称赵国末期的顶梁柱,但也被赵王所杀。李牧被杀以后,赵国已经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大将抵御秦军。有一点需要注意,就在廉颇从赵国逃亡的时候,年幼的嬴政刚刚继任秦王。
为什么蔺相如和廉颇一起保护赵国,到后面赵国还是被秦王灭亡了?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 赵都邯郸前229年失陷,前222年代王嘉被俘 两人一起保护赵国的时代在赵国灭亡前三四十年,赵灭亡是已没两人 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秦国开始进攻上党在前260,那时蔺相如已经病重,如果长平之日相如还在,也许赵括就不会代廉颇为将,也许战争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但退一万步讲,就算相如不死,廉颇扔领军,依那时双方力量对比,也是秦军赢面大,就算赵军取胜又能怎样,同为战国四名将的赵国末期的李牧,还有那伟大的信陵君不也同样困于函谷关下 所以客观上,赵国的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秦国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过秦论实在是已经明确讲出了这个道理赵国在长平损失45万人,一年后秦国打邯郸,为何最后直接损失30万人?
长平之战的一年之后,秦国再次进攻赵国。这时的赵国已经知道了这时生死存亡之际,赵人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直接让强秦在邯郸损失了30万的士兵。
赵国这个时候已经是没有任何的退路了,长平之战输了还能够投降,还能够和秦国谈条件。而之时却不必之前了,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已经拿出了自己最后的家底了,虽然一年之前赵人被坑杀45万,但是赵人却在最后时刻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能力,再加上将领指挥有当,成功击败了秦国。
当然除了赵人在最后关头爆发出潜力之外,还有就是秦人的将领换了。从此带兵攻打邯郸的并不是之前坑杀了赵人45万的人屠白起。因为害怕白起功高盖主秦国君王准备打压白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长平之战取得如此大的胜利的情况下没有乘胜追击。也就给了赵国一个残喘的时机。

经过了长平之战的失败,这时的赵人也是非常的脆弱的。所以他们知道接下来光靠自己是难以抗衡强悍的秦国的,所以他们派人四处寻求盟友。而且的大国也看出来了赵人不能灭,再加上赵国许诺的好处,也就答应了赵国一起抗衡秦国。
长平之战之后的赵人是全民皆兵,再加上其他的国家也答应了赵国一起抵抗了秦国。于是秦国决定尽快灭掉赵国。而秦国带队的将领叫做王陵,此人根本不怎么会打仗,再加上赵国将领是廉颇,同时有楚人十万大军的支援终于击败了秦国,一战灭掉秦人30万。
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个国家两次亡国两次复国两国最后被赵国所灭
中山国
中山国是白狄分支鲜虞与前507年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都于顾(今天河北定州市)。 西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魏国大将乐羊攻灭中山国。中山国余部退入太行山中。 定州在邯郸的北面 邯郸是赵国的,当时魏国隔着赵国将中山国灭了,这是中山国是不是魏国的一块飞地。 西元前388年,中山桓公复国。北攻燕国,南侵赵国,国势大为强盛。 西元前296年最终为赵国所灭 君王(3)赵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