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和处心积虑 一對夫妻,嘔心瀝血20年,失敗131次復活千年國寶
一對夫妻,嘔心瀝血20年,失敗131次復活千年國寶
一件國寶的千年傳奇,一對夫妻的傳承佳話。
1988年7月,鄭州黃河遊覽區的工作人員張存生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就是齊白石的弟子、時年70歲高齡的國畫大師盧光照。
盧光照
“黃河之美令人陶醉,但可惜啊!可惜!”盧老看着黃河東流,竟忍不住眼淚流了下來。
“老先生,爲何有此感慨?”張存生心中好奇,於是追問道。盧老隨即告訴了張存生一個關於失傳了800年的國寶故事。
黃河美景
原來盧老口中所說的便是千年國寶“黃河澄泥硯”,黃河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爲“中國四大名硯”。其他三硯全是石頭,而黃河硯卻是用黃河的泥巴燒製的,因此得名“黃河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雖然是泥巴所燒,但質地卻超過其他三款石頭硯,因此自唐代開始便被稱爲“天下第一品”。
宋末元初,蒙古大軍南下,無數能工巧匠被殺,黃河澄泥硯自此失傳。雖經明、清兩代無數匠人精心研製,仍然未能成功。
黃河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只怕要成絕響了。”盧老不無感傷的說道。時年20歲的張存生聽到盧老的訴說後,心中激起了波瀾,黃河澄泥硯的失傳是中國文化的一大損失。
“老先生,這個重任可以交給我們來完成。”盧老聽着張存生的豪言,微微一笑後又搖了搖頭,信不走下了河堤。
在盧老心中,張存生所言只是在安慰自己。但張存生卻是認真的,他爲了這一句承諾奮鬥了一輩子。
張存生在雕刻
張存生是一位泥塑師,妻子王玲是安徽界首人,曾跟着他一起學習過泥塑。二人也是因爲泥塑結緣,最後走到一起。對於二人的結合,王玲的父母是反對的,張家當時貧窮。但王玲卻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與張存生辦了婚禮。
“復活黃河澄泥硯怎麼樣?”張存生回到家後,向妻子徵求意見。沒想到妻子一口答應下來,對這項難於上青天的工作給予了極大支持。
從此,夫妻二人一有空便到黃河邊挖泥巴、整天與泥巴打交道,整個人都成了泥人。人們不理解,都罵他們是傻子。
王玲在雕刻
1989年10月,夫妻二人終於製作好了第一批胚料。張存生用斗車在山上拖磚雕材料進窯時,架子突然倒塌,連車帶磚頭全部砸在張存生的身上,張存生渾身是血,被緊急送往醫院。
經過醫生檢查,張存生腎臟受傷,連續住了2個月的院。兩個月後,張存生又回到了窯邊繼續燒製黃河硯。然而,這一次受傷讓張存生的身體埋下了巨大隱患。
黃河澄泥是澄泥硯的原料
當夫妻二人興奮地打開窯洞時,卻發現所有的泥胚都成了碎片,燒製失敗了。二人有些失望,卻沒有灰心,繼續找來大量資料研究。
爲了讓千年國寶復活,夫妻二人投入了大量心血,家中日子過得相當清苦。每到年底,要債的人就塞滿門口,家裏過年吃頓豬肉都要去賒賬、拿家電去賣。
燒製澄泥硯
1991年5月,張存生在日記本上記錄下了第132次試驗,但這一次他們打開窯門時,一個個黃河澄泥硯終於出現在了眼前。
在經歷了131次的失敗後,他們終於初步掌握了燒製的火候,復活了這一千年國寶,創造了幾百年來未有的奇蹟。
澄泥硯的製造工程
1992年,張存生夫婦復活的黃河澄泥硯獲得國家專利。但他們知道,黃河澄泥硯的工藝水平還沒有達到國寶的標準,夫妻二人於是又繼續投入到精品工藝的創作中去。
經過幾年的奮鬥,他們的黃河澄泥硯越來越精美,並先後獲得了美國愛因斯坦科技貢獻金盃獎等60多項國際大獎。
九龍晷
1999年,澳門迴歸前夕,應國家要求,張存生夫婦爲澳門雕刻九龍晷玉雕作爲禮品。九龍晷暗寓九九歸一之意。九龍晷工藝複雜,透雕、鏤雕、線雕等等集合於一身。由於當時時間緊迫,張存生熬了三天三夜,雙眼佈滿血絲。
第四天時,張存生終於完成了九龍晷。然而,當他走下雕刻臺時,卻一頭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妻子王玲立刻將他送往醫院救治。
王玲在雕刻澄泥硯
經過醫生檢查,張存生舊傷復發,又加之勞累過度,腎臟已經衰竭。噩耗傳來,王玲如晴天霹靂,哭成了淚人。
2000年4月,張存生病重。彌留之際,他告訴王玲:“我對不起你,好好照顧兩個孩子,不要丟下黃河硯,讓它繼續走向世界。”
2001年,張存生去世一週年後,王玲爲丈夫製作了一個“九龍迴歸硯”用於紀念,這個九龍迴歸硯獲得了“山花金獎”。
九龍迴歸硯
2002年,馬來西亞一個鉅富以提供全家移民、別墅和鉅額薪金爲條件,邀請王玲到馬來西亞生活。
王玲婉言拒絕了鉅富的邀請,她說:“我的丈夫安息在這片土地,我是不會離開的。”
黃河澄泥硯傳承人王玲

如今,王玲已經成爲了黃河澄泥硯的傳承人。30年來,她始終不渝,默默堅守在傳承第一線,悉心將這一國寶技藝傳承給後人。
參考文獻:《生命和愛情孕育的黃河澄泥硯》