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成事遂解释 遂我自然简介

火烧 2022-10-24 20:12:58 1039
遂我自然简介 遂我自然,「自然」本为道教推崇的概念,也是道教徒为人处事、修炼求仙的一般原则。「遂我自然」一语则出自唐代道士司马承祯著作《天隐子》之中,意谓顺从人之自然本性。司马承祯 647—735年

遂我自然简介  

遂我自然,「自然」本为道教推崇的概念,也是道教徒为人处事、修炼求仙的一般原则。「遂我自然」一语则出自唐代道士司马承祯著作《天隐子》之中,意谓顺从人之自然本性。司马承祯 (647—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曾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隐居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亲降手敕,赞美其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召入宫中,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其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因所答颇合帝意,故得赐宝琴及霞帔。唐玄宗曾于开元九年(721年)迎其入宫,亲受上清经及法箓。开元十五年(727年),又召入宫,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其意在五岳各建真君祠。羽化之后,得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諡称「贞一先生」。司马承祯著有《天隐子》,认为人之天赋中有神仙素质,只要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也即遂顺人的自然本性,勿为邪见所凝滞,就能修道成仙。他将修仙过程分为「五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将修道分为「七阶次」(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并认为「五渐门」与「七阶次」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与「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

功成事遂解释 遂我自然简介
唐.司马承祯:《天隐子》,见《道藏》,第21册。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